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清市一级达标校2022-2023高三上学期历史期中试卷+答案

PDF
  • 阅读 91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2 页
  • 大小 800.650 KB
  • 2022-12-02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baby熊】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福建省福清市一级达标校2022-2023高三上学期历史期中试卷+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福建省福清市一级达标校2022-2023高三上学期历史期中试卷+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福建省福清市一级达标校2022-2023高三上学期历史期中试卷+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福建省福清市一级达标校2022-2023高三上学期历史期中试卷+答案
福建省福清市一级达标校2022-2023高三上学期历史期中试卷+答案
还剩5页未读,继续阅读
【这是免费文档,您可以免费阅读】
/ 12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福建省福清市一级达标校2022-2023高三上学期历史期中试卷+答案.pdf,共(12)页,800.650 KB,由baby熊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83652.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福清一级达标校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联考高三历史试卷【完卷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第I卷(选择题)一、单选题(每小题3分,共16题,共48分)1.三星堆遗址出土的神树、大立人、面具与中原文化迥异。但发现出土的铜罍同陕西城固发现的商代

铜罍几乎没有区别,连花纹的作风都一样。这说明了()A.古蜀文明受到了中原文明的影响B.当时的政治具有浓郁的神权色彩C.当时古蜀国地区已纳入商代版图D.青铜制造业是当时重要的手工业2.春秋以前,“刑不上大夫”曾是一项天经地义的原则。到了战国,

商鞅主张“刑无等级,自卿相、将军以至大夫、庶人,有不从王令、犯国禁、乱上制者,罪死不赦”。商鞅的这一主张有助于()A.减少阶层流动B.维护贵族政治C.维护等级秩序D.强化君主权威3.有学者指出《史记》《汉书

》的一个区别:司马迁提到人物籍贯的时候,往往只称县名,这是战国以来的老传统;班固则多遵循某郡某县的原则,每个人都被精准定位在帝国的地方行政框架之内。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空前强烈的国家认同B.人物记述惯例的变化C.传统农耕文明的影响D.专制主义的发展强化4.在古代社会,统

治者的治国理政直接关系到王朝兴衰。如表中的政策统治者统治政策()统治者统治政策前秦苻坚重用汉官;立学校修学宫·传授汉文化;废除胡汉分沧后秦姚兴注重人才选拔;大力提倡情学,兴办学校;严厉打击贪官污吏,厉行节俭北魏孝文帝改汉服,禁北语,说汉话,改汉姓,

通汉婚,尊孔墨儒,复兴礼乐A.体现了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B.消除了各民族之间的矛盾C.反映了休养生息政策的效果D.顺应了民族交融的历史趋势5.有学者在论及民族关系时指出:“东西民族之动息,亦各有其时,月氏、匈奴,皆自东徂(往)西也;铁

勒、突厥、回纥沙陀黠戛斯,则自西徂东者也。……东西民族动息之交替,实在唐世,读隋唐、五代史者,于此义亦不可不知。”材料反映出,在唐朝()A.华夏认同逐渐定型B.民族之间互动交融趋势明显C.文化星现开放多元D.多民族国家的统一进

程加快6.太平兴国五年(980年),李沆登进士第,真宗即位,拜户部侍郎、参知政事。真宗想立宠爱的刘氏为贵妃,亲自写手诏派人送给宰相李沆,李沆看后,当着使者的面,用烛火将诏书烧了,并让回话:“就说李沆认为不可”,真宗只得收回成命。上述材料反映了宋朝()A.君臣关

系上实现平等B.中央权力的制约平衡C.文官政治的重要作用D.皇帝的素养普遍较高7.结合所学,分析下表,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秦至明供大于需,引发对外民族冲突B.清朝粮食供小于需,导致社会矛盾激化C.

