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音乐【苏少版】四年级上册《唱:铃儿响叮当 踏雪寻梅》教学设计3.docx,共(2)页,15.599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204797.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踏雪寻梅教学目标:1.感知中华母语文化,能用自己认为恰当的声音大胆、自信表达歌曲的意境。2.能在实践中感受理解速度、力度等音乐要素在音乐作品中的表现作用。3.积极参与音乐实践活动,分享与他人探究、合作的愉悦
。教学难点:后半拍及大跳音程演唱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㈠设问导入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我个人非常喜欢的,而且富有情趣和诗意的歌曲,不知道同学们熟悉它吗?下面我们先来欣赏一下这首歌,在欣赏前请大
家思考两个问题:(播放课件)1.这首歌的基本情绪是怎样的?(从力度、速度上说)2.歌曲表现了一种怎样的场景?㈡初步感受1.聆听歌曲(播放《踏雪寻梅》音乐)2.学生即兴回答问题。(歌曲表现活泼、欢快情绪……)3.教师即兴点评。师:同学们都表达了自己的意见和看法,这首歌的歌名叫《踏雪寻梅》(板书课题
),那么这首歌作者究竟是要表达一种怎样的情境呢?二、探究(一)赏析作品标题(播放课件踏雪寻梅)踏:游赏,用脚轻踩,指代作者轻松惬意的心情。雪:象征着纯洁美好。指代高洁寻:初意寻找,也指代寻访。意喻作者对梅花的喜爱向往。梅:腊梅迎着寒风怒放,这种顶风傲雪的精神,让无数的文人墨客感慨不已。常
用来表达一种坚强不屈、超拔脱俗的志趣风格。(二)歌词分析(出示课件)1.出示歌词,师有感情地朗读歌词师:如果说一首诗就是一幅生动的画卷,那么你们在诗的描绘中看到了那些景致呢?让我们边来诵读诗边来寻找答案。2.词作者介绍:(出示课件
)《踏雪寻梅》词作者刘雪庵(1905-1985)中国近代著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黄自先生的“四大弟子”之一,代表作品《踏雪寻梅》《红豆词》《长城谣》等等。3.屏幕中出现诗中的生词解释A、“霁”——雪后放晴。(温和的暖阳使人心情愉悦)B、“灞桥”——有扶手的石板桥。(
灞桥一般修建在城郊或乡村,这样的地理位置烘托出安静的氛围)C、骑驴——表现文人雅士的儒雅、怡然自得D、响叮当——驴铃的响声衬托更加幽静的氛围(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铃儿的响声离我们越来越近,离作者向往的梅林越来越近,
心境更舒畅)E、好花采得瓶供养——找寻到知己,发自内心的感叹,抒发作者对梅花的由衷热爱F、伴我书声琴韵——采枝腊梅,伴我读书弹琴,共度这幸福美好时光,作者追求一种理想的精神境界,培养像梅花一样不屈的品格。(三)朗读歌词师:下雪的冬天是美丽的,一枝枝梅花,傲立雪中
,幽香阵阵。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在用他们的笔描绘冬天,描绘不畏严寒的腊梅。瞧,那骑驴的雅士在为这美丽的雪景所陶醉,好像在呼唤我们,一起去踏雪寻梅呢!同学们,就让我们根据作
者所描述的意境来读一读这首《踏雪寻梅》。1.学生在背景音乐中有感情地朗读歌词。2.介绍曲作者黄自,出示课件。黄自:(1904——1938)作曲家、音乐教育家。1916——1929年在北京清华学校学习,其间参加
学生合唱队和管弦乐队,并学习钢琴后赴美留学。他的主要作品有《花非花》《长恨歌》、《抗敌歌》、《旗正飘飘》、《玫瑰三愿》等五十余首。三、实践1.教师范唱歌曲《踏雪寻梅》(用XX︱XXX音型伴奏)2.出示歌谱(课件)学生随乐用lv哼唱旋律。3.学生随琴视唱曲谱。教师
及时鼓励、纠正、评价4.学生找出难点,教师引领,突破难点。5.视谱唱词。6.表现歌曲①、请同学们思考,你觉得,哪一句应该唱的强一些,为什么?0135︱ì7.6︱365︱好花采得瓶供养师:“好花采得瓶供养”这一句,发自内心地感叹
。抒发作者对梅花由衷的热爱。哪一个字唱得更强些呢?——“花”,(力度记号强,用f表示。曲谱中出现记号)②、师:曲中四次“响叮当”上方加了断音记号,表现驴儿清脆活泼的铃声。要唱得短促、跳跃。如果要表现驴儿从远处慢慢走近的铃声,怎么演唱?(力度作渐强处理)③、师:之前我们就讲过,在歌曲的演唱
中,曲谱上的记号非常重要,它能够告诉演唱者,如何唱好歌词。我们再来看一看,还有哪些记号?④、师:歌曲开始部分以叙述性的口吻来演唱,表现轻松、悠闲骑驴赏花的情趣。用中弱的力度演唱。让我们一起唱唱看看。教师点评,示范。四、拓展:1.播放导入时的《踏
雪寻梅》课件(活泼欢快)师:让我们再来听一听课刚开始时听到的那个版本,比较我们自己演唱的这个版本所表现的意境有什么不同?你更喜欢哪一种呢?(学生自由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