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3课 远去的路》教学设计1

DOC
  • 阅读 41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4 页
  • 大小 36.000 KB
  • 2023-03-07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0.99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喜鸽】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美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3课 远去的路》教学设计1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美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3课 远去的路》教学设计1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在线阅读已结束,您可下载此文档阅读剩下的2 已有0人下载 下载文档0.99 元
/ 4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0.99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美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3课 远去的路》教学设计1.doc,共(4)页,36.000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225754.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六年级上册美术《远去的路》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宽远窄的透视现象,并能运用所学透视现象绘画或拼贴一幅有路的风景画。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观察绘画作品和自然界的景物,发现近大远小,近高远低和近宽远窄的视觉现象,培养学生学会观察,学会发现问题的能力;通过站在不同位

置观察同一条路,发现会产生不同的视觉现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感受风景画的美,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观察大自然的习惯。教学重点:通过观察了解生活中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学会运用绘画或拼贴的方法创作一幅有路的风景画。教学难点:通过观察道路的变化,由此及彼,能从不同的视角观察

自然中其他物体的透视变化。教学策略:《远去的路》是人教版小学美术六年级上册第三课的教学内容。本课内容旨在让学生通过观察生活中的道路由近及远的变化,进一步巩固和学习透视知识。通过道路的变化引导学生认识透视现

象非常浅显和便捷,利于学生的观察和理解,由此及彼,道路两旁的路灯,树木,建筑物也都可以成为学生观察的内容,由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是本课设计的思路。透视现象从三年级就开始让学生渐进的理解,因为有了足够的认知经验,到六年级,学生已经非常轻松的能说出生活中的很多透视现象,但是要引导

学生将透视表现在自己的作品中,并能够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和构思,还需要教师多引导。本课所涉及的是典型的美术基础知识——焦点透视中的近大远小变化。但是通篇课本都没有直接提到“焦点透视”,因为在第三学段对类似需要逻辑推理的美术知识主要是感受和体验。所以,课本的

开始以两幅美术作品和一幅摄影作品作为欣赏和提示,让同学们在欣赏过程中回忆生活中的感受,在对近大远小的道路变化有准确认知的同时,欣赏艺术作品中是如何利用近大远小的变化表现出空间感的。本课知识点就是了解近大远小,近高远

低,近宽远窄的空间关系,并运用视觉现象绘画或拼贴一幅有路的风景画。教学过程:教学程序教学活动(含过程与方法)设计目的和说明感悟体验一、1.直观示范导入教师首先直接用粉笔在黑板上示范两幅公路的速写画让学生边看边分析。2.了解规律,欣赏名画展示一幅具有明显远近效果的马路照片

。我们经常走在马路上,看到的情景是否和这张图片相同?你看到了什么现象?近处马路到了远处有没有变化?马路两旁的树木有没有变化?路上的行人远近有何变化?学生回答。一学生到屏幕前指出看到的现象。教师总结:近宽远窄,近高远低,总的来说就是近

大远小。看画家如何画远近关系。欣赏法国画家西斯莱《塞夫勒道路》霍贝玛《米德哈尼斯的林荫道》结合名画欣赏,说说画家表现了生活中的哪些现象?欣赏课本P7最上方四幅马路效果图,看看站在不同的位置观察,眼前的公路发生了怎样的

变化?学生观察,小组讨论,回答。教师总结。激发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了解点与美术的关系。总结近宽远窄,近高远低,近大远小。观察发现二、欣赏提升,讲述发展阶段1.透视的发展史课件欣赏乔托的作品《逃亡埃及》,并出示古埃及的画面,通过比较,引导学生学习乔托在画面中通过明暗等绘画手

段表现了人物及景物的透视感,是透视学的奠基人。欣赏达芬奇的名作《最后的晚餐》,加深对作品中透视现象的认识。2.自然中的透视以一幅有明显透视效果的道路为例,引导学生讨论并回答画面中都有哪些透视现象,教师总结并板书:近宽远窄、近高远矮、近大远小结合课件讲解物体的透视感,

并渗透视平线和视点的概念。对照图片,认识从不同的角度往远处看,画面中的透视也有相应的变化。3.欣赏作品中的透视欣赏《呐喊》等系列绘画作品中的透视,引导学生观察透视在画面中的作用,并同时引导学生欣赏画面的构思和表现,为学生的创作打下基础。课件对比作品赏析,如果画面中没有透视会给人什

么感觉?加深学生对透视的重要性的认识。颜色、大小、疏密等各种变化,认识到只要在相对空间中较小都可以看成点。欣赏图片、总结透视的发展阶段、特点与规律。开阔学生视野,在学习活动中,这一环节是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刻的了解生活中

的透视。探究形成三、探究形成、发现方法1.欣赏书本上的透视图片(1)小组讨论找出图片中的心点、消失线和视平线(2)教师解释这些名词的定义:如:想象在大海上向远处看天和水之间产生一条长长的水平线这就是视平线还比如:当两边的树木向远处延伸时就慢慢地消

失在视平线上的一点这点就是心点而这两条线就是消失线(3)学生练习一个透视图2.教师展示一幅剪贴的透视关系的风景画(1)学生小组讨论这幅风景画是如何制作的?(2)教师小结:A.作视平线和消失线B.定山脚线和远山C.贴正视的房子D按照

近大远小近宽远高近高远底的方法贴出树和栏杆。注意:远的地方学生选择彩纸的时候因应该选运用比喻使学生通俗易懂。引导学生对这些名词的概念运用、联系到实际生活中。择色彩模糊点的近的地方要鲜艳。贴的时候先贴远的最后贴近的。尝试表现四、学生操作:作业内容:利用绘画或者拼贴的方法表现一幅有

路的风景画。要求:在画面中要表现出道路的透视感。可以根据想象添加合适的环境。教师巡视指导。这一环节让学生根据老师所讲的透视方法来运用多种方法完成一幅有透视关系的风景画。进一步使学生对透视的印象更加深刻。展示与评价五、展示与评价阶段师生共同总结今天学到的透

视现象,从我们的生活中不断去探索,发现更有意思的问题和现象。引导学生围绕作品是否具有视觉现象的特点和画面内容是否丰富来评价。找出优点,指出不足,指出改进办法。教师评价。鼓励学生平时多多观察、分析看到的事物,爱动脑,多思考。拓展知识六、课后拓展:学生视野,希望学

生今后在作品中学会运用透视知识。在运用时关注:能否理解并运用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宽远窄的视觉现象,融入到绘画作品、摄影、拍摄等当中去。拓宽学生视野,希望学生能运用透视知识来美化作品和生活。

小喜鸽
小喜鸽
好文档,与你分享
  • 文档 161806
  • 被下载 27254
  • 被收藏 0
广告代码123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395972555 (支持时间:9:00-21: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