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青岛版(五四制)数学二年级下册《信息窗(克、千克、吨的认识)》教学反思.docx,共(3)页,25.954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135632.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克、千克的认识》课后反思《克、千克的认识》是青岛版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学内容。从课标要求中发现,教材对这部分的要求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是给学生提供动手操作、体验的时间与空间,引导学生通过看一看、掂一掂、比一比、猜一猜、称一称、说一说等体验活动感受“克千克”
的质量,建立“克、千克”的观念;二是利用建立起的“克和千克”的观念,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比如:填合适的单位名称、称一些实物的质量、比较质量的大小、质量的计算等。结合课标要求及学生具体学情,把本节课的重点放在引领学生主动经历“克、千克”观念的建立上,通过
估、掂、称等方法,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并使他们明白“1千克=1克”的关系。按照预先设想,已经完成这节课的教学,反思本节课,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1、借助冲突激发兴趣由于学生在本节课之前对克与千克的认知很少,有的只栽平时买东西时听过或
见过,但对1千克、1克并没有正确的认知,很多时候他们都是通过“大小”这一直观的感觉来判断。因此,在教学时,我设计了“猜猜谁更重?”的环节,先让学生猜“棉花”和“铁块”谁更重,学生往往根据所谓的生活经验去判断;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验
证猜测是否正确,学生通过掂、称发现,结论和自己的想法不一样,从而产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不仅让学生对判断物体的轻重不能“貌大小”,而且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也潜移默化的明白了:要知道物体的质量,必须借助合适的秤称一下。2、借助操作反复体验1千克究竟有多重?1克究竟有多重?学生心中并没有具体的
感受。因此,教学中,我设计了多次称一称、掂一掂的活动,希望通过不断的体验,学生在头脑中能建立起表象。比如:学习千克时,先让学生掂一掂1千克的铁块的重量,让肌肉有感觉;然后让学生掂一袋比1千克重的豆子、1克的硬币,让学生判断这些比1千克重
还是轻或者相等,引导学生回忆刚刚建立的1千克的感觉,在此基础上,通过称一称的环节,找到准确的1千克后再掂,进一步帮助学生建立1千克的感觉。此外,为强化学生的记忆,设计了称苹果、鸡蛋、盐等的活动,学生数出分别有多少个,帮助学生在建立肌肉感觉的基础上,找到1千克、1克的标准
。让学生多角度、多层次的感受,建立1千克、1克的观念。3、借助应用深化概念课程标准中明确的指出:“能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常见的量有关的简单问题。”学生是否真正掌握的克、千克,要看他们能否准确应用,因此,在巩固应用环节,我设计了
“填单位”的练习,其中最后一个1个南瓜4(),学生基本能填出千克,然后我稍加变动“1个稍微大一点的南瓜重4200()”,再次让学生选择合适的单位,引导学生明确不仅要根据具体的实物来判断,还要观察相应的数据,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虽然,课前设定的教学目标达成度较高,但我作为一名
青年教师还是不可避免地暴露出了不少问题:例如,数学语言还不够精炼,尚需进一步打磨。数学课讲求语言的精炼和规范,在一些数学专用术语中自己觉得使用的不太规范。另外,练习的设计,还需进一步改良。本节课由于时间的关系,练习相对较少,体验不够多,如果多留给学生几分钟,学生操作一下南
瓜的问题,效果会更好,会更受学生们喜欢。总之,在本次活动中,我不仅积累了不少教学经验,更从其他老师的身上看到了自身存在的不足,获得了更专业的成长。我会时刻提醒自己把这些不足作为努力的目标,精炼语言,用心细节,注意教学多样化,练习层次化。更要关注学生,把全部精力投
入到学生身上,恰当地处理好每一个宝贵的课堂生成,不断地完善课堂、完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