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定稿)

DOC
  • 阅读 54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5 页
  • 大小 22.747 KB
  • 2022-12-04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5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baby熊】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定稿)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定稿)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在线阅读已结束,您可下载此文档阅读剩下的3 已有0人下载 下载文档3.50 元
/ 5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5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定稿).docx,共(5)页,22.747 KB,由baby熊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89311.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教学目标】1.理清作者思路,把握课文结构。2.理清作者的思路,体会作者是怎样层层深入地论述自己的观点。3.理解本文在写作上善于铺陈、类比,以及运用反语的特点,体会其表

达效果。4.理解雨果的良知,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激发学生勤奋学习、振兴中华的理想和斗志。【教学重点】1.理清作者思路,把握课文结构。2.了解本文作为议论文的特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3.理解本文在写作上善于铺陈、类比,以及运用反语的特点,体会其表达效果。【教学难点】1.体会“

论点”“论据”和“论证”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2.了解“铺陈”、“浪漫”“类比”“反语”等概念的内涵与表达效果。3.掌握结合相关背景准确把握中心的具体操作方法。【教学方法】1.为学生提供必需的背景资料,辅助他们自主学习课文。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相结合,以

多媒体展示教学过程。【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前预习,铺垫背景课前布置本课预习任务,引导学生通过查阅图片、书刊等,对圆明园以及英法联军劫掠圆明园的暴行有初步了解。了解作家情况。二、整体把握课文。情景

导入:同学们,假如你家的传家宝被盗贼偷走了,你的心情会怎么样?假如盗贼拿着你家的宝贝四处炫耀,你会怎么想呢?今天,我们就要看看英法联军偷走圆明园的珍宝之后,法国的头领是一种什么态度?整体把握——作者是谁,他写了什么?(1)雨果简介,请一位

同学回答。(2)阅读全文,明确本文的文体特点,并用一句话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明确:这是一封书信,议论为主、描写为辅,是偏向议论性质的文章体裁。语言特点是情绪激昂,爱憎分明,有赞美也有讽刺——雨果在行文中高度赞美圆明园,愤怒谴责英法联军放肆的劫掠,

表达了对本国政府强盗行为的无比愤怒以及对被侵略的中国政府和人民的深切同情。(3)细读正文第3段,思考作家雨果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观点和立场。说一说,你从雨果的文字里读出圆明园美在哪里?从文段中找出一个词概括作者对圆明园总的印

象。明确:奇迹。教师适当补充圆明园史料,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圆明园曾经作为“万园之园”,究竟美在哪里,今日又是怎样一幅景象。大家想一想,劫掠圆明园是不是值得炫耀?同学讨论后,明确:不值得!巴特勒上尉本想利用雨果的显赫声望,让他为远征中国的“胜利”歌功颂德。但事实上,作为一个法国人

,他却超脱了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站在人类良知的立场上,表达了爱憎鲜明的观点,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全文写了什么?是怎么写的?分析文章阐述观点的结构,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同桌间合作探究,讨论作者的行文思路:他是怎样一步一步

把自己的观点呈现出来的?学生讨论后,教师适时点拨。明确:作者采用层层推进的方法阐述自己的观点——在对圆明园进行梦幻般的描绘后,揭露了英法联军劫掠圆明园的暴行,之后表达了对中国的同情,最后以“我证实„„”的句式,突出表明批判英法联军暴行的观点。板书设计如下:(1-2)第一层:交代写作缘由。(3—4

)第二层:热情赞美圆明园的辉煌灿烂。(5—9)第三层:强烈谴责英法联军的侵略罪行。(10—完)第四层:呼应开头,表达对英法联军侵略行径的愤恨之情。(4)本文结构上特点:引论——本论——结论。板书:引论就是引出论点(是什么),

本论就是解释论点(为什么),结论就是论点(怎么办)。“摆现象→→说危害→→析原因→→给对策”的格式。三、阅读4—10段,讨论问题,深究课文主体内容。先个别提问:【1】圆明园作为奇迹,它的价值体现在哪?作者将它跟哪些建筑类比?东方幻想艺术中的最高成就。几乎集中了超人的民族的想象力所

能产生的一切成就。是亚洲文明的剪影。跟希腊的巴特农神庙、埃及的金字塔、罗马的斗兽场、巴黎的圣母院类比,它们的共同点是精美绝伦,是人类劳动智慧的结晶。【2】按照雨果的描绘,圆明园中有哪些物品?石,玉石,青铜,瓷器,异兽,花园,水池,喷泉,成群的天鹅、朱鹭、孔雀等。【3】雨果认为

圆明园是为谁而建?为什么?各国人民;因为“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4】“这个奇迹已经消失了”,它是怎样消失的?两个强盗——法兰西、英吉利毁了。【5】两个“强盗”在圆明园犯下了哪些罪行?洗劫,放火,行窃【6】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罪魁祸首是谁?