到明清时传统经济结构发生根本变化D.生产力停滞使明清人均粮食占有量下降8.下表是某学者研究洋务派军事企业的信息由上表可知,该学者()江南制造总局1867—1905年,共自造各种机器692座,各种工具11万多件福建船政局1883—1895年,共自造机器6

6座。1872年制成拉轧机后造船所用的铁梁、铁龙骨等均能自造天津机器局“仿造康邦汽机,所省煤斤甚巨”A.注意发掘企业与工业革命的关系B.认为其摆脱了对外国人才的依赖C.比较关注洋务企业的生产效益D.关注到企业自主自强的民族意识9

.武昌起义后,孙中山主张女子参政;南京临时参议院通过了女子有参政权的议案。此后,女子参政团体纷纷出现。这说明辛亥革命()A.改变了女性受歧视的地位B.开启了中国妇女解放先河C.有利于扩大政治统治基础D.使男女平权得到真正实现10.近代之前的中国“学在民间”,教

育只是每一个人自己的事情,政府所需人才通过科举制度予以解决。19世纪后半期开始注意技术人才的培养并为国家所用,如同文馆、福州船政学堂等。这一变化表明中国()A.义务教育开始建立和普及B.正在顺应工业革命的趋势C.教育体制已发生根本改变D.学校教育取代了家庭

教育11.民国初年,宋教仁认为,国民党的中心任务不是进行暴力革命,而是将国民党建成一个政治的新势力,争取国会的多数。若袁世凯将来撕毁约法,背叛民国,到那时,再起来革命不迟。他认为当时()A.袁世凯认同国民党的主张B.中国应

该走议会民主道路C.辛亥革命的任务已然完成D.国民党占据力量上的优势12.下表为民主革命时期中共领导的陕北地区民主代议机关名称的变化。开始时间代议机关名称1934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陕甘边区苏维埃代表大会1936年3月中华苏维埃共

和国陕北省苏维埃代表大会1937年5月中华民国陕甘宁边区议会1938年11月中华民国陕甘宁边区参议会1945年10月陕甘宁边区下辖县(乡)将参议会改为人民代表大会这一变化()A.受到了西方代议制度的影响B.是中共对自身建设的需要C.是国内阶级矛盾激化的结果D.

适应了革命形势发展趋势13.1963年,毛泽东提出了“两个中间地带”的思想:“一部分是指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广大经济落后的国家,一部分是指以欧洲为代表的帝国主义国家和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这两部分都反对

美国的控制,在东欧各国则发生反对苏联控制的问题,因此,争取‘两个中间地带’成为中国外交工作的一场重要战略任务。”这表明当时中国外交()A.坚持“两个阵营”的战略判断B.突破了“一边倒”的外交框架C.摆脱了意识形态对外交的影响D.确立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4.据统计,

从1949年至1957年,全国城市人口由5765万增加到11171万,增加了93.77%;农村人口则由48402万增加至54034万,仅增加了11.64%。这一时期城市人口大幅度增加的主要原因是()A.务工人员进城以实现国民经济的平衡发展B.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现

实要求C.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D.第一个五年计划集中发展重工业的需要15.1964年4月,军委总参谋部提交给党中央一份重要报告,其中列举出了当时我国在应对战争威胁方面存在的诸多隐患(如下所示)。党和政府对此采取了重大举措,有关这一举措,评

述正确的是()工业过于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大城市人口多,防空问题尚无有效措施。主要铁路枢纽、桥梁和港口码头多在大城市附近,缺乏应付敌人突然袭击的措施。所有水库的紧急泄水能力都很小,一旦遭到破坏,将酿成巨大灾害。A.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B.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

后的面貌C.提高国防能力,改善工业布局D.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奠定基础16.如图为1977一1991年中国(年)外汇储备变化趋势。这表明当时中国()A.积极推进人民币国际化B.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C.为加入世贸组

织做准备D.融入世界的步伐加快第II卷(非选择题)二、材料分析题(共40分)17.(12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要求。材料一所谓“富民”阶层,是中唐以来特别是宋代以来崛起的一个新的社会阶层。在以农业为基础的中

国传统社会,他们主要以农业为致富的途径,但也包括以工商等其他途径致富者。宋人苏辙说:“惟州县之间,随其大小,皆有富民”。南宋叶适对富民的重要性作了最全面的阐述,他指出:“富人者,州县之本,上下之所赖也”。宋代以来,国家

不断推行改革。历代改革均涉及社会和国家治理的方方面面,但一般来说,均平赋役和整顿吏治始终是国家改革的两个重点。而这两者又均与“富民”阶层紧密相关。“宋王朝对农民的统治是通过户等制而实现”,而乡村组织一级头目基本都是由户等靠前的富民群体来担任。——摘编自林文勋、杨瑞憬

