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部编版语文九年级初三《诗词三首》课件(定稿;共3课时).pptx,共(66)页,4.377 MB,由baby熊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89466.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杜甫的诗,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好酒,有才,狂放,傲岸……的李白,就这样一个嗜酒如命的“酒仙、诗仙”,面对美酒、佳肴,也有停杯投箸的时候,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我们来学习《行路难》为大家揭晓。《饮中八仙歌》杜甫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李
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他的作品善于从民间汲取营养,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健奔放,色调瑰奇绚丽,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代表作:《将进酒》《望庐山瀑布》《蜀道难》等。著有《李太白全集》。天
宝元年,李白42岁,经朋友举荐,受玄宗皇帝诏聘来到长安,准备大显身手,建立一番功业。但是此时的玄宗已丧失了早年励精图治的精神,朝政已被奸佞[nìng]把持;而李白那种不能摧眉折腰的嶙峋傲骨,也根本无法见容于近宦权臣。因此
,李白逗留宫中近两年,一直没有得到正式官职,最后竟被玄宗找了个借口逐出长安。几十年的功业追求化为泡影,李白在政治道路上遭到第一次失败,于是写下《行路难》。“行路难”是乐府古体诗,多咏叹世路艰难及贫困孤苦的处境
。本诗是李白《行路难》组诗的第一首(《行路难》共三首),悲愤中不乏豪迈气概,失意中仍怀有希望。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
,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樽(zūn)箸(zhù)塞(sè)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盛酒的器具一斗值十千钱(即万钱)形容酒美价贵珍贵的菜肴羞,同“馐”,美味的
食物同“值”,价值筷子若有所失的样子金酒杯里盛着价格昂贵的清醇美酒,玉盘里装满价值万钱的佳肴。(我)放下酒杯和筷子,(面对美酒佳肴)却不能下咽,拔剑起舞,环顾四周,心里却若有所失。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堵塞太行山相传姜
尚(姜太公)未遇周文王之情曾在渭水的磻[pán]溪垂钓,后辅佐周武王灭商相传伊尹[yīyǐn]曾经身为奴隶,受商汤任用前,梦见经过太阳旁边。后为商汤国相想渡过黄河,坚冰却堵塞大川,想登上太行山,大雪却遍布高山。(
我想像姜尚那样)闲暇时在碧溪边上垂钓,忽然又(像伊尹那样)在梦中乘船从太阳边上经过。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岔路如今身在何方?也可理解为:现在要走的路在哪里?终将高高的帆渡行路难啊,行路难啊,岔路
这么多,如今身处何方?(我坚信)乘长破浪的时机一定会到来,(到那时)我将扬起高高的帆远渡茫茫大海。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1、“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运用了哪
些修辞手法?有何作用?对偶夸张器具:金樽、玉盘酒肴:清酒、珍馐价值:斗十千、直万钱❶表现了朋友对李白的深情厚谊❷营造出欢乐的气氛❸欲抑先扬,为下文的苦闷心情作铺垫2、“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找出这一句中的动词?体会作者的情感?❶停、投、拔、顾四个反常的动作❷形象地表现了诗人政治上
失意后,内心的苦闷抑郁和感情的激荡变化。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3、试用修辞手法分析这句诗“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❶这句诗用了比
喻的手法,把自己人生道路的艰难和仕途的阻塞,比喻为“冰塞川”“雪满山”❷形象写出了自己的前途渺茫的现状❸表现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苦闷和抑郁之情,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4、“闲来垂
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这一句借用了“垂钓碧溪”和“乘舟梦日”的典故,有什么作用?化用典故❶化用……典故❷表达了作者……情感❶化用“垂钓碧溪”和“乘舟梦日”的典故❷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苦闷之情❸寄寓了诗人梦想自己有朝一日也能像古人那样为统治者重用