小额尔金(对照书下注释,区分两个额尔金的所作所为)【7】对两个强盗的所作所为,作者持什么态度?谴责和抗议。【8】雨果是直接用很激烈的言辞从正面谴责的吗?不是,是用反语(反语:故意使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来表达本意,也称“倒反”、“反话”,多用在揭露、批判、讽刺等方面。

【9】雨果使用了哪些反语?有什么作用?明确:漂亮、丰功伟绩、收获巨大、文明、野蛮、赞誉,运用了一系列的反语来形容强盗心理,具有极其辛辣和尖锐的嘲讽意味。【10】雨果批判所有英国人与法国人吗?不是,“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

。或答“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不会是强盗”亦可算对。四、小组合作继续学习,探究语句内涵与运用特点。(一)从文中画出能表明巴特勒和雨果对远征中国的看法的词语。备答:巴特勒认为“体面的、出色的、光荣、胜利、希望得到赞誉”,雨果态度是抗议的,从“谴责、愤怒”两个词可以看出来。(二)

雨果是如何表达自己“抗议”的?找出有关语句,并体会其作用。备答:从前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只是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荡然无存。教师追问: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学生答:运用反语,有极其尖锐的讽刺意味,表达作者愤怒之情

。补充:什么是反语呢?说同本意相反的话,以便更有效地表达本意.。反语具有诙谐辛辣,幽默风趣的修辞效果.它多用于讽刺。反语既是一种写作方法,也是一种修辞手法。(三)文中还运用的哪些方法表达作者的讽刺意味和抒发愤怒之情?【备答一】1、他们手挽着手,笑嘻嘻的回到欧洲。2、一个

强盗洗劫财物,另一个强盗放火。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另一个装满了箱箧。效果:通过描写(情态、动作)强盗的丑态,达到讽刺效果。【链接旧课】鲁迅散文《藤野先生》就运用反语,讽刺清国留学生在日本不务正业的丑态。“油光可鉴”“

实在标致极了。”【备答二】此外,课文还运用类比如希腊有;埃及有;意大利有;法国有;而东方有。还运用了副词和指示代词直抒胸臆。【小结】课文字里行间流露出雨果立场坚定,爱憎鲜明,他一方面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

行径和毁灭世界奇迹圆明园的罪行;另一方面对中国所遭受的空前劫难则抱以同情。(四)找出相关语句并赏析。1.“为谁而建?为了各国人民。因为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这一句话有什么特殊含义?回答:我们应该怀着感恩的心善待我们的世界。我们

要共同珍视人类文明的成果。2“.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示例A:统治者的罪行不是被统治者的过错,未必是人民的意愿。政府行为可能独裁,而人民的诉

求永远是纯洁而又美好的,所以我们要发动群众,给予政府压力,让政府永远的正常的维持下去。示例B:侵略压迫别国人民的殖民者不能以被压迫者的过错为借口,以此来掩盖自己的罪行。作为人类文明的创造者-------人民永远不

会做出像英法两国政府那样的强盗行径。强盗为自己所犯罪行百般抵赖的丑恶嘴脸昭然若揭。3.“我希望有朝一日,解放了的干干净净的法兰西会把这份战利品归还给被掠夺的中国”。“干干净净”是什么意思?你认为作者的夙愿能够实现吗?示例:干干净净”是“完好无损”的意思。作者从其正直的人道主义者的立场出发,坚信未来

一个解放了的,彻底清除了强盗的干净的法国一定会把劫得的中国人民的财物归还给它的主人。反映了他是站在人类的立场、正义的立场、中国的立场上来看待这件事。4、说说结尾两句话有什么含义?结尾,作者再次指出英法联军自诩的远征中国的成就是彻头彻尾的无耻的偷窃,以辛辣的讥讽点明主旨,体现了作者明确的立

场、鲜明的态度和对中国人民的深切同情。五、拓展延伸,探究升华。提问:你认为,中国当年被侵略被掠夺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有了什么觉悟和进步?回答:当时清政府腐败无能,国家贫穷落后,西方列强乘虚而入。经过辛