《宋元明清的“富民”阶层与社会结构》材料二原本中国古代的城市以城为主,纯粹体现工商贸易功能的市镇,要到唐宋之际才出现,而明朝中后期是一个高峰。尤其是江南苏、松、杭、嘉、湖地区的许多著名市镇,都是在那时形成的。这些市镇中的居民,已经从农业人口中

分离出来,大多从事纺织业。工商集贸性质市镇的兴起,使得农业人口与手工业和商业人口的比例发生了变化。而流向城市的大量游民,又成为雇佣工人的后备队伍。城市和商业进一步繁荣,具有明显经济职能的城市在增加。到清朝前期,广东佛山镇在内的“天下四大镇”在专业性市镇的基础上发展成为新兴的城市。——摘编自刘芃

、朱汉国《历史学习精要》(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富民”阶层崛起的原因及作用。(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江南市镇的特点。简析明清商品经济发展对中国社会转型产生的影响。(6分)18.(14分)中国自古便饱受疫病之苦,同时在几千年的抗疫史中总结了许多

抗疫的经验,对今天的疫情防控有重要借鉴意义。材料一与近现代隔离机制相比,尽管中国古代的隔离措施、隔离方法、隔离观念还比较落后,但早在秦汉时期,甚至更早就已存在的避疫思想、隔离观念……它历经秦汉时期的萌芽、西晋时期的进一步发展,到两宋时期达到相对完善的程度。尽管明清时期国家层面主导的隔离治疫事务有

所衰落,但是以民间社会力量为主导的隔离治疫却得到了长足发展,这种官绅协同的模式不仅促进了传统隔离治疫的发展,并为近现代隔离治疫机制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摘编自杨银权《被忽视的传统:中国古代隔离治疫发展述论》材料二随着疫情的

频发,从民间到官方皆竭力治疫,但由于医学技术水平所限,往往效果有限,直到清末才略具规模,民国时期较有进步。据1911年7月11日上海《时报》载,当年安徽遭受特大水灾,大灾之后必有大疫,皖北灾后患疫百姓众多。在上海华洋义振会会长福开森的号召下,该会于7月初成立救疫队赴皖救

治,就诊者纷至沓来,一时应接不暇。该会除施医外,还择极贫病重者再施钱、米,并备牛肉干、牛奶等滋补之品,以助患者速愈。民国初期,每到七八月份,各大城市纷纷成立临时时疫所,免费收治疫病患者。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

各慈善团体、民间社团每年均成立时疫救治医院,有上海时疫医院、普善山庄时疫医院等近20家。——摘编自周利成、左力《近代中国的防疫、验疫与治疫》材料三在疫情防控的链条上,密接人员正是最脆弱也是至为关键的那块“木板”,要尽早实现社会面清零的目

标,就要精准防控、快速出手,第一时间做到应隔尽隔、不漏一人,而这离不开隔离人员对防疫工作的理解与支持。对隔离人员来说,他们是用自己一时的不便换取更多人的安全与方便,对这种顾全大局的自我牺牲精神,我们理当心怀感恩、深表敬意。——摘自《隔离也是战“疫”同样值得尊重》

潇湘晨报(2022年4月1日)(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隔离制度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采取的防疫措施并分析其意义。(4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现代隔

离制度有哪些进步之处。谈谈你对疫情防控的认识。(4分)19.(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国城市告别传统城市形态走向近代发韧于西方资本主义的侵入,一批有别于传统封建市镇的近代城市首先在通商口岸崛起。这些通商城市以贸

易为中介,并通过强行建立租界等手段,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新的技术、城市建设与管理、文化样式及价值观念移植嫁接到传统城市之中,从而使这些城市走出乡村社会及文化的包围而开始了艰难的近代之旅。——摘自涂文学《中国近代城市化与城市近代化论略》材料

二中国城市化进程示意图(1949-2013)——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3》、《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13》整理(1)据材料一,概括中国近代城市化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呈现上述特点的原因。(8分)(2)据材料二,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城

市化发展的趋势。综合上述材料与所学知识,分析影响近现代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主要因素。(6分)三、论述题(共12分)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理论方针革命实践1922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宣言》明确提出要加强对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的教育工作。陆续建立了上海大学。平民女学

以及劳动学院等学校学员们除了学习学业知识以外,还要到工厂区域开办工人学校,建立夜校以帮助工人学习文化知识,讲授党的思想主张。开办一系列工农补习学校,吸纳工人、青年,农民、妇女等,加强劳工理论教育。1934年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