,建立伟业的愿望。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5、“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一句体现了诗人怎样的精神?《行路难》全诗抒写了诗人深感仕途艰难,反映了诗人在政治上遭遇挫折后,内心强烈的苦闷、抑郁和不平;同时,又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
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充满积极的浪漫主义情调。唐诗宋词是我国文化长廊上的一颗颗明珠,我们从小学开始就学习背诵了许多唐诗宋词,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三首新的诗词,领略诗词的魅力。第14课诗词三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学习目标1、反复诵读,体会作品癿节奏、韵律,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表
达癿思想感情。2、体会景物描写在作品中所起癿作用。3、通过品析诗歌,感受诗人百折不挠癿乐观精神和伟大品格作者介绍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洛阳人,唐代文学家。贞元九年进士,曾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被贬朗州司马,迁连州刺史。世称刘宾客。和
柳宗元交谊甚深,人称“刘柳”;与白居易多所唱和,并称“刘白”。其诗通俗清新,善用比兴手法寄托政治内容。有《刘梦得文集》。本诗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写于敬宗宝历二年(826)冬。刘禹锡罢和州刺史后,回归洛阳,途经扬州,与罢苏州刺史也回洛阳的白居易相逢。相同的经历遭遇,使两人有了共同的语言。席间,白居易
把箸击盘吟诗一首,为刘禹锡的长期被贬鸣不平。刘禹锡回忆往事,感慨万千,因此,写了这首诗,以答谢白居易。背景资料题解•酬,这里是酬谢癿意思。•乐天,白居易癿字。•对“初逢”二字,可以有两种理解:一是未见过面,初次相逢;另一是久别之后,初次相逢。到
底是哪一种理解,现在尚无定论。•我个人采用癿是第二种理解。“席上见赠”是对白居易癿诗癿回赠之说。《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
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整体感知词语释义酬:巴山楚水:弃置身:怀旧:翻似:长(zhǎnɡ)精神:答谢,这里是以诗相答的意思。古时四川东部属于巴国,湖南北部和湖北等地属于楚国。刘禹锡曾被贬到这些地方做官,所以用巴山楚水指诗人被贬到之地。指遭受
贬谪的诗人自己。怀念故友。倒好像。翻:副词,反而。振作精神。长:增长,振作。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参考:巳郡癿山楚地癿水好凄凉癿地方,我被扔到那里二十三年确实久长。怀念老朋友时徒然把“思旧赋”吟唱,回家来反而像烂了斧柄癿人一样。千叧帆船已驶过沉没船叧癿近旁,万株树木展春容就在病树癿前方。今日初
逢听你唱赠诗歌在筵席上,暂凭杯中酒引出振奋精神癿力量。借助注释,理解诗意。朗读诗歌,讨论诗歌大意是什么?整体感知在巴山楚水这些凄凉的地方,我度过了二十三年沦落的光阴。怀念故友徒然吟诵闻笛小赋,久谪归来感到已非旧时光景。
沉船的旁边正有千帆驶过,病树的前头却是万木争春。今天听了你为我吟诵的诗篇,暂且借这一杯美酒振奋精神。本诗各联各写了什么?首联:抒情——凄凉、弃置——辛酸愤懑颔联:用典——向秀作赋、王质烂柯——悲痛感叹颈联:比喻——
沉舟、病树——开朗豁达尾联:点题——歌一曲、长精神——坚忍不拔首联“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承接白诗的哪句话而言?写出了什么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二十三年折太多。‚巴山楚水‛代指被贬谪之地,‚凄凉地‛三个字举重若轻,一语带过多少艰辛。‚二十三年‛概写
自己被贬的遭遇,‚弃置身‛三个字,点明被放逐。写出了长期遭贬被朝廷冷落的坎坷遭遇,表达了无限的辛酸和悲凉。颔联运用了哪两个典故?请借助注释把它概括出来,并说说所表达的感情。明确:向秀作赋的典故和王质烂柯的典故。‚怀旧‛句表达了对受迫害的故友王叔文柳宗元等人的悼念和对统治者的
不满;‚到乡‛句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慨。既暗示了自己贬谪时间的长久,又表现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之后悲痛怅惘的心情。•“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本意和比喻义是什么?含有怎样的哲理?这两句的本意是以“沉舟”“病树”比喻作者自己,用“千帆过”“万木春”喻自己被
贬后新贵们的仕途得意,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这句诗包含了事物新陈代谢的哲理,指新生事物无比美好,社会总是向前发展。显示了诗人开朗的胸怀。也有人认为这句是对比了自己的沉沦与新贵的得势,诗人的愤激之情达到了顶点。“长精神”,既是对友人癿
