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部编版八年级语文初二上册《春望》课堂实录(公开课).docx,共(4)页,18.236 KB,由baby熊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66360.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春望》课堂实录课前播放视频《文坛掠影:系出名门,风华少年——杜甫》。视频中的杜甫可谓“少年才俊”。而杜甫流传在后世的形象,缺看不出他意气风发的模样。多媒体出示杜甫图片。图中的杜甫是怎样的?生:衰老、沧桑。生:好像在眺望。在眺望什么?有因何而衰老沧桑?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春望》这首诗
,一起探寻:杜甫在望什么,又因何沧桑。首先请大家自由读本诗。生自由读。课前布置同学们做了一些预习。谁来把导学案上“课前独学”部分内容上台领学?生领学预习内容,简单介绍诗人、疏通诗意。让我们带着对这首诗内容的理
解,把书竖起,一起来齐读本诗。在明了诗意的基础上,请大家看到导学案上“望诗意”板块的第一个问题。在这个春天,诗人望见了哪些景象?这些景象有什么特点?与我们平时接触的有什么不同?为什么?生:从“城春草木深”中,诗人望见
了春天长安城破败的情景。草木杂乱,一片荒凉。生:沦陷的长安、残破的城池,被叛军占领的长安早不是唐王朝鼎盛的象征,早已窥不见都市昔日的繁华,只有满目的荒凉。春天的美好不见,只有残垣断壁。生:国都沦陷,城池被摧毁,荒凉一片,虽然山河
还是那山河,但是乱草遍地,令人心生荒凉凄凉之感。生:“国破”“城春”两个截然相反的意象形成强烈反差,城春指春天花草树木繁盛茂密,可由于“国破”,国家衰败、国都沦陷失去春天光彩,“草木深”表示长安的荒芜破败,因为人烟稀少,草木杂
生,暗喻夕盛今衰。同学们关注到了“破”字。这个字指国度长安被攻破,而实际上破掉的只有国都吗?生:还有家庭,家破人亡。家破,没有家了。没有家的其实不只是诗人,还有?生:千万百姓。被战争波及的百姓都家破了。对于这些百姓而言,除了家和国,还有什么也破了?想想他们曾经生活在?生:盛唐。对国家的信心破了。对
千万百姓而言,人心破了。对于诗人自己呢?还记得他曾经有过的凌云壮志吗?生:为国效力、实现人生价值的理想破了。很好。国破、家破、人心破、理想破,这是“破”字。再来看“深”字,同学们看到草木的茂密荒芜,那么请问好好的城市里好好的草木,怎么就荒芜了?生:没人打理,人都逃难去了。也就是说,
面对战争,百姓——生:流离失所。好的。我们看到同学们在黑板上写出的关键词:国都残破、草木荒芜、百姓流离失所,这其实都是从首联中看到的,还有补充吗?生:从烽火连三月中看到战事持久。三是虚指,讲战争持续了很久。生:从家书抵万金中看到诗人思念他乡的妻儿,苦盼家书报平安。这是从颈联中看到的,黑板上的
关键词增添了战事持久和他乡妻儿。还有补充吗?生:从颔联看到花和鸟,诗人看到花流泪,看到鸟感到心惊胆战。诗人望见了花鸟。和草木一样,这些本该是属于春天的美好景物,但它们却呈现出一片破败和凋敝。生机勃勃之景转念成了荒凉与萧
条,都是因为诗中的两个字——“国破”。这正是诗人衰老沧桑的原因。从这里,我们能读到诗人浓浓的哀伤与忧愁。草木花鸟本是美景、乐景,在这里——生:以乐景写哀请。杜诗被称为诗史,因为它是历史的忠实反应。我们学习一首诗离不开它的历史背景。请大家齐读文
旁注释1。生齐读:此诗为杜甫安史之乱时期在长安所作„„该诗作于次年三月。安史之乱时期,诗人与家人分隔两地。从这首诗中,你望见一个什么样的诗人?给大家三分钟的时间,先自己独学,然后小组合学,挑选出你们最欣赏的答案并且优化
它,一会上台展示。生独学、合学讨论、上台领学并板书关键词。生:从“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中,我望见了不安的杜甫。他看到花就伤心,又被鸟儿惊吓,心事重重,惶惶不可终日,可见战争对他造成的创伤。生:从“烽火连三月,家书抵
万金”中,我望见了满面愁容、来回徘徊的杜甫。他看着国家的沦陷,往日繁盛的国家逐渐走向衰败,杜甫忧愁不已,担心思念远方的亲人,一封家书珍贵值万金,硝烟不停息,作者焦急地来回徘徊却又无可奈何。生:从“白头搔更短”中,我望见了愁白了头又头发稀
