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3课 远去的路》教学设计5

DOC
  • 阅读 37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4 页
  • 大小 21.206 KB
  • 2023-03-07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0.99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喜鸽】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美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3课 远去的路》教学设计5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美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3课 远去的路》教学设计5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在线阅读已结束,您可下载此文档阅读剩下的2 已有0人下载 下载文档0.99 元
/ 4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0.99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美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3课 远去的路》教学设计5.docx,共(4)页,21.206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225757.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远去的路》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宽远窄的透视现象,并能运用所学透视现象绘画或拼贴一幅有路的风景画。2、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观察绘画作品和自然界的景物,发现近大远小,近高远低和近

宽远窄的视觉现象,培养学生学会观察,学会发现问题的能力;通过站在不同位置观察同一条路,发现会产生不同的视觉现象。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感受风景画的美,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观察大自然的习惯。4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充分利用教材,让学生以自己的观点或观察结果,设计一个美化街道的景观或景色。5、培养学生美化自己家园,热爱美化身边的公共环境,充分表达学生对环境美化的“人文”理念。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观察了解生活中近大远小的透视现

象。学会运用绘画或拼贴的方法创作一幅有路的风景画。教学难点:通过观察使学生应用透视变化的规律观察大自然表现其他物体的透视变化。三、教学过程:礼仪:师生问好组织教学:今天请跟随老师一起观察一段视频,注意观察听讲,并举手回答问题。(一)引导阶段视频导入展示一个具有明显远近

效果的公路视频。师:播放公路上汽车行驶的视频,问题:视频中公路和路两旁的树具有什么变化?师生交流后,共同总结出:离我们近的物体,看起来很大、很宽、很高;相反,离我们远的会觉得很小、很窄、很低。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视觉现象,《远去的路》。(二)发展阶段1.自

主学习:让学生看教材自主学习,运用观察、发现、分析的方法,总结出透视的规律。2.合作学习展示生活中的透视现象图师:我们经常走在马路上,看到的情景是否和这张图片相同?你看到了什么现象?近处马路到了远处有没有变化?马路两旁的树木有

没有变化?小组共同观察并讨论生活中的这种视觉现象,启发学生谈一谈生活中见到的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宽远窄的透视线现象。3.微课展示透视概念(现象)4.学生尝试师: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理解这些透视现象,老师这里有张图片

但需要补充完成,(生尝试添画)老师指正并出示完整的透视图。5.欣赏名作(同学们看看画家是如何运用透视现象作画的)结合名画欣赏,说说画家表现了生活中的哪些视觉现象?A.法国画家西斯莱《塞夫勒道路》形体和色彩的透视更加强了空灵感,清新媚人。马路近大远

小,树木近高远低,颜色近处颜色鲜艳明快远处灰暗模糊。B.现代油画家韦启美《新线》明朗的蓝天下,新修的公路上,一正一侧两个圆形的电缆线滚子,在实际生活中大小一样,在画面中一大一小发生了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公路同样发生了

近宽远窄的透视现象。6.感受同龄孩子的作品,拉进学生与艺术的距离感。(再看看和你同龄的孩子是如何运用透视现象来画画的。)7.教师展示,拓宽思路黑板出示有明显马路树木电线杆的透视图。四、运用新知,尝试创作(小组合作完成老师设

计的半成品透视风景画)教师巡视指导。这一环节让学生根据老师所讲的透视方法来运用多种方法完成一幅有透视关系的风景画。进一步使学生对透视的印象更加深刻。五、展示与评价阶段师生共同总结今天学到的透视现象,从我们的生活中不断去探索,发现更有意思的问题和现象。引导学生围绕作品是

否具有视觉现象的特点和画面内容是否丰富来评价。找出优点,指出不足,指出改进办法。采用自评、互评、师评。教师评价鼓励学生平时多多观察、分析看到的事物,爱动脑,多思考。爱护我们的生活环境,保护公共设施,由绘画上升到生活到人文性理念。六、

课后拓展:课后有兴趣的同学用拼贴的方式可以试一试今天所学的透视现象;希望大家今后在作品中学会运用透视知识。拓宽学生视野,希望同学们能运用透视知识来美化作品和生活。七、课后反思《远去的路》一课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六年级美术上册的第三课。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宽远窄

的视觉现象,并能运用所学视觉原理绘制或拼贴一幅以路为主题的风景画;通过欣赏、观察绘画作品和自然界的景物,发现近大远小、近高远低和近宽远窄的视觉现象,培养学生学会观察,学会发现问题的能力;通过站在不同位置观察同一条路,发现会产

生不同的视觉变化;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感受风景画的美,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享受大自然的情感。培养学生美化自己家园,热爱美化身边的公共环境,充分表达学生对环境美化的“人文”理念。本课的教学重点通过观察了解生活中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学会运用绘画或拼贴的方

法创作一幅有路的风景画。教学难点是通过观察使学生应用透视变化的规律观察大自然表现其他物体的透视变化。透视现象从三年级就开始让学生逐渐的理解,因为有了足够的认知经验,到六年级,学生已经非常轻松的能说出生活中的很多透视现象,但是要引导学生将透视表现在自己的作品中,并能够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和构

思,还需要教师多引导。我在这节课的动手尝试过程中,感受到学生能够了解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宽远窄的视觉现象,并能够在作业中表现出公路及公路两旁景物的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但是也出现了一个新的问题,有的学生把画面中的树、路灯杆等

景物画得有点东倒西歪,路灯有损害现象,比如公路两旁的路灯、树木整体向外歪,我在巡回指导时不停的给学生提醒、纠正,学生画的过程中还是存在问题。我觉得,这是在学生做作业的过程中遇到的新难点。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突破这个难点呢?我首先让学生回忆

现实中树木、路灯杆、墙等景物与地面是什么关系,通过回忆这些景物都与地面垂直。然后评价过程中通过评价大家共同完成的透视风景画,让学生观察这几幅学生作品上的树木、路灯杆、墙等景物都表现的怎么样。学生通过观察发现感受无论画面上的公路如何倾斜,所有原来与地面垂直的景物在画

面中都要与视平线垂直,本课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很好的表现公路两旁的景物,学生作业效果普遍较好!由此可见,只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了困难,作业中出现了问题,肯定是老师的引导不够,只要老师能及时找到有效的办法解决,就能突破难。这次教学活动和生活息息相关

,只有注意观察生活,才会理解近大远小的原理,学生的创新能力还是有一定的局限,需要今后不断地去引导让学生积极主动观察、体验、感受实践练习。

小喜鸽
小喜鸽
好文档,与你分享
  • 文档 161806
  • 被下载 27254
  • 被收藏 0
广告代码123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395972555 (支持时间:9:00-21: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