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部编版九年级初三语文上册《诗词三首》课件(集体教研定稿).pptx,共(41)页,15.883 MB,由baby熊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89461.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行路难(其一)1.反复朗读诗歌,感知诗歌内涵。2.体会诗歌形象和富于变化的语言。3.学习诗人悲愤中不乏豪迈,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情怀。学习目标【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
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又合称“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李白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走近作者【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早发白帝城》
等多首。唐玄宗天宝年间,李白受命入长安,但并没有得到施展政治抱负的机会。这首《行路难》可能作于天宝三年(公元744年)李白不得不离开长安的时候。它表达了李白失意而又憧憬美好未来的心情。写作背景“行路难”是乐府古题,“乐府”指的是能够配乐的歌诗。乐府诗是
一种古体诗。李白的《行路难》共三首,主要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情怀。整体感知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感情朗诵金杯里装的名酒,每斗要价十千;玉盘中盛的精美肴菜,收费值万钱。胸中郁闷呵,我停杯投箸吃不下;拔剑环顾四周,我心里委实茫然。想渡黄河,冰雪堵塞了这条大川;要登太行,
莽莽的风雪早已封山。像吕尚垂钓磻溪,闲待东山再起;又像伊尹做梦,他乘船经过日边。世上行路呵多么艰难,多么艰难;眼前歧路这么多,我该向北向南?相信总有一天,能乘长风破万里浪;高高挂起云帆,在沧海中勇往直前。按诗人的情感起伏和心理变化将诗分层分析。细读感悟金樽
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开篇描写了怎样的场景?丰盛的筵席,精美的食器,珍奇的食物。诗以叙事开篇,渐而过渡到抒情。开头以极为夸张的笔法领起,写“金樽酒”,“玉盘珍羞”,仿佛在营造欢乐的宴饮气氛,似乎是一首“祝酒歌”
。欢乐的宴饮中诗人为什么忽而“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前四句写出“嗜酒见天真”的作者竟然在朋友的践行宴上,“停杯投箸不能食”,并且“拔剑四顾心茫然”“停”“投”“拔”“顾”四个连续动作,写出了他内心的苦闷抑郁、极度愤懑、抑郁不舒的心情。从诗字面上
看,诗人的悲哀是因为什么?诗人悲哀的真正原因又是什么呢?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①想渡黄河,冰雪却冻封了河川;要登太行,但风雪堆满了山,把山给封住了。②用渡河和登山的困难比喻和象征政治道路上的不得志,前途渺茫。③抒发了诗人的抑郁苦闷之情。此时的
唐玄宗已经不再作为,政治已不再清明。在这样的背景下,李白带着满腔抱负来到了长安,却与这样的政治环境、官场风气格格不入。唐玄宗把李白召入朝不过封了个侍奉翰林,典型的御用文人。在朝廷的官场中,不可企及修齐治平的理想无法实现,李白就纵酒狂歌为乐。但终因行为放
浪得罪权贵,被下谗言,赐金放还。到朝仅二年!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①一是引用了姜太公渭水河边垂钓,遇周文王被重用的典故;②二是引用了伊尹梦见自己乘船经过日月之旁,不久受到国君重用的典故。③表明诗人虽遭权贵排挤,但仍希望有一天会被朝廷起用,为国家做出一番事业的情感。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
,今安在?由憧憬理想回到现实处境,以四句节奏短促的感叹,反映了诗人想继续追求进取,又恐世路艰难的矛盾心理,情绪又趋低沉。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①意思:有一天一定能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渡过沧海。即总会有一天,能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②“破”“挂
”富有动感、充满气势,充分表达了作者的乐观、自信和对理想的执著追求。③运用比喻,生动地表现了作者乐观、自信和对理想的执著追求。这首诗是如何体现李白的浪漫主义诗风的?巧用历史典故;采用夸张的描写和形象的比喻;跳跃式的结构。写法探究水调
歌头1.了解作者作品,熟读并背诵课文。2.领悟词中的写作手法,体会思想感情。3.体会词的意境,感受“月亮”所寄寓的内涵。学习目标【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走近作者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
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与苏洵、苏辙并称“三苏”,对后代很有影响。曾在朝为官,后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而被贬官。写此词之时,他仕途失意,心情抑郁。这时他的弟弟苏辙正在济南任职,兄弟俩已有七年多没见面了。这年中秋赏月,作者欢饮达
旦,在醉意朦胧之中写下这首词。写作背景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