亥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国人民已经清醒认识到只有国力强盛,才能过上独立自由的幸福生活。板书设计1.课文结构:本论—引论——结论(1-2)第一层:交代写作缘由。(3—4)第二层:热情赞美圆明园

的辉煌灿烂。(5—9)第三层:强烈谴责英法联军的侵略罪行。(10—完)第四层:呼应开头,表达对英法联军侵略行径的愤恨之情。2.论点、论据、论证(1)论点:英法联军是两个强盗。我希望有朝一日,解放了的干干净净的法兰西会把这份战利品归还给被掠夺的中国。(态度明确)(2)论据:圆明园是东方幻想艺术中的

最高成就,几乎集中了超人的民族的想象力所能产生的一切成就,是亚洲文明的剪影。(铺陈渲染)(3)论证:圆明园这个奇迹,是如何在短时间内消失在世人面前的。(层层深入)3.立场坚定,是非分明。圆明园——赞美——奇

迹清醒的头脑、正直的良知、公正的立场侵略者——讽刺——强盗六、课堂结语,激励学子。1.基础性作业:抄写生字2.选择性作业:驳“读书无用论”近来不时地听到人们议论读书的价值,主要有两个声音:一是读书可以提高人的素养;另一种自然就是读书无用论了。对于读书无用论,我是相当的不以为

然。我不否认有些人不读书也能靠自己的能力混得很好,但请注意,这样的人只占极少数。我看到某些论坛上有人说本科生不如专科生,言辞之激实在令人叹服,文笔也不错。但是,这样的观点显然是很容易驳斥的。类似的,也有人在议论研究生不如本科生、大学生不如中专生云云,都是

些站不住脚的谬论。就拿那篇说本科生不如专科生的帖子来说吧,作者只看到了少部分优秀的专科生和少部分在大学里混日子的本科生,犯了以偏盖全的错误,直接导致他总结出“读书多没有用”的谬论。如果从总体上来说,毕业后谁更能在社会上站得住脚?谁能更有成就?答案就很明

显了,必然是本科生。为什么?整个理论修养和人文修养都比你高一筹,你能不服吗?如果按照“读书无用论”的逻辑,那么最优秀的人非连斗大的“一”字也不认得的文盲莫属!无独有偶,某些人只看了就业率,就说研究生不如本科生,这也

是有失偏颇的。书读得越多,学习得就越深入,就业面也就相对变狭窄了。因此,研究生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也是正常的。但是,无论从洞察问题的眼光还是解决问题的能力上看,研究生总体来说都要比本科生强,尤其是技术含量比较高的项目

上,这是毋庸置疑的。综上所述,读书自有它的价值所在,而且它的价值是不容任何人否认的。但是这并不是说读书读的级别越高越好,更不是鼓励每个人都去考研究生博士生博士后。什么样的工作都得有人去做,因此,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确定了自己的职业方向之后,根据需要去学

习,够用就好。“读书无用论”者都有一个通病,就是过分强调能力的重要性。有些人是很聪明,什么事情都是看一下就能上手。但是,如果他们读书多点书,提高理论素养,那么他们的能力肯定会有一个质的飞跃。同样智力水平的人,

读过大学的跟没读过大学的人一比,差距马上就出来了——整个人的气质都不一样。我们学的课本上的知识,受到很多人的指责,说学了之后出来工作用不上。我承认有些科目确实是很垃圾,但是,我们没有办法否认,我们在学习大部分某些人认为是无用的东西

的时候,就算以后用不上,我们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都在不知不觉中被这些“无用的科目”潜移默化。举个很简单的例子,你看一下,同样都是学那些“无用的科目”,文科生的思维跟理科生在同一个问题上的反应可以相差十万八千里!学过数学的人

跟没学过数学的人一比较,思考的逻辑的严密也有很大的差距。否认读书的重要性,是浮躁的表现,是严重的错误。希望那些读书无用论者能早日醒悟吧。1.本文反方的观点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2.你是怎样得出上述观点的?请简述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本文划线句子采用了那种论证方法?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作者是如何一步一步驳倒读书无用论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读书无用2正方的观点:读书有用,自有它的价值存在。3.对比论证。把研究生和本科生的就业率进行对比,直接

批驳研究生就业面不如本科生的谬论,增强了读书有用论的观点。4①开篇提出两种观点②不读书有成就的只是少数,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③只看就业率有失偏颇④指出读书自有其价值

baby熊
baby熊
深耕教育类文档。
  • 文档 5820
  • 被下载 238
  • 被收藏 0
广告代码123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395972555 (支持时间:9:00-21: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