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青岛版(五四制)数学五年级下册《信息窗二(圆的周长)》教学反思.doc,共(3)页,58.000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136735.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让练习课也充满探究味——《圆的周长练习课》课后反思圆的周长是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内容,以往课堂上的练习大致有两种类型:一是知道半径或直径求周长,一是知道周长求半径或直径。滚瓜烂熟的公式、翻来覆去的练习,学生做起基本练习来正确率极高,但是一遇到不能直接
套用公式的问题时,就会无从下手,主要原因是没有经验积累,没有相关的能力支撑。那么,圆的周长练习课到底练什么?是低水平技能的再熟练,还是高水平技能的新探索呢?怎样才能让学生的学习在圆周长的练习课上“更进一步”?带着这样的思考研读教材,课本第18页第13题的第一小题让我眼前一亮:比较大圆的周长和两
个小圆周长之和,你发现了什么?何不从这里入手?让练习课也充满探究味!通过查阅资料,唐彩斌老师的一篇文章《英国数学见闻:图形的周长,不只是计算》带给我很大的启发:在锡蒙斯的课上,基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良好掌握之上,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去发现蕴含在图形周长中的规律。同时,对于这些美妙
的图形周长计算的过程中,去体会数学的本质属性,这就是学数学的美妙之感。结合前期的多方借鉴和对学生学情的综合分析,我初步确定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学生在经历不同情境下圆周长的计算过程中,进一步巩固计算圆周长的基
本技能;在解决不同变式的圆周长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并探索规律,发展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增强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也就是说不只是把“巩固基本技能”作为重要目标,而是将“探索新规律”“发展能力”加入了本课练习的主要目标。围绕着“培养学生能力为重”的中心教学目标,我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主
要通过三大环节帮助学生积累有益的“基本活动经验”、渗透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环节一“基本练习:你会算圆的周长吗?”,选用了三道基本习题,检验常设计意图回顾课堂目标达成情况盘点用公式的应用情况,并通过半圆与鸡舍两道题
的对比,帮助学生厘清容易混淆的“半圆的周长”和“圆周长的一半”两个概念。环节二“深入练习:你能发现隐藏的规律吗?”这是本节练习课的主体部分,也是着意给学生提供探究空间的部分。在这一大环节中我创设了三个层次的问题情境,用任务驱动学生参与探究:问题一,“一个大圆紧紧包围着两个小圆,大
圆的周长与里面两个小圆的周长和相比,哪个长?”学生通过猜测与计算轻松发现:当小圆的直径和等于大圆的直径时,小圆的周长和就等于大圆的周长。初次探究中我努力传递给学生两个信息:一是有了猜测要去验证,二是乘法
分配律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紧接着我又启动了第二个层次的问题:“这是不是一个新的规律呢?当小圆的个数变为3个、4个或更多时,这个规律还存在吗?”引导学生进一步验证规律。这里我有意不给数据,催发学生主动
运用“假设法”或“字母表示法”,既积累了数学方法和经验,又进一步感受了字母表示数的概括性与简洁性。第三个问题“小蚂蚁走哪条路近?”重在迁移与推理,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与充分交流,将周长相等的规律由整圆推广到半圆。
多次试讲过程中我发现这是本课的难点,部分学习困难的同学在课堂上没有立即反应过来,但经过同学的展讲和后续的两道练习,规律的迁移推广逐步得到消化。环节三“综合练习:你能让图形动起来吗?”主要是鼓励学生打开想象的
翅膀,使用移补等方法,把陌生而复杂的图形变成熟悉而简单的,这也是空间与图形领域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回顾本节课的教学,与以往练习课的不同之处在于主要是着眼于学生推理能力和应用意识的培养,前者对应的是思想与方法,后者培植的是技能与经验,而不再把仅仅把巩固基本技能作
为重点。上完本节课后,仔细地回味,我也意识到自己的课堂上存在的诸多不足,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努力改进:问题一:小结流于形式,未达到课已完而思未了的效果。改进:在课的末尾,还可以设置拓展延伸环节,设计一个需要运用本节掌握的方法进行综合实践的作业,引导学生多多参与课外实践,把学习过的数学知识用于解决生
活中的问题。存在问题及改进问题二:个别环节用课件的演示活动替代学生大脑的思维活动。改进:在图形几何的教学中,信息技术的有机整合有时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但是,不能用电脑的演示代替学生的思维活动。面对问题,都应该让学生思考在前,技术辅助在后。问题三:教学流程按课前预设的线索“强势”推进,给
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不足。改进:理想的课堂是“让学生自己去找问题的答案”,不能满足于“个别学生优先找到了预设的答案,教学就继续下去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需要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独立思考在前,合作交流在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