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精神的三间小屋》教案(区级公开课;共2课时).docx,共(7)页,28.787 KB,由baby熊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89308.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精神的三间小屋【教学目标】1.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深刻内涵及关系。2.品味本文具有独特美学风范的语言。3.体会本文“大中求小,以小见大”的精妙构思。【教学重点】1.品味本文具有独特美学风范的语言。2.体会本文“大中求小,以小见大”的精妙构思。3.理解
“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深刻内涵及关系。【教学难点】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深刻内涵及关系。【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如果说人的身体活动需要空间,那么,人的精神活动是不是也需要空间呢?精神活动的疆域应该怎么来分配呢?这正是《精神的三间小屋》这篇文章要告诉我们的
。本文是一篇富有哲理的议论性散文,它将“说理”融入“情感”之中,以理服人,以情动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毕淑敏的《精神的三间小屋》。二、检查预习1.给加线字注音。憎恶zēngwù游弋yì俯拾fǔshí即是jí灼晃
huǎng附着fùzhuó赘zhuì2.解释词语的意思。自惭形秽:“惭”,惭愧;“形秽”,容貌丑。原指因自己容貌举止不如别人而感到羞愧。后泛指因不如别人而感到惭愧。间不容发:(jiān)中间容不下一根头发。比喻与灾祸相距极近或情势危急到极点。形销骨立:形容身体非常消瘦。俯拾即是:只要低下
头来捡取,到处都是。形容多而易得。鸠占鹊巢:斑鸠占据喜鹊的巢。比喻强者欺凌弱者,获得现成的东西。李代桃僵:李树代替桃树僵死。比喻兄弟相爱相助,患难与共。后用以指互相顶替或代人受过。三、走近作者毕淑敏,女,祖籍山东,1952年生于新疆伊宁,长在北京,就读于
北京外语学院附属学校。17岁赴西藏高原阿里地区当兵,在海拔五千米的高原部队服役11年。历任卫生员,军医,1980年转业回北京。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开始专业写作。共发表作品200余万字,主要有中、短篇小说集《女人之约》《昆仑殇》《预约死亡》,散文集《素面朝天》《提醒
幸福》《保持惊奇》等。著有《毕淑敏文集》四卷,长篇小说《红处方》。曾获庄重文文学奖、小说月报第四、五、六届百花奖、当代文学奖、北京文学奖、昆仑文学奖、解放军文艺奖、青年文学奖、台湾第16届中国时报文学奖、台湾第17届联
合报文学奖等各种文学奖30余次。国内一级作家,内科主治医师。北京师范大学文学硕士。毕淑敏真正取得全国性声誉是在短篇小说《预约死亡》发表后,这篇作品被誉为是“新体验小说”的代表作,它以作者在临终关怀医院的亲历为素材,对面对死亡的当事者及其身边人的
内心进行了探索,十分精彩。四、初读课文,理清思路朗读课文,找找作者写了哪三间小屋。并且试着分段,并明确段落大意:第一部分(1-6):引出话题——如何布置我们的心灵空间,即建设“精神小屋”。第二部分(7-18):分析人们的精神世界里应该建立“三间
小屋”。第1层(7-8):分析如何建立第一间精神小屋,即盛放着爱和恨的小屋。第2层(9-13):分析如何建立第二间精神小屋,即盛放着事业的小屋。第3层(14-17):分析如何建立第三间精神小屋,即安放我们自身的小屋。第三部分(18-19):指出把精神的三间小屋建筑得美观结
实的条件,并希望在此基础上把小屋扩建成精神大厦。五、再读课文,深入探究1.细读1—6段,回答以下问题。(1)第一部分可以分成两层,请你说说从哪里分开,并说一说两个层次之间的联系,以及第一部分在全文中的作用。明确:第1—3段:写作者对两句名言的感慨与思考。由使用空
