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部编版九年级上册初三《课外古诗词朗诵》知识点+训练(定稿;集体备课).doc,共(7)页,42.000 KB,由baby熊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89497.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课外古诗词诵读(一)基础知识:(一)《月夜忆舍弟》1.了解背景这首诗写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天,当时仍处在安史之乱的战火中。杜甫客居秦州(今甘肃天水),只有最小的弟弟在他身边,其他几个弟弟分散在河南、山东等地,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
和思念之情。《月夜忆舍弟》就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二)《长沙过贾谊宅》1.了解作者及背景刘长卿(?—789),字文房,河间(今属河北)人。天宝年间登进士第,曾任长洲尉、海盐令。至德三年,因事下狱,贬南巴尉。后为转运使判官、淮西转运留后。因刚直犯上被诬,贬睦州司马。德宗建
中迁随州刺史,死于任上,世称“刘随州”。有《刘随州集》。刘长卿的诗多写个人穷愁不遇,善写五律,以“五言长城”自称。本诗当作于诗人第二次迁谪来到长沙的时候。贾谊是汉文帝时著名的政论家,因被权贵中伤,被贬为长沙
王太傅三年;后虽被召回京城,但不得大用抑郁而终。类似的遭遇,使刘长卿怀古伤今,感慨万千,吟咏出这首律诗。(三)《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1.作者简介韩愈(768—824),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三岁时父母双亡,由兄嫂抚养成人。提出“文以载道”的观点
,与柳宗元倡导古文运动,反对骈文,提倡散文;诗歌创作亦力求独创,不避险僻,以文为诗,形成宏伟奇崛的特点。2.写作背景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佛教的传播也盛极一时,法门寺是史书所载中国境内珍
藏佛骨的寺院之一,自然成为唐代皇室所敬重的佛法圣地。从唐贞观年间开始,一共举行了七次迎送佛骨的活动,第六次迎佛骨的时候,韩愈上书反对谏迎佛骨,触怒了宪宗,由刑部侍郎贬为潮州刺史。这是他在南行途中所作。当韩愈到达离京师不远的蓝田县时,他的侄孙韩湘赶来送行。韩愈当时
悲歌当哭,慷慨激昂地写了这首名篇送给韩湘。(四)《商山早行》1.作者简介温庭筠(约801—866),晚唐诗人,与李商隐齐名,也称“温李”。在晚唐的词家中,温庭筠填词最多,占有一定的地位,被誉为“花间派”鼻祖。预习训练:1.【课外古诗词诵读(一)】(1)《月夜忆舍弟》的作者是_________,字_
________,自称_________,世称杜拾遗、杜工部,也称杜少陵。唐代伟大的_________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他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_________”,他的诗被称为“
_________”。“三吏”“三别”为其代表作。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有《杜工部集》传世。(2)《长沙过贾谊宅》的作者是_________,字_________,河间(今属河北)人,唐代诗人。他工于诗,长于五言,被称为“
_________”。代表作有《_________》《送灵澈上人》等。(3)《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的作者是_________,字_________,世称“韩昌黎”“_________”。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_________”之首,与
_________并称“韩柳”。有《昌黎先生集》传世。(4)《商山早行》的作者是_________,晚唐时期诗人、词人,字_________,与_________齐名,时称“温李”。其诗辞藻华丽,多写个人遭际,词多写闺情,少数作品对时政有所反映。在词史上,与_________齐名,并称“温韦
”。存词六十余首。有《花间集》遗存。注重词的文采和声情,被尊为“_________”之鼻祖。2.杜甫《月夜忆舍弟》(1)戍鼓断人行,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月是故乡明。(3)有弟皆分散,_______________
__。(4)_________________,况乃未休兵。3.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1)三年谪宦此栖迟,_____________。(2)秋草独寻人去后,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湘水无情吊岂知?(4)___
__________,怜君何事到天涯!4.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1)一封朝奏九重天,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肯将衰朽惜残年!(3)________________?雪拥蓝关马不前。(4)知汝远来应有意,_______________
___。5.温庭筠《商山早行》(1)《商山早行》中点明“早行”的典型情景,引起作客他乡之人的感情共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商山早行》中用白描手法、纯名词组
合,把早行情景写得历历在目,称得上“意象俱足”的佳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商山早行》中描绘诗人刚上路时所见的山野美景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商山早行》中将眼前的客行与心中的故乡交织,使
“早行”之景与“早行”之情都得到完美体现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默写。(1)《月夜忆舍弟》中,点明时令是秋天的诗句是“__________”与“__________”。(2)杜
甫《春望》中“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与他的《月夜忆舍弟》一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的意思相近。(3)《长沙过贾谊宅》一诗中写诗人在贾谊宅所见之景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长沙过贾谊宅》一诗中,诗人溯古思今,把自己的遭遇同贾谊、屈原联系在一起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5)《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韩愈陈述自己被贬原因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6)《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诗人不顾
