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七年级语文部编版初一上册古代诗歌四首《观》《闻》教案(公开课)

DOC
  • 阅读 67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8 页
  • 大小 39.896 KB
  • 2022-12-03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5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baby熊】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广州七年级语文部编版初一上册古代诗歌四首《观》《闻》教案(公开课)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广州七年级语文部编版初一上册古代诗歌四首《观》《闻》教案(公开课)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广州七年级语文部编版初一上册古代诗歌四首《观》《闻》教案(公开课)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在线阅读已结束,您可下载此文档阅读剩下的5 已有0人下载 下载文档3.50 元
/ 8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5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广州七年级语文部编版初一上册古代诗歌四首《观》《闻》教案(公开课).docx,共(8)页,39.896 KB,由baby熊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85713.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课题《古代诗歌四首》第一课时——《观》《闻》教案【学习目标】1.了解古代诗歌体裁的有关知识。2.培养学生朗读古代诗歌的节奏感。3.能够准确背诵并默写,能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4.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学习重点】诵读、引导学生领会诗歌

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学习难点】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再造想象感悟诗歌内容。【评价目标】1.能否流畅诵读,完整背诵。2.能否结合诗歌内容,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自主先学】1.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及本文写作背景。2.自读课文,解决重点字词,疏通

课文。3.自己设计几个关于字词、翻译的题目,供课堂展示交流使用。【学习过程】一、温故•知新语言导入:我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以古老的《诗经》发端,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沧海江河,青山绿水;别友诉情,羁思乡愁„„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四首脍炙人口的诗篇。活动一:(展示

交流)活动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曹操和李白(一)《观沧海》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现在安徽亳州)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诗人。善诗歌,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

,对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也有所反映。著有《孙子略解》《兵法接要》,诗歌《蒿里行》《龟虽寿》《短歌行》等。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他

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入诗歌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成为流传至今的佳作。(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

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

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这首诗大概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二年(753年)。当时王昌龄从江宁丞被贬为龙标县(今湖南省洪江市)尉,李白在扬州听到好友被贬后写下了这首诗。(评价标准:了解作者,准确说出作者生平,+1分;能流畅说出写作背景,+2分)活动2:知识积累1.根据拼音写出恰

当的词语。cāng(沧)海jié(碣)石sǒngzhì(竦峙)水何dàndàn(澹澹)xiāosè(萧瑟)2.文体知识通常所说的古代诗歌包括古体诗、乐府诗、律诗、绝句、词、曲等。唐代以前出现的较少格律限制的诗体叫古体诗。如本课的

《》。而把唐朝新出现的绝句、律诗叫近体诗。如本课的《》、《》。律诗,因格律要求严格而得名,有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两种;律诗的格律有规定,限制了对仗,八句可分为四联。曲是一种与词相近的韵文形式,出现于南宋和金代,盛于元代,是受民间歌曲的影响而形成的,句法较词更为灵活,多用口语

,用韵也更接近口语。如本课的《》。《观沧海》《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评价标准:准确读音,书写正确,+1分;了解诗歌种类并能一一对应,+2分)二、研讨·拓展师生共学(合作•展示)活动二:师生共学赏析诗歌《观沧海》活动1.朗诵诗歌,把握四言诗的诵读节奏。提

示:诗歌节奏可以按音节兼顾意义来划分。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节拍,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

以/咏志。(评价标准:能读准字音、节奏,+2分)活动2.结合注释解读诗意。1借助文内注释。2补充内容:水何澹澹:何,多么。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以观沧海:以,表目的连词。萧瑟: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若,像。其,它,指沧海。3整

体诗意:向东进发登上碣石山,得以观赏大海的奇景。海水多么宽阔浩荡,海中山岛高耸陡立。碣石山上树木丛生,各种草长得很繁茂。秋风飒飒,海上涌起巨大的波涛。日月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渺的海洋中出发的。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渺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真是幸运极了,就用歌唱来畅

抒心中的情怀吧!(评价标准:能解释重点字词意思,+2分;能流利说出全文意思,+2分)活动3:整体感知,体悟诗歌意境1.全诗是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下文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2.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象

的?这首诗写出了3层意思。第1层(1~2句):交代观海的地点。第2层(3~8句):描写海水与山岛。(实景)第3层(9~12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想象)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3.哪

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诗人是怀着怎样的感情描绘大海形象的?(1)“日月之行”四句写大海,全用虚写,却表现了大海有包容天地的气概,更显示了诗人的博大胸怀。(2)大海的形象正是诗人形象的化身。诗人已经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将北征乌桓和袁绍残部,为即将挥师南下统一中原解除后顾之忧。

在踌躇满志的时候,他借大海的形象抒发了建功立业的愿望,写出了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雄浑诗句。(评价标准:能准确分层,说出现实想象的诗句,+2分;能找出作者博大胸怀的诗句,+2分)活动4:深层探究,把握写作手法1.如何理解“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一句?“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开篇点题