间概念描述人的心灵引出“那容心之所,该有怎样的面积和布置”,从而引发读者思考。第4—6段:紧承前文内容,由身体活动的空间引出对人心灵活动的空间的思考。这两层之间的关系是层层深入的。这一部分引出下文对“为自己的精神修建三间小屋”的论述。
(2)作者认为应该修建三间精神小屋的原因是什么?明确:为了给精神建立栖息地,使人健康、美丽、庄严、伟大、真诚、完满、永恒。2.阅读7—17段,小组讨论,回答以下问题。(1)第一间小屋中有爱也有恨,作者希望我们如何处理它们的关系?明确:经常打扫,给爱留下足够的空间。(2)如何才能让第二间精神小屋坚
固优雅呢?明确:有事业心,选择自己爱好的、适合自己的事业,建设努力向上的小屋。(3)“否则,鸠占鹊巢,李代桃僵,那屋内必是鸡飞狗跳,不得安宁”一句中,“鹊”指的是什么?“鸠”指的是什么?“鸠占鹊巢”在文中表达的
意思是什么?明确:“鹊”指的是“事业”。“鸠”指的是“事业之外的赘生物”。“鸠占鹊巢”指的是赘生物取代了事业的位置。(4)写第三间小屋时作者为什么说“在我们的小屋里,住着所有我们认识的人,唯独没有我们自己”
?明确:这是一个信息高度发达的社会,我们能从不同渠道接受各种纷繁复杂的信息,渐渐,有的人就被这个信息社会所同化了,常常随波逐流,用他人的观点来肯定事物的价值,常常以为众人所追求的就是他们自己想要的。于是别人的思想、外在的信息代替了他们自己的思想,使自己成为缺乏思想和思考
的人,所以说“唯独没有我们自己”。(5)你认为在第三间精神小屋中应该怎样“安放我们自身”呢?明确:安放自身需要思考,拥有独立的思想。(6)请你结合日常生活,说说你是否尝试过如此构建“精神的三间小屋”。3.细读第18—19段,概括这两段的内容。明确:总结全文,指出建立精神栖息地是我们的义务
和权利,向人们提出扩大精神空间的建议。六、三读课文,品味语言探究一:本文在语言上具有怎样的特点?请做简要分析。探究结论一:文本虽然为说理文,但是巧用比喻、拟人等修辞,说理形象,文辞优美,增添了文章的美感和可读性。如“如果想重温祥和,就得净手焚香,洒扫庭院。销毁你
的精神垃圾,重塑你的精神天花板,让一束圣洁的阳光,从天窗洒入”,以“精神垃圾”指心中的恨以及不健康的情感;以“重塑你的精神天花板”指除掉那些不健康的情感,让关心、爱等健康的情感注入心间。探究结论二:语言富有哲理性。如“安放我们自身”“给爱留下足够的容量”等句子具有深刻的哲理意味,
都是对人生的高度审视,越读越妙,越品越见文章的深刻性。探究二:说说下面一段话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请做简要分析。假若爱比恨多,小屋就光明温暖,像一座金色池塘,有红色的鲤鱼游弋,那是你的大福气。假如恨比爱多,小屋就阴风惨惨,厉鬼出没,你的精神悲戚压抑,形销骨立。明确:运用了对比
论证的方法,把心中爱比恨多和心中恨比爱多两种内心世界进行对比,突出了两种内心世界所带来的截然不同的精神生活,一个快乐无比,一个悲戚压抑,给人以警示。七、总结全文1.本文构思新颖独特。以三间小屋为载体,阐述了精神追求的内涵及其意义,激励人们关注自己的心灵,提升精神境界。2.本文是一
篇融议论、描写、抒情于一体的说理性散文,通过对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描写、阐述,表现了关注个性、关注自我、关注人的精神生活的思想。八、板书设计精神的三间小屋爱和恨——打扫——给爱留下足够的容量(健康的小屋)事业——自我寻找——选
择自己适合和爱好的事业(努力向上的小屋)自身——思考——拥有独立的思想(庄严、真诚的小屋)撑起精神的世界大厦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深刻内涵及关系。2.品味本文具有独特美学风范的语言。3.体会本文“大中求小,以小见大”的精妙构思。【教学重点】1.品味本文具有独特美学
风范的语言。2.体会本文“大中求小,以小见大”的精妙构思。3.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深刻内涵及关系。【教学难点】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深刻内涵及关系。【教法学法】朗读法,语言揣摩法一、课文研读1.回顾上节课内容,想想作者说的是哪三间精神的小屋