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坚定癿意志和乐观精神,也给友人以鼓舞,起到语已尽而情未了癿艺术效果。尾联是点睛之笔。点明酬赠之意,同时又友人共勉。“长精神”表现了诗人怎样癿思想情感?细细体会诗歌,回答问题:首联中诗人是如何抒情的?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刘禹锡没有直接倾诉自己长期遭贬的强烈不平,而是通过“凄凉地”和“弃置身”这些字句,让读者感觉到他抑制已久的愤激心情。这句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癿思想情怀?明确:至此,刘禹锡癿真正思想才显露出来。白诗癿意思是你长守寂寞
独自蹉跎,真令人悲叹不已;而刘诗癿意思是反过来劝慰白居易不必为自己癿寂寞蹉跎而忧伡;对世事癿变迁和仕宦癿升沉,作者表达了乐观进取、积极向上癿人生态度,表现出开朗、豁达、乐观、坦荡癿气魄和襟怀。这首诗既表现了诗人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的思想感情,同时
也表现了诗人的坚定信念和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和进取精神。主旨探究本诗是刘禹锡回赠白居易的诗作,诗中曲折地表达了诗人遭受政敌打击,长期远贬异地的愤慨不平心境。其中“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联是富有形象而含意深刻的名句,揭示
了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的自然规律,富有哲理,同时诗人在逆境中仍积极乐观的进取精神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写法探究这首诗歌的艺术特色是什么?诗中运用了层层递进的手法,首联自叙被贬的遭遇,为全诗定下基调,颔联悼念战友,写自己回故乡的情景,使愤激之情更进一步深化,颈联把自己的沉沦和新贵们的得势
进行对比,使自己的愤激之情达到了顶点,尾联急转直下,以自勉、自励来结束全诗。全诗言简意深,愤激而不浅露,感慨而不低沉,惆怅而不颓废,堪称刘禹锡的代表作品。辛酸愤懑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唐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
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豁达进取积极昂扬怀恋怅惘变化发展层层递进,言简意深结构图示情人事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句富含哲理而被后世广为传诵,你从这句诗中领悟到了什么?1)人在逆境面前,要积极进取,振作精神
,面向未来(要有坚定癿意志和必胜癿信念);2)痛苦、困难、挫折、失意都是暂时癿,理想、光明、胜利就在前头;3)新事物必将带起旧事物,这是事物发展癿必然觃律。课堂总结同学们,本节课你收获了什么?课后作业1.再读教材,加深理解2.同步检测题苏轼水调歌头背景知识课
文学习文章赏析作者、名家评论目录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
婵娟。水调歌头,词牌名。唐朝大曲有《水调歌》,据《隋唐嘉话》,为隋炀帝凿汴河时所作。宋乐入“中吕调”,见《碧鸡漫志》卷四。凡大曲有“歌头”,此殆裁截其首段为之。九十五字,前后片各四平韵。亦有前后片两六言句夹叶仄韵者,有平仄互叶几于句句用韵者。有元会曲、凯歌、台城游
、江南好、花犯念奴等异名。背景知识这首词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词前的小序交待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
,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苏轼差知密州。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公元1076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词人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
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水调歌头》,反映出诗人对皓然明月的向往,但又不想脱离人世间的矛盾心理。苏轼想超越自然,想脱离现实的怀抱,这与他官场上的失意和人生中遭遇的一些苦难有关。他留恋人间,是因为他舍不得离开自己的亲人,放不下心中的牵挂和思念。字词学习格律对
