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课件(集体备课定稿)

PPT
  • 阅读 34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28 页
  • 大小 16.843 MB
  • 2022-12-04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5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baby熊】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课件(集体备课定稿)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课件(集体备课定稿)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课件(集体备课定稿)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课件(集体备课定稿)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课件(集体备课定稿)
还剩10页未读,继续阅读
【这是免费文档,您可以免费阅读】
/ 28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5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课件(集体备课定稿).ppt,共(28)页,16.843 MB,由baby熊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89396.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维克多·雨果】(1802—1885),是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贯穿他一生活动和创作的主导思想是人道主义、反对暴力、以爱制“恶”。走近作者【代表作】《巴黎圣

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在英法联军劫掠中国圆明园归来后,巴特勒上尉本想利用雨果的显赫声望,让他为远征中国所谓的胜利捧场,但雨果,这位正直的作家,没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反而代表了人类的良知,写就了一封回信。写作背景在信

中,他强烈地谴责了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强盗行径。雨果以群众的角度,世界的角度,人类的角度,公开斥责政府如强盗一般毁坏人类文明成果的行为。字词积累赃(zāng)物箱箧(qiè)制裁(cái)给(jǐ)予恍(huǎng)若琉(liú)璃(lí)珐

(fà)琅(láng)眼花缭(liáo)乱惊骇(hài)晨曦(xī)瞥(piē)见劫(jié)掠缀(zhuì)满绸(chóu)缎【眼花缭乱】形容眼睛看见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比喻事物复杂,无法辨清。

【不可名状】无法用语言来形容。【富丽堂皇】形容房屋宏伟豪华。也形容诗文词藻华丽。字词积累1.快速默读课文,探究文章可分为几部分,分别写了什么内容。整体感知第一部分(1)巴特勒上尉征求雨果意见。第二部分(2—4)赞美圆明园在人类文明中的地位。第三部分(5

—9)讽刺英法联军的劫掠行径。第四部分(10)照应开头,尖锐的嘲讽。2.文本是一封信,作者在信中的主要观点是什么?英法联军远征中国并火烧圆明园事件是强盗行径,是不尊重人类文明,非人道主义行为。3.作者是如何表达出自己的观点的?作者首先以瑰丽的语言盛赞圆明园在人类文明中的地位;其后又以比

喻及反讽的修辞,将英法联军劫掠圆明园的罪行揭露而出。两者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表达出谴责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行为的观点。作者是如何描述他心目中的圆明园的?圆明园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宫的建筑。细

读感悟作者用大理石、玉石、青铜„„一眼眼喷泉、成群的天鹅、朱鹭和孔雀等无数华贵的象征,铺就了一张华贵的想象画面,构成他心中的圆明园。作者认为圆明园在人类历史中具有怎样的地位?①作者认为,圆明园耗费了两代人的长期劳动,是人类劳动的结晶。②此外,这座

园林是为世界各国人民而建,是属于人类的。它当与希腊巴特农神庙、埃及金字塔、罗马斗兽场、巴黎圣母院有同样的历史地位。巴黎圣母院埃及金字塔罗马斗兽场作者如何展开对英法联军强盗行径的谴责?作者将英法联军比喻为两个来自欧洲的强盗,并围绕该

比喻展开,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劫掠圆明园事件的强盗行径。作者在揭示联军劫掠行径部分并未直接用强烈谴责英法联军的语言,但是却达到了强烈谴责的效果,你认为达到该效果的原因是什么?【反语】又称“倒反”“反说”“反辞”等,即通常所说的“说反话”,运用跟本意

相反的词语来表达此意,却含有否定、讽刺以及嘲弄的意思,是一种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修辞手法。作者在这里运用了反语的修辞手法,加强了作者的情感表达效果,加强了谴责效果。如“丰功伟绩!收获巨大„„笑嘻嘻地回到欧洲”一句

,英法联军劫掠行径的本质是丑陋的,但是却表现得如此“风光”,作者正是抓住了这一特征,运用反语的修辞,表现了英法联军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的丑陋,强化了谴责效果。1.雨果是法国人,但对法国的“胜利”没有喜悦,没有赞美,而是站在正义和良知的主场上揭露和批判了这次“胜

利”。他这样是否不够“爱国”?对此,谈谈你的看法。思考探究作者并非不爱国。其一,在文中,作者说“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可见,作者清楚地知道这是政府的错误,而

非法兰西人民的错误,以正当的理由为人民辩护正是作者爱国的表现。其二,作者敢于对政府的错误进行批判,是为国家的长远计,也是爱国的体现。其三,作者的爱国主义并不只站在狭隘的民族观上,而是站在人类文化历史角度上看待劫掠圆明园问题,是

人道主义的体现,与爱国主义并不相悖。2.作者为什么说“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你如何理解这句话?经过岁月沉淀的一切,都会变成人类文化的一部分,人类精神的一部分,没有国界。尤其是在当今世界,随着全球化的趋势,随着和平与发展的主题在全球范围内根深蒂固,文化更是没有了国别之分,一切财富都是

属于人类的财富。3.由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雨果是一个怎样的人?作者是一个具有清醒的头脑,正直的良知,有公正立场的人道主义者。给雨果写封信,谈谈你读了本文后的感想。随堂练习

baby熊
baby熊
深耕教育类文档。
  • 文档 5820
  • 被下载 247
  • 被收藏 0
广告代码123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395972555 (支持时间:9:00-21: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