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部编版九年级初三语文上册《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定稿(集体备课).docx,共(3)页,18.700 KB,由baby熊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89569.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教学目标:1.联系时代背景,梳理作者论证思路,理解论据与论点之间的逻辑管理。2.品读文章语言,体会作者对求神拜佛,自欺欺人的国民党政府的讽刺与嘲讽;对中国脊梁的中华儿女的赞美。设计思路:
本单元是九年级的第二个议论文单元,相比较第2单元的单元学习目标,第5单元议论文学习的要求更加具体而又深入,这个单元要求学生能联系文章的时代背景去把握作者的观点,在区分观点和材料的基础上能够理解观点和材料之间的联系,在原来学习论
证方法的基础上要学会掌握论证方法等。结合本篇文章的时代背景,作者批驳了当时社会存在的一种悲观错误的论点,从事实本身出发,指出了错误的本质在于偷换概念,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结构严谨,层次清晰,论证缜密。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梳理论证思路,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2.难点:品味文章语言,理解作者的褒贬。设计思路:本文是一篇驳论文,通过了解驳论“先破后立”的特点后,梳理作者一步步反驳对方错误观点,指出对方观点错误的实质,而后通过充分事实证明中国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人在”的论证思路是本课的教学
重点,品味文章辛辣讽刺的语言,表达对国民党反动派麻醉自己,自欺欺人的厌恶与讽刺是本文教学的难点。三、教学过程:1.阅读单元导语,明确单元学习目标:这是我们九上学习的第2个议论文单元,对比第2单元,这一单元的要求可以说更加深入了:第2单元第5单元了解议论性文章的特点,把握作者观点注意联系文章的时代
背景,把握作者的观点区分观点和材料注意分析议论性文章所用的材料,理解观点和材料之间的联系学习论证的方法掌握论证的方法理清论证的思路联系实际进行质疑探究,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2.梳理作者的论证思路⑴1-2摆出对
方错误观点: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⑵3-5直接批驳对方错误实质:对方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事实依据现象分析事实本质夸“地大物博”信“地”,信“物”(切实)他信力寄希望于国联信“国联”(渺茫)他信力求神拜佛麻醉自己(玄虚之至)自欺力他信力、自欺力≠自信力,偷换概念⑶6-
8树立自己的观点:我方观点: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古代(第7段)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现在(第8段)有确信,不自欺;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知道⑷最后得出结论:自信力的有无
,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3.结合写作背景,理解本文的写作目的4.拓展迁移:学生口述:说说你心中的中国脊梁5.归纳总结6.作业布置:(1)用思维导图梳理本文论证思路(2)为本文第7,8段补写一个事实论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