,交代了观察的方位以及观察的对象,这两句虽然没有直接写到人,但我们仿佛看到了曹操登山望海时的那种勃勃英姿。“观”字统领全篇,是诗的线索,下文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

出其里。”这四句是全诗的高潮,作者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作者运用夸张的手法创造出一个极其开阔的意境,给诗歌增添了积极的浪漫主义色彩。诗人联想日月星辰这些自然界伟大的景象,全离不开大海的怀抱。想象奇特,胸怀开阔,渗透着诗人自己的雄心壮志和昂扬奋发的精神,展现了诗人力挽狂澜、

重建天下的雄心,塑造了自我豪气盖世的英雄形象。3.诗人在这首诗中把自己欲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表达得淋漓尽致,诗人借助了什么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呢?虚实结合,借景抒情,描写沧海的壮丽景色,表现博大的胸怀,抒发统一天

下的宏伟抱负。(评价标准:准确找出线索,+2分;说出全文高潮部分的表达效果,+2分;完整说出诗人借助哪些手法表达自己情感,+2分)活动三:师生共学赏析诗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活动1.朗诵诗歌,把握诵读节奏。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结合注释解读诗意。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之时,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一路要经过五溪。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亮的月亮,希望它陪着您一直到夜郎以西。(评价标准:能读准字音、节奏,+2分;能解释重点字词

意思,+2分;能流利说出全文意思,+2分)活动2:整体感知,体悟诗歌意境1.诗人在第一句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有什么作用?杨花,子规的啼鸣(不是子规)。作用:①点明时令:暮春时节。②渲染气氛:黯淡、凄楚的气氛(杨花——漂泊不定,如友人的身世;子规啼鸣——离愁别恨,与友人分

离的痛苦)。③烘托心情:痛苦、痛惜、悲痛。2从哪些诗句可看出龙标这被贬之地极偏远?闻道龙标过五溪;随君直到夜郎西。3诗中哪一个词真实集中体现了作者的感情?愁心(评价标准:找准景物,+2分;能准确说出景物作用,+2分。)活动3:深层探究,把握写作手法1.“每一首诗中必定会有的那个人

,就是诗人自己。”在这首诗中,你看到一个怎样的李白?请展开合理的想象和联想,描写诗人此时的形象。李白正独自站在窗前,抬头仰望着遥远天边那一轮明月,心中牵挂着远方的友人,这个月明之夜啊,又将彻夜难眠!2.这首诗很能打动人心,得

益于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的恰当运用,请任意选择一个角度,联系诗歌内容略作分析。“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诗人把明月人格化,把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有同情心的知心人,让明月成为自己的替身,伴随着不幸的

友人到偏远荒凉的所在。不仅表现出诗人和朋友的心灵都如明月般纯洁光明,还含有只要明月还在,两人的友谊就会像皓月一样长存之意。3.为什么要把“愁心”寄与明月?①明月是圆的,容易让人想起“团圆”这个概念,如果月圆人不圆(全),就会引起望月人的情思;②

明月升起时,天地之间是宁静的,明月的光辉是柔和的,人们在夜的宁静中沐浴柔和的月光,容易引起无限的遐想;③明月升起,远隔两地的亲友都能同时看到它,千里可共,因而人们望月时容易想起远方的亲朋和故乡;④明月给人的感觉如冰似玉,晶莹润泽,它象征了亲情、友情的纯洁。(评价标

准:能充分发挥联想想象,说出文中诗人形象,+2分;能从表现或修辞手法来分析诗歌,+2分;准确说出为何把愁心寄给明月,+2分。)三、提炼•反馈理解诗歌艺术特色动静结合:动态描写与静态描写结合起来,以静写动,

以动衬静,塑造出栩栩如生的文学场景。静景动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相映成趣。A“水何澹澹”,B“山岛竦峙”A“秋风萧瑟,洪波涌起”,B“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以上A属于()描写,B属于()描写。动态,静态虚实相生:把抽象的述说与具体的描写结合起来,或者是把眼前现实生活的描写与回忆、想象结合起来

。A“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B“闭了眼,树上仿佛满是桃儿、杏儿、梨儿”A“水何澹澹”,“洪波涌起”B“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以上A属于()描写,B属于()描写。实景,想象【课后作业】1.

背诵并默写这两首诗歌。2.用圈点批注法赏析这两首诗歌。水:澹澹观山岛:竦峙(壮丽气势)实景——借景抒情沧树木:丛生海百草:丰茂(向荣姿态)日月:运行—出其中虚景(奇特想象)博大星汉:灿烂—出其里(宏伟意境)胸襟景:杨花落尽子规啼鸣——

哀切、凄惨情景情:寄情明月随君相伴——同情、关切交融

baby熊
baby熊
深耕教育类文档。
  • 文档 5820
  • 被下载 247
  • 被收藏 0
广告代码123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395972555 (支持时间:9:00-21: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