惜残年,表明自己效忠朝廷的态度和决心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7)“__________,__________”,《商山早行》中,诗人触景生情,借梦境抒发思乡怀亲之情。(8)《商山早行
》一诗中,诗人把“早”字巧妙地形象化、具体化,又与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7.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商山早行【唐】温
庭筠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1)诗中除了“晨起”“鸡声”表现了早行之外,还有什么词语也表现了早行?(2)请发挥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这两句诗所
展现的画面。(3)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8.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左迁至蓝关至侄孙湘【唐】韩愈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1)赏析“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中
“横”“拥”两字的表达效果。(2)这首诗的颔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愿望?体现了诗人怎样的精神?9.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月夜忆舍弟【唐】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1)
请从写作手法的角度赏析“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2)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诗人所表达的情感。10.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长沙过贾谊宅【唐】刘长卿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
无情吊岂知?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注】作者因遭诬陷被贬为睦州司马,本诗写于赴任途中。(1)本诗颔联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试做简析。(2)这首怀古诗表面上咏的是古人古事,实际上着眼于今人今事,字里行间处处有诗人的自我存在,
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1)杜甫子美少陵野老现实主义诗圣诗史(2)刘长卿文房五言长城逢雪宿芙蓉山主人(3)韩愈退之昌黎先生唐宋八大家柳宗元(4)温庭筠飞卿李商隐韦庄花间派2.答案:(1)边秋一雁声(2)露从今夜白(
3)无家问死生(4)寄书长不达3.答案:(1)万古惟留楚客悲(2)寒林空见日斜时(3)汉文有道恩犹薄(4)寂寂江山摇落处4.答案:(1)夕贬潮州路八千(2)欲为圣明除弊事(3)云横秦岭家何在(4)好收
吾骨瘴江边5.答案:(1)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2)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3)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4)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6.答案:(1)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2)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3)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4)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5)一封朝奏九重天
夕贬潮州路八千(6)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7)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8)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7.答案:(1)“月”“板桥霜”,月尚未落,板桥结霜,可见其早。(2)鸡鸣之声从朦胧残月下的茅店中传出,行人的足迹印在那板桥凄清的白霜上。(3)抒发了诗人羁旅他乡的思
乡之情。8.答案:(1)“横”“拥”两字形象生动地描绘了自己贬谪途中大雪阻路、马难前行的艰苦情景,同时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自己深感前途渺茫的愁思。(2)表达了诗人虽然年老又遭贬,但仍念念不忘为国效力的愿望,体现了诗人无怨无悔、甘愿奉献的精神。9.答案:(1)以景衬情,既实写白露的清寒,又融
入了诗人的主观感情写故乡月明,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2)①思念家乡,思念(或牵挂)战乱中流散的舍弟(或家人);②盼望战乱早日结束。10.答案:(1)颔联通过对“人去后”“日斜时”的“秋草”和“寒林”等景物的描写,渲染了长沙贾谊故宅的萧条、冷落、寂寥
的氛围,烘托了诗人孤独、寂寞的心境,为下文抒发感慨做铺垫。(2)借古言今的内容在这首诗中无处不在。首联,表面上写的是贾谊的生平经历,实则暗寓自己迁谪的悲苦命运。颔联,看似写的是眼前所见,实则也正是唐王朝危殆
形势的写照。颈联,表面上写的是汉文帝与贾谊,实则写的是自己一贬再贬,沉沦坎坷更是必然。尾联,更是由古及今,表明自己和贾谊、屈原都是无罪而遭受不公待遇。解析:(1)本题考查赏析借景抒情手法的能力。“秋草”“寒林”“人去”“日斜”,渲染出故宅萧条冷落的氛
围。在这样的氛围中“独寻”,诗人产生一种景仰向慕、寂寞兴叹的心情。寒林日斜,不仅是眼前所见,也是诗人当时的实际处境,更是其内心的写照。(2)本题考查理解古诗词内容和主旨的能力。分析作者情感时,要联系作者和贾谊的相似之处,即惨遭诬陷被
贬。联系两人之间的相似遭遇,可体会出字里行间的凄凉寥落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