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力的存在》(第一课时)教案 (2)

DOC
  • 阅读 49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6 页
  • 大小 43.000 KB
  • 2022-11-24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0.9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喜鸽】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力的存在》(第一课时)教案 (2)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力的存在》(第一课时)教案 (2)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力的存在》(第一课时)教案 (2)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在线阅读已结束,您可下载此文档阅读剩下的3 已有0人下载 下载文档0.90 元
/ 6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0.9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力的存在》(第一课时)教案 (2).doc,共(6)页,43.000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43301.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力的存在教学设计大源镇育才学校董玉敏教材分析:《力的存在》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浙江版)七年级第二册。初一学生对抽象事物的理解能力较差,从大量的生活实例中抽象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让学生

能根据力的作用效果来确认力的存在。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能根据力的作用效果来确认力的存在。2、能从力作用所产生的现象概括出力作用的两种效果,即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物体受力发生形变和改变运动状态的情况,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2、通过观察实验和生活中的体验概

括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培养了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3、举例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培养了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情感目标:1、通过力的存在的认识,让学生认识到科学就存在于我们的身边,从而亲近科学、喜欢科学。2、引导学生质疑、调查、

探究、实践、既动手又动脑,创设能使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情景,激发了他们学习科学的积极性。教学用具:磁铁、气球、皮筋、刻度尺、镭射灯、燕尾夹、橡皮筋、可乐瓶、玻璃瓶、吸管、细线、小车、教学流程:一、创设情景1、游戏:抛汽球。比赛:哪一组同学

在空中用手拍汽球从第一排传到最后一排后传回。问:汽球为什么会在空中飞来飞去呢?2、我们在这节课中要学习一个新的概念:力。讨论:生活中存在哪些力的形式:⑴拉力、压力、推力、提力等:接触力⑵重力(地球对物体的吸引),磁铁对铁的吸引力:非接触力。总结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二、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师:在生活中,我们无时无刻不在用力,但我们能看到力吗?我们应怎样来判断是否有力存在呢?(要求自己举身边的有关力的例子)播放:大风天气中,树木在晃动和沙尘飞扬等现象。从中归纳总结:我们无法直接看到风,但我

们是怎样感受到风的存在的?(从“树动知风”这一作用所产生的效果可以判断风的存在),同样我们可以根据力的作用效果来确定力的存在。(这里用到了科学方法上的“替换法”把难以认识、观察到的科学现象,用直观、明了的作用效果来说明它的存在。)探究实验一:用桌上提供的器材对它作用一个力,看看发

生了什么变化?例如:⑴手指挤压矿泉水瓶,矿泉水瓶发生了什么变化?⑵用手位橡皮筋,橡皮筋发生了什么变化?⑶用手压刻度尺伸长,刻度尺发生什么变化?展示:物体正在发生形变的图片。师:观察并回答物体由于什么原因

,发生了什么变化。总结: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探究实验二:将手直立在手掌上,观察手掌是否发生了形变?为什么?将书放到桌面上,书对桌面的压力为什么不会使桌面发生形变呢?探讨:建立假说:可能是物体的形变太小,

肉眼无法看到。设计实验:采用放大措施,将看不见的形变转变为看得见的形变。实验操作:1、用燕尾夹夹住镭射灯(红光)放至在水平桌面上,在镭射灯前端向桌面施加向下的压力,可以在墙壁上明显看到光斑向下移动(光斑的移动是压力引起的吗?(撤去压力光斑又移到原处,说明桌面受力发生了肉眼无法觉察的微小形变);探

究实验三:1、让力小的女学生把可乐瓶捏瘪。2、让力大的男学生捏玻璃瓶,是否形变。建立假设:可能是物体的形变太小,肉眼无法观察。设计实验:采用放大措施,将看不见的形变转化为看得见的形变。实验操作:取一扁玻璃瓶,灌满红色水,将一细管插入橡皮塞,再将橡皮

塞紧紧塞住墨水瓶口。由于毛细现象,毛细管中显示一段红色液体液面高出橡皮塞。1、用手指扭捏瓶前后侧面,发生微小形变,使容积减小,毛细管中的红色液面明显上升。是否由热胀冷缩引起?进一步设计实验:3、用手指捏瓶左右侧面,微小形变,使容积变大