呢?a、第一间,盛着我们的爱与恨。b、第二间小屋,盛放我们的事业。c、第三间安放我们的自身。2.1—6自然段写的是什么?与后文写的精神的三间小屋有什么关联?1—3段:是全文的引子,表达了作者对两句名言的感慨与思考。引出对精神空间的理解。4
—6段:由身体活动的空间引出人心灵活动的空间的思考。3.第一间精神小屋是什么样的?作者是怎样写的?第一间,盛着我们的爱与恨。作者首先选用两组带有对立情感的排比句,说明这种对比鲜明的爱和恨会将小屋挤得满满的,接着又用了几个比喻句形象地写出人
生爱恨交织的经历。接下来用一个假设句,告诉人们精神的小屋应多装爱。充分体现了作者如大地、海洋、天空般深广的胸怀。4.第二间小屋盛放我们的事业,作者是怎样描述的?作者先列出一组庞大的数字,给人们一个对事业的时间概念。揭示出一个道理:不要小看人
们所从事的事业对人产生的深远影响。并告诫人们适合自己的事业要自己寻找,只有规划好自己的事业,才能使事业和人生相得益彰。适合的事业,文中:“白桦林不靠天赐,主要靠自我寻找”。要干一番大事业,如何寻找。也
许王国维的《三境界》能给我们启发: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
第三境也。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第一境界是寻找阶段,站在高处向远方望去,高瞻远瞩,确立远大目标;第二境界是耕耘阶段,再苦再累,在所不惜,只要努力达成目标;第三境界是收获阶段,已经为追寻目标精疲力尽,快要放弃时,却在最不起眼的地方获得了成功。所以成功是偶然的,也是必然的,只要我们努力
!努力了,我们容易找到合适的事业,否则鸠占鹊巢,李代桃僵,那屋内必是鸡飞狗跳,不得安宁。所以努力是关键,而“空谈雄心壮志”、“等待一鸣惊人”是不可取的。所以对待我们的学习、事业要认真、努力,乐于其中,因为“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只有选择
了自己喜欢的,你才会乐于其中。5.第三间,安放我们自身。作者首先用一个反问句引出下文,接着用了两个比喻句说明没有自己的悲哀。告诫人们:做人不能迷失了自我。6.概括18、19段的内容:总结全文,指出建立精神栖息地是我们的义务和权利,提出扩大
精神空间的建议。二、质疑探究(一)理清逻辑根据你的理解,谈谈“精神的三间小屋”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分析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这三间小屋的。明确:三间小屋是一个整体,其中盛放我们自身的小屋是根本,是心灵大厦的基础,我们只有拥有自己的主见,才能
明确自己所爱和所憎恨的,才懂得什么样的事业能带给我们真正的快乐。作者是按照层层深入的顺序来写这三间小屋的。(二)欣赏构思【任务】分析文章结构,体会“大中求小,小中见大”的精妙构思。【讨论】精神的小屋“三间”足矣,房屋的空间,虽
“小”足矣。可作者在文章开头却说“人有一颗大心”、“人的心灵,应该比大地、海洋和天空都更为博大”,这里的“小屋”与“大心”矛盾吗?而文章结尾又说“把精神小屋建筑得美观结实就能矗立我们的精神大厦”这又该如何理解呢?谈一谈你
的看法。这样大中求小,衬托呼应,既是作者行文的机智,更是作者谦逊人格的体现。三间小屋组成了作者辽阔的精神世界,如果人人都能像毕淑敏那样建造好自己的精神小屋,间间累积势必会矗起一幢民族的精神大厦!(三)鉴赏语言1深刻的思想要靠灵动的语言传达,有人评价毕淑敏的语言“炉火纯青,自成一家,似有一种贵族气
息,表现出独特的美学风范”,请同学们从文章中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品味鉴赏,感受其独特的语言风格。2作者是怎样把一个个抽象的精神小屋写得具体、鲜明的?教师小结:人类情感丰富多彩,事业五色斑斓,对自身的认识也是逐渐拨云见日的,房屋虽“小”,可盛放的宝物却是无
