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青岛版(五四制)数学四年级下册《信息窗一(认识轴对称图形)》教材分析.doc,共(2)页,15.500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136506.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我国目前共有九个版本小学数学教材。各版本教材对轴对称一课的处理方式并不相同。北师大版分为两课时。第一课时直接由简单图形引入,引导学生折一折,判断一个简单图形是否轴对称图形。第二课时引导学生折一折小树,发现对称点。引导学生说出先找每
条线段的端点再找和这些点对称的点,从而画出另一半。作为引导,练习中有两个习题是找对应点内容。沪教版由实物图片引入,引导学生对折发现对称轴。通过巧妙设计图形,引导学生自己发现找另一半的画法。北京版先引导学生找实物图,然后通过对折找对称轴。并通过讨论发现
找对称点,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冀教版分为两课时。第一课时呈现实物图,利用小镜子摆放发现轴对称现象,探究基本图形是否对称,并找出相应对称轴。第二课时直接给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点,引导学生观察发现规律。人教版直接给出
复杂轴对称图形让学生画出对称轴。然后探究对称点的性质,发现画对称点的办法,让学生讨论发现如何画出另一半。苏教版引导学生折基本图形发现轴对称图形特点。引导学生讨论发现先找对应点,然后连线画出另一半。西师大版引导学生折叠基
本图形发现对称轴。通过找对应点发现规律。青岛版教材将《轴对称图形》一课第一学段安排在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学段安排在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其中第一学段呈现风筝、脸谱、剪纸等物体,进一步抽象为图形,让学生初步感受轴对称图形。然后通过折纸活动认识轴对称图形对折完全重合。进一步折叠长方形、正
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使学生感悟基本图形是否对称。第一学段教材并没有深入研讨对称现象,学生对对称物体缺乏理性认识,轴对称图形多为简单图形,即对外轮廓完全重合的认识,待到第二学段学习容易认为彩色奖杯图案不是
轴对称图形,因为折不动么,认为五星红旗是轴对称图形,因为五星红旗的外轮廓是长方形。所以,有必要在第二学段这节课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对称现象,明白对称物体并不是从任何方向看一定就是对称的,我们将它对称的那一面画
下来才是轴对称图形。通过对国旗的分析,让学生进一步感知完全重合新的意义。因为学生在三年级已经经历过折叠基本轴对称图形的过程,所以,本课折叠不应作为重点内容。应将学生画对称轴出错多的形状如正方形和等边三角形作为拓展探究内容。通过折叠让学生意识到是有多条对称轴的。基本的图形并不完全是轴对称图形或非
轴对称图形两类。三角形、梯形等图形是要分多种情况讨论的。第二学段教材内容并没有呈现上述区别,而这对学生的进一步学习尤为重要,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所以应该在画对称轴之后让学生进一步说一说三角形等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第二学段要求学生能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
一半。学生在以前美术课学习的经历会让学生非常认真的提笔就画。等到画完才意识到画的不对。缺乏先找点再连线的意识。即便有学生画对,也是数的线所在的格子,而不是找对称点。学生找的是线而不是点。所以,在此处整合人教版等教材内容,先引导学生发现对称点的特点,再让学生去画去讨论。同时,研
究画对称轴的另一半意义是什么?就是为初中根据轴对称原理设计图案做准备。应该在结束时展现复杂轴对称图形让学生观察,为初中学习这项内容做好铺垫工作。所以教学重点为了解轴对称图形的形成过程,掌握完全重合定义的拓展,能用
先找点再画线的方法画出对称轴的另一半。教学难点为能用先找点再画线的方法画出对称轴的另一半。本部分内容应分为两课时。第一课时为新授课。第二课时为练习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