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高中美术-书法《第六课 工稳精到 端严方正--楷书知识与赏析》PPT课件1-人美版.ppt,共(15)页,22.812 M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112892.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工稳精到端严方正——楷书知识与赏析教学目标1、了解楷书的发展过程及基本特征2、通过分析历史上著名楷书书家经典作品的风格规律,掌握楷书类型特点。3、通过学习书法,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感。一、什么是楷书•楷书,又称为“真书”
、“正书”,是“八法”齐备、结体方正,继篆隶之后广泛使用和流行的一种汉字“正体”。•南北朝时北魏刻石中的字体不同于汉隶,也不同于唐楷,显示出一种独特风格。荐季直表(局部)钟繇(三国魏)张猛龙碑拓片(局部)北魏•魏碑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公元420
-588年)北朝文字刻石的通称,以北魏为最精,大体可分为碑刻、墓志、造像题记和摩崖刻石四种。•此时书法是一种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过渡性书法体系,书风古朴、稚拙、刀味浓厚。•魏碑书法对后来的隋和唐楷书体的形成产生
了巨大影响。始平公造像记元桢墓志铭石门铭二、楷书的发展•东汉(萌芽)魏晋(由隶书到楷书转变)隋唐(成熟期)明清(“台阁体”、“馆阁体”)东晋:二王(王羲之、王献之)三国魏:钟繇初唐四大家: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
、薛稷(欧书险劲锐利,虞书温润清逸,褚书婉媚,薛书劲秀刚毅)。楷书四大家: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元)•馆阁体:是指因科举制度而形成考场通用字体,以乌黑、方正、光洁、等大为特点。•明代称“台阁体”,清代改称“馆阁体”。明永乐时,翰林院侍讲学士沈度,其书法风
格秀润华美,正雅圆融,深受成祖朱棣赏识,因而名重朝野,乃至片纸千金,上有好,下必甚焉,士子争相仿效,遂成标准书体。乐毅论(局部)王羲之洛神赋(局部)王献之三、楷书名作欣赏九成宫醴泉铭(局部)欧阳询孔子庙堂碑(局部)虞世南信行禅师兴教碑(局部)薛稷阴符经(局部)褚遂良初唐四大家楷书四大家玄秘塔
碑柳公权颜勤礼碑颜真卿化度寺碑欧阳询三门记赵孟頫四、楷书的特征•(一)点画精到•点、横、竖、撇、捺、挑、钩、折八种;提按使转,有法可循;横细竖粗,撇、捺或渐细或渐粗。•(二)结字方正•在方正、匀称、规整中讲究字体变化。•(三)章法规整•竖成行、横
成列,追求整齐统一。辩一辩颜柳欧王羲之赵褚颜真卿•《自书告身帖》•《告身帖》是颜真卿于唐德宗建中元年(公元780年)被委任为吏部尚书、太子太师时自书之告身。封鲁郡公。此帖又称《太子少师告》,后面有蔡襄、米友仁、董其昌跋。•告身
是古代授官的文凭,相当于后世的委任状。颜真卿写这篇告身时已是七十二岁高龄。他的书法也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这一年他还书写了《颜氏家庙碑》,同是他晚年的为作,历来为世所珍重。•《告身帖》共386字。结体宽舒伟岸,外密中疏;用笔丰肥古劲,寓巧于拙。字多藏锋下笔,点画
偏于圆,除横细竖粗的特点之外,有些竖笔,中间微微向外弯曲,因此显得骨肉亭宏,沉雄博大。真迹原藏清内府。今在日本,藏中村不折氏书道博物馆。祭侄文稿《祭侄文稿》是唐代书法家颜真卿追祭从侄颜季明的草稿。行书纸本,本帖通篇用笔之间情如潮涌,书法气势磅礴,纵笔豪放,一泻千里,常常写至枯笔,
更显得苍劲流畅,其英风烈气,不仅见于笔端,悲愤激昂的心情流露于字里行间。被元人鲜于枢誉为"天下行书第二"。原卷前后隔水有宋"宣和"、"政和"小玺、天水园印及历代鉴赏收藏印鉴数十方,还有鲜于枢、张晏、周密等人题跋。清乾隆时入内府,原卷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争座位帖》又称《论座
帖》,内容是争论文武百官在朝廷宴会中的座次问题。“乡里上齿,宗庙上爵,朝廷上位,皆有等”。然而郭英义将军为了献媚宦官鱼朝恩,在菩提寺行及兴道之会,两次把鱼朝恩排于尚书之前,抬高宦官的座次。颜真卿在信中对他做了严正的告诫,甚至斥责他的行为"何
异清昼攫金(白昼打劫)之士"。手稿通篇刚烈之气跃然纸上。许多字与行还写得豪宕尽兴,姿态飞动,虎虎有生气。似乎也显示了他刚强耿直而朴实敦厚的性格。信中反映了颜真卿仗义执言,刚正不阿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