,红色液面明显下降。三、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播放足球比赛时的视频:观察足球发生哪些变化?(应向学生指出哪些需要注意的情况。)学生探究后交流结论:a.足球由静止变为运动b.足球运动由慢变快c.足球运动由快变慢d.足球运动变为静止e.足球运动的方向发生改变说

明:物体运动的速度大小和运动的方向统称为运动状态,速度的大小和方向任一发生改变,都称为运动状态的改变。(回想、解释课前的抛气球游戏)小结:力的作用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说明力的作用不一定需要相互接触而产生,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四、力的相互性让同桌的两

位同学互相击打手掌,体味各自的感受。探究:当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作用力的同时,是否也会受到另一个物体对它的作用力?小组合作探究实验五:1、教材中的2只气球由于受压都发生了形变,试猜测:下面哪些挤压方式能够产生这种效果?A、左球不动,右球压向左球B、右

球不动,左球压向右球C、两球同时向中间压2、用2只气球分别按以上方式进行实验,结果发现,能产生如教材图示效果的作用方法是:3、讨论交流:通过这个实验,你对力有什么新的认识?总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五、问题讨论:1.脚踢球,脚感

到疼痛,你猜测可能是什么原因?脚给足球一个力的同时,足球也给人的脚也一个力,这个力使人的脚感到疼痛。2、汽车撞在树上,为什么反而自己受损?当汽车撞到树上,汽车给树一个力,因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反过来树也会给汽车一个作用力。树和汽车的牢固程度不同,所以

反而汽车受损比较严重。3、送神舟五号升空的火箭和导弹推进力来自哪里?模拟实验(教师和学生演示):⑴将一只大气球吹足气,用夹子夹住球;⑵将吸管用胶带固立在气球上;⑶将细绳穿过吸管,两学生将细绳拉紧;(为增大观察面,细绳应水平拉。)⑷松开气球口夹子(模拟点火)让气体冲出,可看到气球沿细绳前进。

火箭内燃料燃烧时,会向尾部喷射出燃气,火箭对燃气有一个向后的作用力,燃气对火箭有一个向前的作用力,使火箭上升。4、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那么打人和被打,是一样的吗?答:虽然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但打者和被打者的伤害是不同的,这是因为施力部位与受力部位不同,能承受力的程度也不同。比如,以卵击石,受伤的总是

“卵”。六这堂课你学习到了什么?力的作用效果:运动状态的改变:力的作用是:七、课后小练习1、下列事例中,能说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是有________(1)人游泳时向后划水,人就前进。(2)鸡蛋碰石头,鸡蛋却破了。(3)左手打右手,左手也疼了。(4)用手压气球,

气球扁了。2、下列物体运动状态没有发生改变的是:A、汽车启动时,从静止变为运动B、在竖直方向上匀速上升的气球C、在草地上滚的足球D、汽车在盘山公路上匀速行驶【教学设计】设计理念:科学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

素养。科学素养主要包括:科学观念、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的实践能力等方面。科学课程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方面有着重要的任务。按照我们以往的课程理念和习惯,以灌输为主的教学方式是难以完成这一任务的。新课程标准提出了“倡导探

究性学习”的理念,强调要以探究性方式进行我们的课堂教学。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实践、既动手又动脑,创设能使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情景,激发他们学习《科学》的积极性。教学反思:1、本节课注重学生

的探究活动,把科学探究和科学内容的学习放在同等的地位。按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和目标,将学习的重心由知识向探究过程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2、注重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从生活走向科学,从科学走向社会。当学生探究出

结论后,能将科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并解决实际问题。3、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并重,不仅培养了学生科学探究的学习欲望,而且培养了学生将科学技术应用于生活实践的意识,使学生乐于参与观察、实践与创造。4、回想授课全过程,学生举例时提的大多是

与自身有关的事例,即人和物体之间的力,这说明学生的思维不够开阔,缺少对生活事物的观察与思考。今后我应注重在这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

小喜鸽
小喜鸽
好文档,与你分享
  • 文档 161806
  • 被下载 27291
  • 被收藏 0
广告代码123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395972555 (支持时间:9:00-21: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