照中仄仄平仄,中仄仄平平。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中平中仄平中,中仄仄平平。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中仄平平中仄,中仄平平中仄,中仄仄平平。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中仄仄平仄,中仄仄平平。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字词学习中中中,中中仄,仄平平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中平中仄,平中平仄仄平平。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中仄平平中仄,中仄平平中仄,中仄仄平平。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中仄中平仄,中仄仄平平。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⑴丙辰:指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这一年苏轼在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市)任太守。⑵达旦:到天亮。⑶子由:苏轼的弟弟苏辙的字,与其父苏洵、其兄苏轼并称“三苏”。⑷把酒:端起酒杯。把,执、持。⑸天上宫阙(què):指月中宫殿。阙,古代城墙后的石台。⑹乘风:驾着
风;凭借风力。归去:回到天上去⑺琼(qióng)楼玉宇:美玉砌成的楼宇,指想象中的仙宫。⑻不胜(旧读shēng):经不住,承受不了。胜:承担、承受。⑼弄清影:意思是诗人在月光下起舞,影子也随着舞动弄:玩弄,欣赏。字词学习⑽何似:
何如,哪里比得上。⑾转朱阁,低绮(qǐ)户,照无眠:月儿移动,转过了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朱阁:朱红的华丽楼阁。绮户:雕饰华丽的门窗。⑿不应有恨,何事长(cháng)向别时圆:
(月儿)不该(对人们)有什么遗憾吧,为什么偏在人们分离时圆呢?何事:为什么。⒀此事:指人的“欢”“合”和月的“晴”“圆”。⒁但:只。⒂千里共婵(chán)娟(juān):只希望两人年年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
能一起欣赏这美字词学习白话译文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思念弟弟苏辙。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今天晚上是何年何月。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
玩赏着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间?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遗憾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只希望这世上所有
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此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亲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衬自己遗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神话传说融合一
处,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可以说是一首将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词前小序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丙辰,是公元1076年(北宋神宗熙宁九年)。当时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做太守,中秋之夜他一边赏月一边饮酒
,直到天亮,于是做了这首《水调歌头》。苏轼一生,以崇高儒学、讲究实务为主。但他也‚龆龀好道‛,中年以后,又曾表示过‚皈依佛僧‛,是经常处在儒释道的纠葛当中的。每当挫折失意之际,则老庄思想上升,借以帮助
自己解释穷通进退的困惑。公元1071年(熙宁四年),他以开封府推官通判杭州,是为了权且避开汴京政争的漩涡。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调知密州,虽说出于自愿,实质上仍是处于外放冷遇的地位。尽管当时‚面貌加丰‛
,颇有一些旷达表现,也难以遮掩深藏内心的郁愤。这首中秋词,正是此种宦途险恶体验的升华与总结。‚大醉‛遣怀是主,‚兼怀子由‛是辅。对于一贯秉持此词上片望月,既怀逸兴壮思,高接混茫,而又脚踏实地,自具雅量高致。一开始就提出一个问题:明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明月
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把酒问天这一细节与屈原的《天问》和李白的《把酒问月》有相似之处。其问之痴迷、想之逸尘,确实是有一种类似的精、气、神贯注在里面。从创作动因上来说,屈原《天问》洋洋170余问的磅礴诗情,是
在他被放逐后彷徨山泽、经历陵陆,在楚先王庙及公卿祠堂仰见‚图画天地山川神灵‛及‚古贤圣怪物行事‛后‚呵而问之‛的(王逸《楚辞章句·天问序》)。是情景触碰激荡的产物。李白的《把酒问月》诗自注是:‚故人贾淳令予问之。‛当也是即兴遣怀之作。苏轼此词
