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美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3课 远去的路》教学设计2.doc,共(4)页,29.000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225753.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远去的路教案教材分析:《远去的路》是人教版小学美术六年级上册第三课的教学内容。本课内容旨在让学生通过观察生活中的道路由近及远的变化,进一步巩固和学习透视知识。通过道路的变化引导学生认识透视现象非常浅显和便捷,利于学生的观察和理解,由此及彼,道路两
旁的路灯,树木,建筑物也都可以成为学生观察的内容,由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是本课设计的思路。学情分析:透视现象从三年级就开始让学生渐进的理解,因为有了足够的认知经验,到六年级,学生已经非常轻松的能说出生活中的很多透视现象,但是要引导学生将透视表现在自己的作品
中,并能够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和构思,还需要教师多引导。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凡是客观世界的景物都是有透视现象的2、让学生了解视平线心点和消失线。3、让学生用绘画的方法创作一副《远去的路》过程与方法:1、出示图片让学生讨论图片中的透视现象。2、让学生看图片尝试画出简单的透视图
片。3、教师小结定义什么是视平线心点和消失线教师示范画透视图。4、注意透视现象同桌合作完成一幅《远去的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2、培养团结互助合作的精神。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认识近大远小近宽远窄的透视现象。2、难点:
如何在画面中表现出近大远小近宽远窄的透视关系。教学准备:1.教具:多媒体,各种近大远小的图片资料2.学具:A4纸、彩笔等教学过程:一、引入1、观察图片中路的宽窄、栏杆的疏密、树木的大小等。讨论:从中你发现了什么现象?(近大远小)教学说明:让学生自己感受透视的微妙,使他们更有兴趣了解和掌握透视。
2、揭示课题:《远去的路》二、新授1、讨论学生简易画,从中发现问题讨论:在透视现象中除了近大远小以外还有哪些透视现象?近高远底近宽远窄近长远短等教学说明:这部分内容有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问:什么是透视?在生活中我们发现同样的物体在不同的位置上就会产生近大远小、近高远底、近宽远窄的变化,这就是透
视。1、出示图片:站的高的地方看远去的路站在左边看远去的路站在右面看远去的路小组讨论说说这些环境中的透视现象教学说明:这一环节是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刻的了解生活中的透视2、欣赏书本上的透视图片(1)小组讨论找出图片中的心点消失线和视平线(2)教师解释这些名词的定义:如:想象在站大海边上,向远处看天
和水之间产生一条长长的水平线这就是视平线,还比如:当两边的树木向远处延伸时就慢慢的消失在视平线上的一点,这个点就是心点,而这两条线就是消失线。教学说明:用这样的比喻通俗易懂让学生对这些名词的概念联系到实际生活中。(3)学生练习一个透视图5、教师展示一幅透视关系的风景画。(1
)学生小组讨论,这幅风景画是如何制作的?(2)教师小结:A作视平线和消失线B定山脚线和远山C画正视的房子D按照近大远小、近宽远窄、近高远底的方法画出树和栏杆注意:远的地方绘画色彩模糊点,近的地方色彩要鲜艳。(3)作业要求:绘画一幅近大
远小的透视图画。(4)教师巡视指导三、评价作品让学生在小组中互评,选出优秀作品后,贴在黑板上进行展示。同学们自由表达,说出自己最喜欢哪幅作品,为什么喜欢,请作者表述自己的构思和绘画方法,教师再加以总评并回顾本节课所学知识的要等。1、展示学生作品。2、点评:是否符合老师要求的透视
变化和颜色变化。3、教师小结。本课通过学习透视现象,让我们初步认识什么是透视,并认识了视平线和消失点,我们知道不同位置的透视现象,视平线和消失点的位置也不同,所以绘画与找视平线和消失点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