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青岛版(六三制)五年级数学上册《信息窗二(2、5的倍数的特征)》教学反思.doc,共(2)页,24.500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141359.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5倍数的特征》课后反思因为2和5倍数的特征,都在个位数上,学生比较好理解和掌握,奇数、偶数的概念,学生掌握也并不困难,所以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我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经历列举、观察、验证、结论等数学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习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我认为本节课上,我以下方面做得比较有效:1、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索的过程整节课让学生经历“列举——观察——验证——结论”的探究过程,实现课程、师生、知识等多层次的互动。整个教学力求把知识的传授、思维的训练、学习方法的指导、学习能力的培养、
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有机融为一体。让学生通过动脑、动手、动口,做他们想做的,在做的过程中观察知识,在合作交流中去思考、去质疑。把数学和生活有机联系起来,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和价值,初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
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解决问题2、注重数学思想方法和学习方法的渗透教师不但要传授给学生数学知识,更要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例如本节课在探究2的倍数的特征时,圈出100以内2的倍数的数以后,老师问:你发现了什么?在探究5的倍数的特征时,圈出100以内5的倍数的数以后,老师又问:你发现了什么?
这两次给学生渗透了一种归纳的数学思想。又如本节课第一个练习就渗透了一种集合的思想。此外老师在讲完2的倍数的特征和奇数、偶数的概念以后,引导学生回顾梳理刚才的探究过程,教会学生列举—观察—验证—结论的探究方法。3、精心选题,发挥习题的探索性和趣味性习题的设计力争在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上,体现趣味性、基础性、层次性、灵活性、生活性。本节课我设计的练习题有巩固练习的基本题和利用2、5倍数的特征灵活解决问题的习题。充分让学生感知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当然,我还要注意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比如:出现疑难问题或意见不一时,
有点多,在发挥教师引导的作用的同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评价不及时,针对性不强。教师的语言不是很精炼。今后要多向优秀的教师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