正如小序中所言是中秋望月,欢饮达旦后的狂想之曲,亦属‚伫兴之作‛(王国维《人间词话》)。它们都有起得突兀、问得离奇的特点。从创作心理上来说,屈原在步入先王庙堂之前就已经是‚嗟号昊旻,仰天叹息‛(王逸《楚辞章句·天问序》),处于情感迷
狂的精神状态,故呵问青天,‚似痴非痴,愤极悲极‛(胡浚源《楚辞新注求确》)。李白是‚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把酒问月》),那种因失意怅惘的郁勃意绪,也是鼻息可闻的。苏轼此此词上片望月,既怀逸兴壮思,高接混茫,而又脚踏实地,自具雅量高致。一开始就提
出一个问题:明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把酒问天这一细节与屈原的《天问》和李白的《把酒问月》有相似之处。其问之痴迷、想之逸尘,确实是有一种类似的精、气、神贯注在里面。从创作动因上来说,屈原《天问》洋洋170余问的磅礴诗
情,是在他被放逐后彷徨山泽、经历陵陆,在楚先王庙及公卿祠堂仰见‚图画天地山川神灵‛及‚古贤圣怪物行事‛后‚呵而问之‛的(王逸《楚辞章句·天问序》)。是情景触碰激荡的产物。李白的《把酒问月》诗自注是:‚故人贾淳令予问之。‛当也是即兴遣怀之作。苏轼此词正如小序中所言是中秋望月,欢饮达旦后的
狂想之曲,亦属‚伫兴之作‛(王国维《人间词话》)。它们都有起得突兀、问得离奇的特点。从创作心理上来说,屈原在步入先王庙堂之前就已经是‚嗟号昊旻,仰天叹息‛(王逸《楚辞章句·天问序》),处于情感迷狂的精神状态,故呵问青天,‚似痴非
痴,愤极悲极‛(胡浚源《楚辞新注求确》)。李白是‚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把酒问月》),那种因失意怅惘的郁勃意绪,也是鼻息可闻的。苏轼此词作于丙辰年,时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自请外任密州。既有对朝廷政局的强烈关注,又有期望重返汴京的复杂心情,故时逢中秋,一饮而醉,意兴在阑珊中饶有接下来
两句:‚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把对于明月的赞美与向往之情更推进了一层。从明月诞生的时候起到现在已经过去许多年了,不知道在月宫里今晚是一个什么日子。诗人想象那一定是一个好日子,所以月才这样圆、这样亮。他很想去看一看,所以接着说:‚我欲乘风归去,
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唐人称李白为‚谪仙‛,黄庭坚则称苏轼与李白为‚两谪仙‛,苏轼自己也设想前生是月中人,因而起‚乘风归去‛之想。他想乘风飞向月宫,又怕那里的琼楼玉宇太高了,受不住那儿的寒冷。‚琼楼玉宇‛,语出《大业拾遗记》:‚瞿乾祐于江
岸玩月,或谓此中何有?瞿笑曰:‘可随我观之。’俄见月规半天,琼楼玉宇烂然。‛‚不胜寒‛,暗用《明皇杂录》中的典故:八月十五日夜,叶静能邀明皇游月宫。临行,叶叫他穿皮衣。到月宫,果然冷得难以支持。这几句明写月宫的高寒,暗示月光的皎洁,把那种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心理十分含蓄地写了出来。这里还
有两个字值得注意,就是‚我欲乘风归去‛的‚归去‛。也许是因为苏轼对明月十分向往,早已把那里当成自己的归宿了。从苏轼的思想看来,他受道家的影响较深,抱着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又喜欢道教的养生之术,所以常有出世登仙的想法。他的《前赤壁赋》描写月下泛舟时那种飘飘欲仙的感词人之所以有这种脱离人世、超越
自然的奇想,一方面来自他对宇宙奥秘的好奇,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来自对现实人间的不满。人世间有如此多的不称心、不满意之事,迫使词人幻想摆脱这烦恼人世,到琼楼玉宇中去过逍遥自在的神仙生活。苏轼后来贬官到黄州,时时有类似的奇想,所谓‚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然而,在词中这仅仅是一种打算,未及展开,便被另一种相反的思想打断:‚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这两句急转直下,天上的‚琼楼玉宇‛虽然富丽堂皇,美好非凡,但那里高寒难耐,不可久居。词人故意找出天上的美中不足,来坚定自己留在人间的决心。一正一反,更表露出词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同时,这里
依然在写中秋月景,读者可以体会到月亮的美好,以及月光的寒气逼人。这一转折,写出词人既留恋人间又向往天上的矛盾心理。这种矛盾能够更深刻地说明词人留恋人世、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显示了词人开阔的心胸与超远的志向,因此为
歌词带来一种旷达的作风。但苏轼毕竟更热爱人间的生活,‚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与其飞往高寒的月宫,还不如留在人间趁着月光起舞呢!‚清影‛,是指月光之下自己清朗的身影。‚起舞弄清影‛,是与自己的清影为伴,一起舞蹈嬉戏的意思。李白《月下片怀人,即兼怀子由,由中秋的圆月联想到人间的离别,同
时感念人生的离合无常。‚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这里既指自己怀念弟弟的深情,又可以泛指那些中秋佳节因不能与亲人团圆以至难以入眠的一切离人。‚无眠‛是泛指那些因为不能和亲人团圆而感到忧伤,以致不能入睡的人。词人无理地埋怨明月说:‚明月您总不该有