法用数字来计算的,作者是借几间小屋使大心具体化、形象化。三、写作特点:1、集议论、描写、抒情于一体。2、构思新颖独特。3、语言朴实,意蕴深厚。4、文笔细腻。四、拓展延伸1.拓展讨论:你认同毕淑敏的“精神小屋”吗?如果我们也来建
造自己的精神小屋,你们会盛放哪些内容呢?2.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以短短81个字,宣扬了中国文人独特的居住情结——“陋室”情结。而纵观文学史,陶渊明的“园田居”、杜甫的“草堂”、归有光的“项脊轩”、李薇的“空中楼阁”„„他们身居“陋室”,最平凡的一草一木对他们来说都是那么有诗意,他们陶醉于这份自然景
色。然而,陋室更多时候是主人们疲惫精神的栖息地,它给予了他们最高贵的精神礼物——心灵的自由。然而,陋室真的能包容一切,真的能让精神完全自由吗?结合实例谈谈你的看法。五、课堂小结这是一篇议论、描写、抒情于一体的说理性散文。文章以三间小屋为载体,阐述了精神追求的内涵及
其意义,激励人们关注自我心灵,提升精神境界,使人格得到升华,表现了关注个性、关注自我、关注人的精神生活的思想。板书设计精神的三间小屋毕淑敏盛着爱恨爱﹥恨光明温暖盛放事业规划、耕耘坚固优雅安放自身珍视自我独特安稳六、布置作业基础性作业:抄写你最喜欢的语句或
段落。选择性作业:1.结合自己的阅读感悟,试以“我的精神小屋”为话题,写一篇300字左右的文章。2.阅读以下议论文回答问题科学不怕挑战①挑战是针锋相对的竞争。“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没有竞争,生物不会进化,至今地球上就只有原始生物。②科学发展史是不断接受挑战的历史
。③量子力学理论刚提出时,由于它的基本概念与传统观念根本不同,有些科学家一时难以接受。爱因斯坦反对量子力学的几率解释,说:“我不相信上帝在掷骰(tóu)子。”他还多次提出“理想实验”进行挑战。玻尔是量子力学的创始人之一,他奋起应战,据理反驳。爱因斯坦屡败屡战,苦思冥想出一个特别刁钻的“理想实验”
。玻尔彻夜未眠,苦思不得其解,直到清晨才豁然开朗,利用相对论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但爱因斯坦仍然固执己见,以至另一位科学家厄伦费斯特都忍不住说:“爱因斯坦,你真不像话!你简直在批判你自己的相对论了。”爱因斯坦挑战量子力学,
虽败犹荣,他提出的“理想实验”,促进了量子力学的发展,还对量子密码、量子计算机等新技术起到了催生作用。④进化论从诞生之日起就被挑战,从未停止过。创世说从信仰出发频频发难,甚至采用行政手段禁止进化论的传播。结
果怎样呢?进化论身经百战,越战越勇,而创世说却破绽百出,只好以百万元大奖向科学家频送秋波求援。⑤科学不怕挑战,怕挑战的不是科学。⑥至今为止,仍不断有人为躲避挑战而打出“科学”旗号,把它当作挡箭牌。其实,这些人趁早收旗为好,否则,等到发现挡箭牌其实是箭靶子时,
悔之晚矣。⑦大浪淘沙,沙不除金不现。直面挑战,意在求真求是。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第③④段运用了事例来论证,请分别概括这两个事例的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第⑤段中两个句子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说说⑦中画线句子在文中的表达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科学不怕挑战。(或“科学不怕挑战,怕挑战的不是科学”)(2分)2.第③段:量子力学曾受到爱因斯坦“理想实验”的挑战;(1分)第④段:进化论曾受到创世说者的频频
发难。(1分)3.不能颠倒。这句话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前半句总结上文,后半句引出下文。(2分)4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1分),将科学不断受到挑战比作大浪淘沙,证明了科学是不怕挑战的,从而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