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青岛版(六三制)六年级数学下册《信息窗三(圆柱的体积)》教学反思.doc,共(3)页,31.000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141737.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教学反思——《圆柱的体积》在新课程不断向纵深推进的今天,我们的课堂既要继承传统,把课上扎实,同时,也要把课上厚实。在教《圆柱的体积》一课时,我采用新的教学理念,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在实践中体验,从而获得知识,并利用新知去解决实际问
题。对此,我作如下反思:(一)在学习情境中体验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猜测、操作、验证、归纳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
体验,感受数学的价值,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圆柱的体积》教学是小学几何知识的重头戏。教学这节课时,我首先搜集了网上的大量课例,想寻找一些灵感来装饰这节课的开头——创设怎样的情境才能新颖又能够为整节课的教学服务呢?想了好几套方
案最后还是采用以生活中常见的圆柱体容器为切入点,由一张长方形纸围成不同的圆柱体,引发学生对于圆柱体容器体积的猜想,引发学生探究圆柱体积公式的兴趣,同时设置悬念,为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做好了铺垫。然
后顺势提出“怎样计算圆柱体的体积呢?”这一全课的核心问题,从而引发学生的猜测、讨论、交流等数学活动,引导学生可以用以前学过的知识将圆柱转化成近似的长方体,然后让学生在小组内利用手中的学具进行操作实验将其插拼成一个近似长方体;通过让学生观察比较,发现联系:二者之间
什么变了,什么不变?接着我使用了课件-----把圆柱体沿着它的直径切成了32和64等份,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展示切拼后的长方体,让学生更加直观的观察,从而证实自己的推测。并总结出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
二)在观察操作中探索新知数学学习过程充满着观察、验证、推理等探索性与挑战性活动,因此,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数学学习的主要方式。观察是课程实施中经常让学生进行的一种活动,观察的效果取决于观察者是否能够关注被观察的对象。操作是
让学生进行感知的另一种活动,是一种内部思维的外在具体化。交流是在观察操作基础上的一种由动作上升到语言概括的过程。在本节课的动手操作中,让全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坐在一起,为他们提供自主探究的空间,同时尽量延长小组
交流的时间,试图把学习的时间、空间还给学生,让其进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你有什么发现?”“你是怎样想的?”等这样一些指向探索的话语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合作探究,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创造性地建构自己的数学,而不是去模仿复制别人的数学。(三
)在练习中巩固新知,提升能力《数学课程标准》要求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因此,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练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我充分考虑到本班学生的实际水平及年龄特征,选择了贴近学生生活的练习题,有坡度,由易到
难,循序渐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的锻炼,能力都有所提升。(四)重视利用知识、方法的迁移来展开教学。本课的一个教学目标就是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体会“转化”方法的价值,培养应用已有知识解决
新问题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推理能力。因此,在上课时,根据学生的回答顺势复习了圆面积的推导:把一个圆平均分成16份、32份、64份或更多,剪开后可以拼成近似的长方形,圆的面积就可以转化成长方形的面积进行计算。接着提问:那么,受这个启发,那我们能不能将圆柱转化
成长方体来计算体积呢?首先实物演示圆柱切拼的过程。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16份,切开后可以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然后进行课件演示,发现: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几何体会越来越接近长方体。这样有利于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
验,使学生充分体会圆柱体积公式推导过程的合理性,并不断丰富对图形转化方法的感受。(五)以人为本、渗透德育教育。本节课充分体现了教书育人的理念,对练习题的设计我下足了功夫,设计了贴近学生生活的、有趣的练习,避免了做题环节的枯燥无味,同时有
效的渗透了德育教育。(五)本节课中的不足之处由于学生的学具有限,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加上本人能力有限,语言组织能力不是很好,使课堂气氛不是那么活跃,课堂显得有些压抑,在今后的教学中还有待于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