进一步提出,“使文化教育为革命战争与阶级斗争服务”,“使教育与劳动联系起来”。革命根据地陆续建立了红军大学、苏维埃大学等学校。要求学校将生产实践纳入数学内客中,鼓励全体师生参加农耕活动和生产劳作,同时增加生产技术学习在全部课程中的课时比重。“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合”“自己动手,丰衣足食”193

7年,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开字,在物资设备、生活条件极为艰苦的情况下,学生们自己动手,在荒原上清理破烂万洞窝棚,开辟道路,建起了整齐的校舍。1939年,抗日根据地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摘编自刘思源、杨峻龄《中

国共产党学校劳动教有的历史演进与经验启示》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三历史试卷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6题,48分)

题号12345678答案ADADBCBD题号910111213141516答案CBBDBDCD二、材料题(第17题12分,第18题14分,第19题14分,共40分)17.(12分)(1)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土地产权制度的变化

;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科举制度的发展;手工业的发展。(3分)作用:是国家稳定和发展的物质条件;成为国家控制乡村的重要依靠力量;推动了国家改革和社会治理水平的发展。(3分)(2)特点:大多形成于明朝中后期;市镇居民从业结构变化;出现雇佣劳动;专业性市镇发

展为新兴城市。(3分)影响:冲击着自然经济;新的生产关系萌芽(雇佣关系)出现;市民阶层不断扩大;传统重农抑商思想受到冲击。(3分)18.(14分)(1)特点:隔离观念起源早,方法措施比较落后;不断发展完善;明清时期民间力量推动隔离制度发

展;对以后的疫病防控影响深远。(3分,答任意三点得3分)原因:古代小农经济的落后性;中医理论的发展,人们对传染病的本质和传播方式认知深化;统治者为稳定统治,重视防疫工作;商品经济发展,民间力量壮大。(3分,答任意三点得3分)(2)措施:成立救疫队救治灾区民众;对贫困者实

施物资援助;疫情高发时期成立临时救治所免费收治患者;发动民间力量广泛参与疫病救治;建立时疫救治医院。(2分,答任意二点得2分)意义:有效控制疫情,防止疫情扩散,减少死亡人数;推动近代医疗卫生体系的构建及医疗卫

生水平发展;提高民众对政府认同感,稳定社会秩序,巩固统治。(答任意两点得2分)(3)进步之处:防控更加迅速、精准化、科学化;民众理解支持,自觉维护隔离制度;更加注重人文关怀。(2分,答任意二点得2分)认识:政府要发挥疫情防控的主导作用,发动民间力量的参与;以民为本,构建科学合理的防疫

体系;深刻、完整、全面认识党中央确定的疫情防控方针政策,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自觉承担防控责任和义务,筑牢群防群控防线;坚持并严格落实“依法防疫治疫”不动摇。(2分,答任意两点得2分)19.(14分)(1)特点:起步晚;外力作用下形成(受西方入侵的影响)出现于通商口岸;移植西方发

展成果;发展艰难缓慢。(4分,任答两点得4分)原因: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缓慢(工业化进程缓慢)政局动荡;西方列强的侵略。(4分,任答两点得4分)(2)趋势: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局部时期有所下降

。(2分)因素:经济发展(工业化)政府政策;社会环境;民族独立等。(4分,任两点得4分)三、论述题20.(12分)论题:“劳动”与“教育”的结合具有时代性。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密切联系工人阶级,开展工人运动,工人阶级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国

共十年对峙时期,为了适应艰苦的农村环境和持久的革命战争的需要,满足战争环境下的基本生存问题,提出了“使文化教育为革命战争与阶级斗争服务”“使教育与劳动联系起来”等口号,使革命根据地不断发展壮大。抗战时期,为了满足国内外战争需要和解决人们的基本生存问题,通过对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爱国军事训练与现实生产劳动的结合,在劳动中改造学生的思想,激发了学生对共产主义的追求,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革命人才。总之,党的“劳动”与“教育”具有时代性,为不同历史时期党的主要任务的实现和主要矛盾的解决提供了

物质保障、精神支撑和智力支持。其它论题如:中共的方针推动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运动的发展中共的方针政策的制定立足于中国的国情等……

baby熊
baby熊
深耕教育类文档。
  • 文档 5820
  • 被下载 247
  • 被收藏 0
相关资源
广告代码123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395972555 (支持时间:9:00-21: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