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诗词三首—水调歌头》课件(定稿).pptx,共(12)页,256.398 KB,由baby熊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89462.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水调歌头苏轼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唐宋八大家”之一。词开豪放一派。作者简介自主学习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2、结合注释疏通文意。提示:1、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注意重音。2、体会情感,把握语气语调。《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
/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明月什么时候才有呢?我端着酒杯问青天。不知道天上的宫殿今年是哪一年?我想乘着长风回到天上去,又怕月宫里美玉砌成的楼宇,太高太寒冷了,让人禁受不了。在月光下起舞,身影也随着舞动,(回到月宫)哪里
比得上在人间?月亮照过朱红色的楼阁,又低低照进了雕花的窗户,照着失眠的人。月亮对人世该没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总是在人们离别时候变圆呢?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种事自古以来就很难周全。只希望亲人能平安健康,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
好月光。1.词前有一小序,其作用是什么?交代作词的时间(中秋)、缘由(兼怀子由),总领全篇。2.上阕的主要写了什么?下阕的主要写了什么?上阕→望月写想象联想之景,表达作者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下阕→对月怀人(抒情)以及探求人生哲理,以积极乐观的旷达情怀作结。
互助探究3.“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搂玉宇,高处不胜寒”,表达了词人怎样的心理?由于无法排解内心的困惑,词人便想乘风飞往月宫去,但又担心在高寒的月宫自己难以承受。这句话寄寓着词人出世、入世的双重矛盾心理。“恐”字把词人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
十分含蓄的写了出来。4.“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运用了拟人、反问。这一问似乎是对月亮的埋怨,责怪月亮故意作弄人,给人增添离愁,其实是抒发了词人不能与亲人团聚的愁怅和对亲人的怀恋之情。5.赏析“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
古难全”。蕴涵了人生哲理,即人世的聚散离合如同明月的阴晴圆缺,非人力所能左右。是必然的规律。作者自我排遣内心的遗憾,表达了词人心胸开阔旷达的一面。6.“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只要人能平安幸福,生命长久,虽分隔千里,
但共赏这一轮明月,并互致慰藉不也是一种团聚吗?这是词人对自己政治遭遇的抚慰,也是对亲人的劝导,同时感情也升华为对天下之人的美好祝愿,表现出词人豁达的胸襟与乐观豪迈的情怀。《水调歌头》上阕写对月饮酒,下阕写对月怀人。既反映了作者宦海失意时的思想苦闷,也反映了作者对美好
生活的向往,以豁达的胸襟,表达对天下人的美好祝愿。课堂小结1、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2、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渡荆门送别》3、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4、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竹里馆》5、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拓展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