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五四制)数学三年级下册《信息窗二(角的度量)》教学反思

DOC
  • 阅读 47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5 页
  • 大小 34.500 KB
  • 2022-12-23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0.99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喜鸽】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青岛版(五四制)数学三年级下册《信息窗二(角的度量)》教学反思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青岛版(五四制)数学三年级下册《信息窗二(角的度量)》教学反思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在线阅读已结束,您可下载此文档阅读剩下的3 已有0人下载 下载文档0.99 元
/ 5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0.99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青岛版(五四制)数学三年级下册《信息窗二(角的度量)》教学反思.doc,共(5)页,34.500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136116.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之前执教《角的度量》一课,发现学生在量角时经常出现各种问题,围绕着“学生使用量角器量角的真正困难是什么?”这一问题,我进行了深入思考,以期诊断出学生量角过程中的“真问题”。我发现造成学生量角困难的原因有两点:一是学生对量角器量角的原理不明。度量的本质都是用基本单位与当前

所测量对象进行比较。被测量对象包含多少个基本单位,测量结果就是多少。但是由于量角的基本单位“一度的角”实在太小,没能在量角器上全部反映(只留下沿着圆周的一些刻度),使学生在使用量角器量角时缺少了“用若干个

1°的小角与被测角比较”的感知经验,造成学生难以把握量角的原理;二是学生对于两圈刻度的用意不明。其他测量工具只有单向刻度,而量角器却有内外圈双向刻度,学生看不到两圈刻度带来的方便,只看到两圈刻度所带来的读数困扰,不明白其中的用意。针对这两个“不明”,我重新定位了这节课的研究主线:改变学生的角色,

把学生从“量角器的使用者”提升为“量角器的创作者”,引导学生进行量角器的再创造,在探索和实践的过程中掌握量角的原理,有效突破难点。回顾本节课的教学,我觉得主要有以下几个亮点:一、创设认知冲突,点燃探究热情,让学生经历了一次

完整的数学创造活动的过程。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内心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的需要,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的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努力地满足了学生的这种需要。处处设“局”,让学生心甘情愿地往“套”里钻。学生不断地解决着眼前的问题;然后新的矛盾又不断

地呈现在他们的眼前,冲击着他们的思维,点燃着他们的探究热情,推进着他们的研究进程。“老师发现大家都已经顺利完成了∠1的测量,在测量∠2时,大家似乎都遇到了麻烦,谁来说一说你的困难?”“看来这些小角都不太听话,那你能不能想想办法,让它们变得乖一点?”故意设置用小小角测量175度的角的

操作障碍,让学生产生了“把小角拼起来”“把这些小角粘在一起”的需求。由单位小角使用时不便促使学生想到要把单位小角合并为18等分的半圆工具,即量角器的雏形。“∠2里面有17个多一点的小角。如果一定要知道多出来的一点点是多少怎么办?你有什么好办法吗?和周围的同学商量一下。”

由18等分的半圆工具度量不够精确,促使学生想到要把单位小角分得更细些,得出180等分的半圆工具;“每一个角我们都要数了以后才知道它的度数,觉得麻烦吗?有没有什么好办法,让我们快速读出一个角的度数呢?”由细分后的半圆工具读数不便,促使学生想到要加内圈刻度,由仅有内圈刻度读数不便,促使学生想

到要加外圈刻度;最后,教师才呈现了学生智慧的结晶——“量角器”,量角器的再创造过程圆满成功。这样,在老师这样不着痕迹的周密安排下,学生从量角器的“被动使用者”变成了“主动创造者”,对量角器以及量角都产生了积极的情感,更重要的是学生从中累积了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

二、设计了丰富的操作活动,层层递进,让学生在“观察、思考、操作、讨论”中建构了量角的方法。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儿童的思维从动作开始,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也就是说,应该把动作过程与思维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使之成为

“思维的动作”和“动作的思维”。因此在上述过程中,量角器的创造进程每向前一步,我就相应地安排一次量角活动,让学生在量角中思考、在思考中量角,步步为营,层层递进,学生在活动中逐步掌握了“量角的原理”,明白了“两圈刻度的用意”,有效地建构了量角

的方法。当引入纸质的单位小角后,让学生用若干小角摆出∠1、∠2的大小,激活学生已有的度量经验,使学生初步知道角的大小也是用单位小角来度量,并提出“摆小角时要注意什么?”,初步渗透量角要点“边重合、点重合”;当把小角合并成半

圆工具后,让学生动手用18等分的半圆工具来量∠2,用“∠2里有()个小角”来衡量角的大小,使学生进一步累积“用单位小角与被测角比较”的感知经验;当细化半圆工具之后,让学生用简化的180等分的半圆工具量角(只有圆周细分

成180等份),师生一起数度数,使学生知道“被测角里包含多少个1°的小角就是被测角的大小,即被测角的度数。”;在标出两圈刻度之后,安排学生进行读数的专项练习,使学生掌握了“角的一边与哪圈零刻度线重合,就读哪圈刻度”的读数要领;最后学生用量角器独立量角,得心应手、轻而易举。就这样,针

对造成学生学习困难的两个“不明”,循序渐进地组织有效的量角活动,让学生在“观察、思考、操作、讨论”中逐步掌握了知识的原理,并有效地建构了量角的方法。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本节课的教学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

1.教学时间分配不科学。开课初“两个角的大小比较”和“用小角测量练习二上两个角的大小”用时过多,导致后面两个主要环节“明确量角方法”和“用量角器量角”分配时间过少,部分学生感到操作时间不够。2.教学语言不精练,存在随意性,学生遇到困难时引导不

到位。如学生用半圆工具测量∠2发现“∠2里有17个小角多一点”,老师想引导学生把小角再细分,这时候的引导语言不到位,致使只有两个同学起来交流了自己的方法。3.动手操作没有关注全体。在动手操作的环节,练习一和练习二都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操作,只关注了部分学生的动手能力,对学习有困

难的学生关注不够。针对本节课出现的问题,我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在以后的教学中作如下改进:1.根据学生接受能力和教学需要,科学安排教学各环节所需的时间。2.对课堂的设计进行进一步的思考与优化,努力做到重心下移。教学语言进一步精练,多在引导性语言上下功夫。3.力争为每一个学生提供操作的机会

,充分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操作情况,及时发现学生不规范的操作并纠正。

小喜鸽
小喜鸽
好文档,与你分享
  • 文档 161806
  • 被下载 28743
  • 被收藏 0
广告代码123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395972555 (支持时间:9:00-21: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