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青岛版(六三制)四年级数学上册《相关链接(积的变化规律)》教学素材.doc,共(6)页,1.565 M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141111.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观评记录授课时间4.5班级4.4教学过程评价一、从生活中来,初步感受规律.一只小熊乘着热气球去旅行,如果每秒上升5米的速度保持不变。教师问:如果小熊飞2秒,能飞多高?如果小熊飞4秒,会飞到哪儿呢?如果小熊飞6秒、8秒
又会飞到哪儿呢?10秒、12秒、14秒、16秒?什么感觉?二、探索规律1.发现规律。www.renjiaoshe.com(1)每组一种探究单,通过观察发现猜测积的变化规律。观察每组算式,借助学习建议,寻找积的变化规律。6×2=()80×
4=()25×160=()6×20=()40×4=()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悟:速度不变时,上升的高度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借助直观,初步感受了感受“变”与“不变”。引导学生通过若干组不同的算式,自己探
索积是怎么变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并把它们表示出来。两个问题引导学生借助积与因数的依赖关系,25×40=()6×200=()20×4=()25×10=()学习建议:①独立思考,在算式上写一写、画一画。②同伴交流,说说你的发现。(2)反馈交流。2.举例验证规律.(1)学生举例,并在发言卡上写
出来。(2)反馈交流。2.总结中揭示规律师:请你把永远也写不完的乘法算式中藏着的规律,用一个简单的方式写出来。(1)学生独立表达规律;(2)反馈交流,完善认识;(3)整理板书。3.数形结合中深化理解规律.师:接下来我们从图形中来进一步感受积的变化规
律.将观察角度由“一维”向“二维”过渡。从而初步感悟积的变化规律,为抽象概括规律打好基础。引导学生个性化的表达,使内隐的认识外显化。并借助生成资源引导学生互相交流,使规律逐渐清晰,并逐步完善对规律的表达,由自然语言逐渐过渡到规范简练的语言,
并适时进行其他形式的拓展,从而发展概括、推理能力。通过数形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对规律的理解更深刻,学生的思维将更趋于严谨与理性,逐步形成良好的数学素养。三.应用实践中深化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1。小青蛙“吃”数:吃进的数与嘴里的数相乘,得到“吐”出
来的数。已知:6×□=222回答:24×□=?教师问:怎么那么快知道答案?为什么6乘4,222也乘4?3×□=?教师:看来,利用积的变化规律有时能让计算变得更简便。2.速算争霸赛。26×48=124817×
12=20426×24=()17×24=()26×12=()17×36=()【设计意图:应用积的变化规律进行口算,让学生感悟到积的变化规律对口算的作用,学会用积的变化规律将口算简单化。】简单的算式直接乘,而不好算的算式使学生自然运用了积的变化规律,体会了规律的作用。此
外,此形式与表格形式本质是相同的,更突出了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因数与积的变化。应用积的变化规律进行口算,让学生感悟到积的变化规律对口算的作用,学会用积的变化规律将口算简单化。将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问题中,在解决问3.买风筝
。买3只风筝花了10元钱,买6只风筝需要多少元?50元能买几只风筝?【设计意图:将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问题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悟应用数学的方法和价值。两个问题一个是由因数的变化推出积的变化,另一个是由积的变化推出因数的变化。让学生感悟到积的变化和因数的变化是互为因果的,
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4.长方形草坪拓展启发其它规律的探究。(1)一个面积为120平方米的长方形草坪,将这个长方形的长扩大到原来的3倍,宽不变,扩建后的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设计意图;对于积的变化规律的运用,在选择练习时应关注练
习的广度,让学生见多识广、灵活运用。)(2)用长方形折纸启发学生思考两个因数都扩大时积的变化规律,以及两个因素都缩小时积的变化规律。四、到生活中去1.回顾学习过程。题的过程中感悟应用数学的方法和价值。两个问题一个是由因数的
变化推出积的变化,另一个是由积的变化推出因数的变化。让学生感悟到积的变化和因数的变化是互为因果的,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本节课的重点是对积的变化规律得探究,让学生有猜测——验证——行程结论的探究能力。借助长方形草坪巩固
积的变化规律的同时,借助折纸的方式,让学生直观观察,启发学生思考更深维度的积的变化规律。正所谓授之于渔!引导学生“回头看”,回顾整个学习过程。2.借助图,编故事。想一想生活中还有那些情况也是这么变化的。
【设计意图:实现“形式”的数学知识向现实生活的“复归”。拓展对积的变化规律的认识,感悟“变”与“不变”存在的广泛性,为进一步学习积累相关经验。】3、学生谈收获。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设计意图:学生自主思考一节课的收获,促进学生产生学习的内驱力,从
而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教学主要优点1.帮助学生实现完整的“模型”建构,让学生从“模型”和“建模”的角度亲近数学,了解数学。站在“高点”再回望探究之旅,学生对数学的认识就更加深入了,由此而产生的“魔力”,将深刻而持久地影响着他们的数学学习和生活。2.将数
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问题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悟应用数学的方法和价值。两个问题一个是由因数的变化推出积的变化,另一个是由积的变化推出因数的变化。让学生感悟到积的变化和因数的变化是互为因果的,培养学生的辩证思
维能力。3.引导学生通过若干组不同的算式,自己探索积是怎么变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并把它们表示出来。两个问题引导学生借助积与因数的依赖关系,将观察角度由“一维”向“二维”过渡。从而初步感悟积的变化规律,为抽象概括规律打好基础。4.引导学生个性化的表达,使内隐的认识外显化。并借
助生成资源引导学生互相交流,使规律逐渐清晰,并逐步完善对规律的表达,由自然语言逐渐过渡到规范简练的语言,并适时进行其他形式的拓展,从而发展概括、推理能力。5.通过数形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对规律的理解更深
刻,学生的思维将更趋于严谨与理性,逐步形成良好的数学素养。教学建议组织学生讨论,什么不变,什么变了?让学生明确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10倍,积也扩大10倍;你还发现什么?(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100倍,积也扩大100倍);从而概括出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几倍,积也扩
大几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