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部编版七年级初一语文上册《陈太丘与友期行》教案(校级教研公开课).docx,共(4)页,21.353 KB,由baby熊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84725.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1《陈太丘与友期行》教案【教学目标】1.流畅地朗读课文。2.积累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3.从陈元方身上学习古人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教学重点】熟读课文,积累文言词汇,疏通文意。【教学难点】学习古
人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导入:1.同学们有没发现今天课室跟平时相比哪里不一样?.......那热情礼貌的我们应该怎样?(示意学生并带头鼓掌欢迎)2.大家都知道“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其实像司马光这样聪明机智的古代少年还有很多,如
四岁能让梨的„..孔融,还有我们今天要了解的年仅七岁的陈元方,他是课文P40《陈太丘与友期行》里的主要人物板书:《陈太丘与友期行》二、文学常识《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古代小说所记大多是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世说新语》全书原8卷,分德行
、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36门,《陈太丘与友期》选自“方正”一门。三、课文学习(一)初读课文正字音、划停顿1.自由朗读课文,比较古文与现代文的区别2.听读课文,注意停顿;3.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和停顿4.全班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好停顿,读得流畅。5.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客问
元方:“尊君在不?”(询问,很客气)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有礼貌,很客气)2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愤怒,音调很高)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声调不高,但义正言辞)(二)再读课文解字词通句意1.
解题:首先看看标题怎么理解,陈太丘不是人名,太丘是地名,古人习惯用姓氏加官名或地方名称来作为对人的称呼,相同的还有苏东坡,期是约定,综上所述,标题意思是一个在太丘做官姓陈的人和朋友有约定同行。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提示:(1)
用好课下注释和参考书;(2)在课本上标注重点词句,记录学习过程中的疑难。3.小组内解决疑难,同桌互相提问文中的重点词语解释及句子翻译,疏通文意。4.学习反馈:(指名回答,同学之间相互评价,教师补充。)5.文言常识积累:通假字:尊君在不“不”通”否”古今异义:(1)
陈太丘与友期行古:约定今:日期(2)太丘舍去古:去,离开今:前去,前往(3)下车引之古:拉今:引用(4)元方入门不顾古:回头看今:照顾或顾客词类活用: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期(名词)约定(动词)名词活用作动词。谦辞、敬辞:尊君在不对别人父亲的尊称待君久不至“您”,有礼貌地称呼对方君与家君
期日中对人称自己的父亲(三)三读课文析人物明事理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用原文完成大屏幕上的填空题:①客人发怒的原因是“与人期行,相委而去”②客人不守信的表现是“过中不至-”③客人无礼的表现是“非人哉
!”“对子骂父”3④客人知错的表现是“友人惭,下车引之”探讨客人的形象:易发怒无信无礼知错能改(板书)2.文中另一个重要人物元方,他又有什么性格特点?结合文中具体语句谈谈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元方:聪明、机智(板书)《陈太丘与友
期行》出自《方正》篇。方正,指人行为、品性正直,合乎道义。文中哪些地方能够体现出陈元方“方正”?我们也发现了文章结尾客人已经主动道歉,他仍然入门不顾,是否礼貌?(小组讨论并回答)(四)四读课文巧拓展会运用两个好朋友相约出行,却发生了文中的事,如果是你,会怎么办?学生合
作交流,各抒己见。(五)随文练习一、解释加点字。⒈太丘舍.去舍:⒉尊君在不.不:⒊下车引.之引:⒋陈太丘与友期.行期:⒌去后乃..至乃:⒍相委.而去.委:去:二、翻译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待君久不至,已去。(六)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元方确实是聪明机智的孩子,同时我也深刻认识到信与礼的重要性,诚信礼貌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应继承并发扬这一光荣4传统,让我们以信做人,以礼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