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力的存在》(第一课时)教案 (5).doc,共(6)页,201.500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43304.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力的存在》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三衢中学:章明晓教材分析:《力的存在》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浙江版)七年级第下册第三章第2节。初一学生对抽象事物的理解能力较差,为了降低抽象程度和难度,教材没有对力下明确的定义,也没有出现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等概念,
而是从大量的生活实例中抽象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让学生能根据力的作用效果来确认力的存在。教学目标:认知目标:1、能根据力的作用效果来确认力的存在。2、能从力作用所产生的现象概括出力作用的两种效果,即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物体受力发
生形变和改变运动状态的情况,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2、通过观察实验和生活中的体验概括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培养了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3、举例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培养了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情感目标:1、通过力的存在的认识,让学生认识到科学就存在于我们的身边,从而亲近科学、
喜欢科学。2、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实践、既动手又动脑,创设能使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情景,激发了他们学习科学的积极性。教学用具:磁铁、铁块、气球、细导管、橡皮筋、可乐瓶、平面镜、激光手电、细棉线、小车
、弹簧、锥形瓶、铁架台、水槽教学流程:一、创设情景1、游戏:1组:与同桌单手拉起,并呈拔河状;2组:用两个手指夹住科学课本,并尽可能抬高手臂;3组:双手相对放于胸前,并相互挤压;4组:用手压桌面。2、我们在这节课中要学习一个新的概念:力。解读P95,读图
人推车压路机压路面磁铁吸铁钉分析:物体作用物体总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问题与讨论1、一个物体能产生力吗?2、物体不接触能产生力吗?3、物体接触就一定产生力吗?讨论:生活中存在哪些力:⑴拉力、压力、推力、提力等;⑵重力(地球对物体的吸引),磁铁对铁的吸引力。说明力的作用不一定需要相互接触
而产生,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二、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师:在生活中,我们无时无刻不在用力,但我们能看到力吗?我们应怎样来判断是否有力存在呢?(要求自己举身边的有关力的例子)捏扁水瓶播放:台风天气中,树木在晃动现象视频。从中归纳总结:我们无法直接看到风,但我们是怎样感受到风的存在的?播放视频
:台风(从“树动知风”这一作用所产生的效果可以判断风的存在),同样我们可以根据力的作用效果来确定力的存在。(这里用到了科学方法上的“转换法”把难以认识、观察到的科学现象,用直观、明了的作用效果来说明它的存在。
)播放:压铁锅视频;解读图片:球和脸都变了样探究实验一:用桌上提供的器材对它作用一个力,看看发生了什么变化?例如:⑴手指挤压汽球,汽球发生了什么变化?⑵用手位橡皮筋,橡皮筋发生了什么变化?⑶用手拉弹簧伸长,压弹簧缩短。展示:物体正在发生形变的图片。师:观察并回答物体由于什么原因,发生了什么变化
。得出力的作用效果结论: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总结: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探究实验二:将书直立在手掌上,观察手掌是否发生了形变?为什么?将书放到桌面上,书对桌面的压力为什么不会使桌面发生形变呢?探讨:建立假说:可能是物体的形变太小,肉眼无法看到。设计实
验:采用放大措施,将看不见的形变转变为看得见的形变。固定激光手电,一平面镜在光源前轻轻晃动,在远处墙上出现光斑的较大移动,进一步改进,再放一块平面镜,将光斑的移动进一步放大。展示视频动画实验操作:1、调整两平面镜的位置和方向(两平面镜的距离尽可能远一些)。使上述光线经过两平面
镜反射后,在屏幕上得到一个明亮的光斑(可在光路中喷雾,显示出光路路径)。2、在两平面镜中间向桌面施加向下的压力,可以明显看到光斑向下移动(光斑的移动是压力引起的吗?(撤去压力光斑又移到原处,说明桌面受力发生了肉眼无法觉察的微小形变);探究实验三:1、让力小的
女学生把可乐瓶捏瘪。2、让力大的男学生捏玻璃瓶,是否形变。建立假设:可能是物体的形变太小,肉眼无法观察。设计实验:采用“放大法”措施,将看不见的形变转化为看得见的形变。实验操作:取一锥形瓶,灌满红色水,将一细管插入橡皮塞,再将
橡皮塞紧紧塞住墨水瓶口。由于毛细现象,毛细管中显示一段红色液体液面高出橡皮塞。操作:用手指扭捏瓶前后侧面,发生微小形变,使容积减小,细导管中的红色液面明显上升。二、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播放视频:分析:运动员
做了哪些动作,足球的运动发生了哪些变化?学生探究后交流结论:a.足球由静止变为运动b.足球运动由慢变快c.足球运动由快变慢d.足球运动变为静止e.足球运动的方向发生改变说明:物体运动的速度大小和运动的方向统称为运动状态,速度的大小和方向任一发生改变,都称为运动状态的改变。小结:力可以改变
物体的运动状态。练习:判断:小车的运动状态改变了吗?如果物体运动状态不改变物体将会怎样?四、力的相互性让同桌的两位同学互相击打手掌,体味各自的感受。探究:当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作用力的同时,是否也会受
到另一个物体对它的作用力?探究实验五:1、教材中的2只气球由于受压都发生了形变,试猜测:下面哪些挤压方式能够产生这种效果?A、左球不动,右球压向左球B、右球不动,左球压向右球C、两球同时向中间压2、用2只气球分别按
以上方式进行实验,结果发现,都能产生如教材图示效果的作用方法是:3、磁铁能吸引铁块,反过来铁块能吸引磁铁吗?(学生设计实验验证:因磁铁质量较大,可用线悬挂或将磁铁放在小车上。)4、讨论交流:通过这个实验,你对力有什么新的认识?小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五、问题讨论:1、生活中,打
鸡蛋时,往往在碗角敲一下,为什么鸡蛋壳破碎了?2、汽车撞在树上,为什么反而自己受损?3、送神舟号升空的火箭推进力来自哪里?火箭内燃料燃烧时,会向尾部喷射出燃气,火箭对燃气有一个向后的作用力,燃气对火箭有一个
向前的作用力,使火箭上升。知识总结:板书设计:力的存在一、力的作用效果:①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②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包括速度和方向的改变)二、力的产生: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三、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练习:
1、下列物体运动状态没有发生改变的是()A、汽车启动时,从静止变为运动B、在竖直方向上匀速上升的气球C、在草地上滚的足球D、汽车在盘山公路上匀速行驶2、关于力的认识.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B.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或改变物体运动状态C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D.只有相互接触的物体才会产生力的作用3、跳水运动员站在跳板上时将跳板压弯了,这说明力能够;跳板对运动员向上的弹力能使运动员向上运动,这说明力能够。4、如图:把吸管穿在细绳上。将绳子的一端系在门的把手上,另一端系在椅子的靠背上,把
细绳拉紧。把气球吹大,用手捏紧气球的开口。用胶带把气球粘在吸管上。把气球拉到绳子的一端,松开手指。你将看到,气球会像箭一样沿着绳子向前飞去。试解释这一现象。【教学后计】设计理念:科学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素养主要
包括:科学观念、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的实践能力等方面。科学课程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方面有着重要的任务。按照我们以往的课程理念和习惯,以灌输为主的教学方式是难以完成这一任务的。新课程标
准提出了“倡导探究性学习”的理念,强调要以探究性方式进行我们的课堂教学。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实践、既动手又动脑,创设能使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情景,激发他们学习《科学》的积极性。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