清影,何似/在/人间。què朗读诗歌,读准字音、节奏,读出感情。整体感知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
娟。zhuǎnqǐmiánchán端起酒杯遥问青天,不知道月中宫殿,今晚该是多好的日子啊。我本想驾着长风回到天宫去,又恐怕经不起那月中宫殿的清寒。那么,就让我在人间的月光下翩翩起舞吧,那清朗的影子也随着人在舞动,此情此景,什么地方能比得上人世间呢?月亮转过
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窗户上,照着那没有睡意的人。月亮啊,你跟人们该没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总是在人们离别的时候才又亮又圆呢!人世间有悲欢离合,月亮也有阴晴圆缺,这样的事从古以来就是难以十全十美的。只希望我们都能生活得平安长久,那么虽然相隔千里,也都能共
赏这美好的月光了。再读课文,概括上阕和下阕的内容。上阕——望月(写景)下阕——怀人(抒情)细读感悟朗读上阕,总结作者经历的心理变化: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苦闷向往矛盾如何理解“
高处不胜寒”?不仅指禁不住高处的寒冷;因为朝廷中的排挤和中伤,不愿回朝廷做官,讨厌那里的党派斗争,勾心斗角;没有志同道合的朋友的孤单冷清;禁不住人世间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等。朗读下阕,思考“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在文
中有何作用?月光转过朱红的楼阁,低低地穿过雕花的门窗,照着屋里失眠的人。承上启下:“转朱阁,低绮户”是呈上,“照无眠”是启下。作者心情的变化: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
时圆?责备、埋怨开朗、豁达这首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作者在词中问天,实际是在问人生,抒发对人生的感慨。先是因对亲人的思念之情无法排遣而向青天发问:明月几时有?……不应有很,何事长向别时圆?进而释然,语气愈
加旷达,感情也进一步升华为对天下之人的美好祝愿:表现了作者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豁达通脱望月(写景)借明月自喻清高怀人(抒情)用圆月衬托别离苦闷情景交融借景抒情上阕下阕板书设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1.反复诵读,理解诗人的情感,感受诗
歌的情感美和意境美。2.品析诗歌,感受诗人百折不挠的乐观精神和伟大品格。学习目标【刘禹锡】字梦得,河南洛阳人。唐代诗人、哲学家,有“诗豪”之称。曾中进士,官至监察御史。他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走近作者【代
表作】《陋室铭》《竹枝词》《乌衣巷》等;哲学著作《天论》三篇;《刘梦得文集》,存世有《刘宾客集》等。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从小爱下围棋。与专教唐德宗太子下棋的棋待诏王叔文很要好。太子当上皇帝后,他的教师王叔文组阁执政,就提拔棋友刘禹锡当监察御史。后来王叔
文集团政治改革失败后,刘禹锡被贬到外地做官,二十三年(实则二十二年)后应召回京。途经扬州,与同样被贬的白居易相遇。同是天涯沦落人,惺惺相惜。写作背景白居易在筵席上写了一首诗《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相赠,在诗中,白居易
对刘禹锡被贬谪的遭遇,表示了同情和不平。于是刘禹锡写了这首诗回赠白居易。在巴山楚水这些凄凉的地方,度过了二十三年沦落的光阴。怀念故友徒然吟诵闻笛小赋,久谪归来感到已非旧时光景。沉船的旁边正有千艘船驶过,病树的前头却也是万木争春。今天听了你为我吟诵的诗篇,暂且借这一杯美酒振奋精神。细读感
悟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表达了诗人长期遭贬被朝廷冷落的坎坷遭遇,表现出无限辛酸和愤怒、不满。此联实为下联蓄势,起到欲扬先抑的作用。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①此句用典,借向秀对稽康的怀念表达诗人对因政治改革失败而受害的战友王书文、柳宗元等人的悼念
,有对亲旧凋零的伤痛,人事全非的怅惘。②此处用典,诗人以王质自比(或借王质的故事)暗示贬谪的时间长久,抒发了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暮年返乡恍如隔世的心情。这两句话用向秀和稽康的典故抒发自己长期被贬的心境。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诗人以“沉舟
”、“病树”自喻,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未来的美好,揭示了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的自然规律,光明和希望必将到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点明酬赠之意,同时与友人共勉,体现出作者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长精
神”即振奋精神,表现了诗人意志不衰、坚忍不拔的气概。这首诗既表现了诗人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的坚定信念和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和进取精神。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