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力的存在》(第一课时)教案 (3).doc,共(3)页,42.000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43303.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教学设计教学课题力的存在(第一课时)课型课堂形式人数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2、知道物体间的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总是成对出现的。3、会分析已知力的受力物和施力物。4、知道力可以引起物体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过程与方法1、学会
观察和分析生活中有关物理知识的实例与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2、通过让学生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培养学生将知识应用于生活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认识物理学的基本研究内容,形成科学的世界观。重点1、力的作用
是相互的。2、给出已知力指出它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3、理解里的作用效果难点1、引导学生形成力的概念时,寻求现象的共性,从而形成对力的清晰认识。2、对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的理解。板书设计一、力是什么1、力是物体对物体
的作用2、理解力二、力的作用效果1、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2、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三、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教学辅助磁铁、气球、ppt、形变放大装置教学过程引入:观看视频《大力士》得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时常可以感
受到力的存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力的存在。新课:一、力是什么师:力是什么?你感受到过力的存在吗?活动:1、用食指和中指夹住科学书本2、两个同学用手掌互推读图:分析下列各图所示的现象。(1)人推轮椅车;(2)压路机压路面;(3)磁铁吸铁钉得出力的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师:如何解读力?(1)分
析推土机推泥土,得出:力一定涉及两个物体: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2)接触的两物体不一定有力的作用,不接触的物体也有可能有力的作用师:力是存在的,你能看得见力吗?我们如何确定它的存在呢?举例:我们无法看到风,但可以观察树枝晃动,沙尘飞扬来感受到风的存在。所以我们可以根据某
事物所产生的效果来确认该事物的存在。观察:撑杆变得弯曲了,树枝吹弯了,得出:从力产生的效果感受到力的存在。二、力的作用效果师:那么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呢?活动:1、手挤压塑料瓶;2、拉长橡皮筋;3、弯曲塑料尺结论: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举例:跳水跳板;弓箭;球和脸;手挤压棍棒等思考与讨论:1、手按桌面,
桌面看上去怎么没有变形?2、力能使玻璃瓶发生形变吗?措施:采用放大措施。读图:下列所示各图中,在力的作用下,它们的运动状态发生了什么变化?(1)标枪投掷前后状态变了吗?——从静止状态到运动状态(2)足球被接住前后状态变了吗
?——从运动状态到静止状态(3)飞机起飞时,状态改变了吗?——运动状态由慢到快(4)飞机着陆时,状态改变了吗?——运动状态由快到慢得出结论: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运动状态包括运动方向和速度大小)思考:1、你能否举出物体运动状态不变的例子?2、读图
,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三、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活动:用红色气球压绿色气球,两球的形状发生了什么变化?现象:绿色小球发生了形变,同时红色小球也发生了形变得出结论:里的作用是相互的。思考与讨论:1、穿着旱冰鞋站在水平地
面上用力推墙,会发生什么现象?——穿着旱冰鞋的小孩用手推墙,同时会感到墙也在推他,他自己也会后退。2、生活中还有哪些事例能说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读图:1、汽车撞在柱子上,为什么反而自己受损?2、地空导弹的
向前推进力来自哪里?练习:课堂小结1、自然界中的事物时刻在发生着变化2、科学的定义:科学是一门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它们产生、发展的原因和规律的学问。研究对象:各种自然现象。3、科学研究是从疑问开始的。4、科学研
究方法:观察、实验、思考。5、科学技术在推进人类文明进步的同时,也会给人类带来负面影响,科学技术的发展必须保护环境、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业布置作业本A教学反思教学中感觉较好的地方以及原因:1、本节课注重学生的探究活动,把科学探究和科学内容的学习放在同等的地位。按新课程标准的理念
和目标,将学习的重心由知识向探究过程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2、注重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从生活走向科学,从科学走向社会。当学生探究出结论后,能将科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并解决实际问题。3、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并重,
不仅培养了学生科学探究的学习欲望,而且培养了学生将科学技术应用于生活实践的意识,使学生乐于参与观察、实践与创造。4、回想授课全过程,学生举例时提的大多是与自身有关的事例,即人和物体之间的力,这说明学生的思维不够开阔,缺少对生活事物的观察与思考。今后我应注重
在这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教学中感觉不足的地方以及原因,改进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