疏,还在不停搔头的杜甫。他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自己的衰老,更增加一层悲哀。诗人写这首诗的时候仅有45岁,却已经白头、掉发,还不停地摧残,他在想什么呢?生:诗人忧国忧民、思念亲人、又为潦倒悲苦的
自己感叹。我们望见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他眼望着国都残破、城市荒芜、百姓流离失所、战事持久,心忧着战争对人民造成的巨大伤害、不知音讯的他乡妻儿和苍老悲苦的自己。带着对诗人这种浓厚感情的理解,我们再来齐读全诗,注意读出这种深沉
的感情。生深情齐读全诗。这首《春望》感情基调是沉痛的,这正是杜甫诗风“沉郁顿挫”的体现。但诗人的诗风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一起看到多媒体上这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请一位同学来读一下。生: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
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这首诗的情感非常明确,用原文回答——生:喜欲狂。喜从何来?生:题目《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因朝廷收复失地而喜。无论喜悲,杜甫的感情总是被国家和人民牵动。我们再来看一组诗句
。自己读一读,品一品。屏显: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你读出了什么?生:《望岳》写于杜甫年轻时,表达了他施展抱负、
实现人生价值的愿望。“致君”句表达了他的政治抱负,希望辅佐君王成为尧舜那样的明君,再使人民生活幸福。“朱门”句表现了贫富差距,表达了对民生疾苦的关注;“戎马”句又因为战事而哭泣;“安得”句的意思是愿意
拿自己的生命去换一座能庇护广大寒士的屋子。这些诗句写在杜甫不同的人生阶段。你的古诗功底非常厚。在杜甫人生的不同阶段,改变的是环境和际遇,不变的是?生:忧国忧民的心。生:对国家的赤诚之心。不变的是诗人拳拳的爱国之心。对于这首诗题目中的“望”字,我们可以说有三
层意思,第一层是诗人望到的破败景象,可以说是什么望?生:眺望。第二层是诗人心里忧愁着国家和百姓,更向往着与家人团聚的美好生活,是什么望?生:渴望、盼望、期望。第三层则是诗人不曾改变的对国家的——生:守望之心。对这个国家,诗人的守望之心从未动摇。这也是杜甫被尊为诗圣的原因之一。《现代汉语词典》
对“圣”字的解释为“具有最高智慧和道德的”,联系到杜甫并不简单的出身和他时时刻刻被国事牵动的心,杜甫完全符合后者。对着这样的诗人,你想和他说什么?给大家五分钟的时间,先独学,再小组推选并优化,然后上台领学。生独学、合学讨论
、上台领学。生:我佩服你的文采,更佩服你用于揭露事实的胆量。你面对这番景象,心生无限感慨。你那文字中流露出的拳拳爱国之心、对国家的守望,我着实敬佩。生:你对国家的那一片赤诚之心,对家庭亲人的关爱,对人民的担忧让我深深的感受到了,而你那对战争的怨恨、无奈也让我体会。你那对国家的守望之心让
我敬佩。生:从你的诗词中,我们仿佛可以看到一个腐败无能的王朝:高门大户酒肉气味飘出,但外面有无数的难民饿死、冻死在路边。我能感受到你内心的无奈、悲愤和感慨。你这种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品质令我敬佩。生:谈吐代表着天下寒士的心声。在唐朝战火燎原、政权更
迭的不平凡历史中,你——诗圣,让天下人黯然失色的你再峥嵘岁月里崭露头角。大唐有你,何其有幸。钟鼎之家、名门之后,少年的风华正茂、万年的穷困潦倒颠沛流离也磨砺打击了你。不怕。心中有赤兔,便能日行千里,无所畏惧。让我们怀着对诗圣杜甫的敬仰,遥想当年诗人在
那个春天眺望的姿态,一齐朗读这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