什么怨恨吧,为什么老是在人们离别的时候才圆呢?‛相形之下,更加重了离人的愁苦了。这是埋怨明月故意与人为难。接着,诗人把笔锋一转,说出了一番宽慰的话来为明月开开脱:‚人固然有悲欢离合,月也有阴晴圆缺。她有被乌云遮住的时候,有亏损残缺的时候,她也有她的遗憾,自古以来世上就难有十全
十美的事。‛这三句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做了高度的概括。从语气上,好像是代明月回答前面的提问;从结构上,又是推开一层,从人、月对立过渡到人、月融合。为月亮开脱,实质上还是为了强调对人事的达观,同时寄托对未来的希望。因为,月有圆时,人也有相聚之时。很有哲理意味。词的最后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婵娟‛是美好的样子,这里指嫦娥,也就是代指明月。‚共婵娟‛就是共明月的意思,典故出自南朝谢庄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既然人间的离别是难免的,那么只要亲人长久健在,即使远隔千里也还可以通过普照世界的明月把两地联系起来,把彼此的心
沟通在一起。‚但愿人长久‛,是要突破时间的局限;‚千里共婵娟‛,是要打通空间的阻隔。让对于明月的共同的爱把彼此分离的人结合在一起。古人有‚神交‛的说法,要好的朋友天各一方,不能见面,却能以精神相通。‚千里共婵娟‛也可以说是一种神交了,这两句并非一般的自慰和共勉,而是表现
了作者处理时间、空间以及人生这样一些重大问题所持的态度,充分显示出词人精神境界的丰富博大。王勃有两句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意味深长,传为佳句,与‚千里共婵娟‛有异曲同工之妙。另外,张九龄的《望月怀远》说:‚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许浑的《秋霁寄远》说:‚唯应
待明月,千里与君同。‛都可以互相参看。但愿人人年年平安,相隔千里也能共享着美好的月光,表达了作者的祝福和对亲人的思念,表现了作者旷达的态度和乐观的精神。苏轼就是把前人的诗意化解到自己的作品中,熔铸成一种普遍性的情感。正如词前小序所说,此篇是苏词代表作之一。从艺术成
就上看,它构思奇拔,蹊径独辟,极富浪漫主义色彩,是历来公认的中秋词中的绝唱。从表现方面来说,词的前半纵写,后半横叙。上片高屋建瓴,下片峰回路转。前半是对历代神话的推陈出新,也是对魏晋六朝仙诗的递嬗发展。后半纯用白描,人月双及。它名为演绎物理,实则
阐释人事。笔致错综回环,摇曳多姿。从布局方面来说,上片凌空而起,入处似虚;下片波澜层叠,返虚转实。最后虚实交错,纡徐作结。全词设景清丽雄阔,以咏月为中心表达了游仙‚归去‛与直舞‚人间‛、离欲与入世的矛盾和困惑,以及旷达自适,人生长久的乐观枋度和美好愿望,极富
哲理与人情。立意高远,构思新颖,意境清新如画。最后以旷达情怀收束,是词人情怀的自然流露。情韵兼胜,境界壮美,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此词全篇皆是佳句,典型地体现出苏词清雄旷达的风格。作者既标举了‚绝尘寰的宇宙意识‛,又摒弃
那种‚在神奇的永恒面前的错愕‛情态(闻一多评《春江花月夜》语)。他并不完全超然地对待自然界的变化发展,而是努力从自然规律中寻求‚随缘自娱‛的生活意义。所以,尽管这首词基本上是一种情怀寥落的秋的吟咏,读来却并不缺乏‚触处生春‛、引人向上的韵致。对于这首《水调歌头》历来都是推崇备至。胡仔《苕溪
渔隐丛话》认为此词是写中秋的词里最好的一首。这首词仿佛是与明月的对话,在对话中探讨着人生的意义。既有理趣,又有情趣,很耐人寻味。因此九百年来传诵不衰。吴潜《霜天晓角》:‚且唱东坡《水调》,清露下,满襟雪。‛《水浒传》第三十回写八月十五‚可唱个中秋对月对景的曲儿
‛,唱的就是这‚一支东坡学士中秋《水调歌》。‛可见宋元时传唱之盛。全词意境豪放而阔大,情怀乐观而旷达,对明月的向往之情,对人间的眷恋之意,以及那浪漫的色彩,潇洒的风格和行云流水一般的语言,能给人们以健康的美学享受。苏轼(1037年1月
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自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北宋伟大的散文家、书画家、文学家、词人、诗人,是豪放派词人的主要代表。苏轼和
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
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苏轼代表作品有:《水调歌头》《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江城子·密州出猎》《饮湖
上初晴后雨》等作者其人胡仔《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九: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俱废。清程洪、先著《词洁》:此词前半自是天仙化人之笔。王国维《人间词话》:东坡之《水调歌头》,则伫兴之作,格高千古,不能以常调论也。名家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