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上海市松江区九峰实验学校八年级初二上学期物理期中试卷+答案.pdf,共(31)页,600.898 KB,由baby熊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88591.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初二物理期中试卷一、单选题1.对于光和光线,下列描述错误的是()A.光是实际存在的B.光线是理想模型C.光线的箭头代表光的传播方向D.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最快的2.光污染已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如果将墙壁做成凹凸不平的面,其作用之一可以使照射到墙壁的太阳光变成散射光,达到保护视力的同的,它利用
了光的()A.直线传播B.漫反射C.镜面反射D.折射3.一束光以与水平成60°角的方向斜射到竖直放置的平面镜镜面上,则反射角为()A.0°B.30°C.60°D.90°4.当光线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入射角为45°,则折射角可能是A.0°B.32°
C.45°D.55°5.如图所示,小杰同学站在平面镜前观察自己的全身像,此时他在平面镜中所看到自己的全身像应是()A.B.C.D.6.关于速度的概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物体通过的路程越长,速度越大B.物体运动的时
间越短,速度越大C.物体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越长,速度越大D.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所用的时间与通过的路程成正比7.我们可以看到露水下的花脉更“清晰”,此中露水相当于()A.照相机B.幻灯机C.投影仪D.放大镜8.如图所示,一个小球通过细线悬挂在天花板上.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小球
对细线的拉力与小球受到的重力是一对平衡力B.若细线重力不计,小球对细线的拉力与天花板对细线的拉力是一对平衡力C.小球受到的重力与细线对小球的拉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D.小球受到的重力没有对应的相互作用力9.有一光电控制液面高度的仪器,是通过光束在液面上的反射光线打到光电屏上来显示液面高度
的,光路图如图所示.当光屏上的光点由S1移到S2时,表示液面()A.下降B.上升C.不变D.先下降后上升10.将某一物体放在距一个凸透镜30厘米处,物体通过凸透镜所成像在凸透镜的另一侧60厘米处,由此可以判定像是()A.倒立放大的实像B.正立放大的实像C.正立缩小的实像D.倒立缩
小的实像11.水平地面上的甲、乙、丙三小车同时同地在同一直线做匀速运动,甲、乙的s-t图像如图所示.运动10秒时,甲与乙的距离为2米,甲到丙的距离小于乙到丙的距离,下列关于丙运动情况的判断,正确的是()A.丙的速
度一定大于甲的速度B.丙的速度可能小于乙的速度C.丙与甲的运动方向一定相同D.丙与乙的运动方向可能相同12.物体放在凸透镜前30厘米处;在透镜另一侧距离透镜20厘米的光屏上成清晰实像.则()A.焦距可
能为18厘米B.此时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C.当物体远离凸透镜10厘米,移动光屏找到实像后,此实像变大了D.当物体靠近凸透镜10厘米,为了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实像,光屏应远离透镜10厘米二、填空题13.物理学中,把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___________,
叫做机械运动.力是由于物体间的_______产生的.力的国际单位是___________,用符号___________表示.14.国庆长假期间,小丽随父母一起乘坐“浦江号”观光船游览时,浦江两岸的景物接踵而至.若以大地为参照物,两岸的景物是_______的;若以观光船为参照物,两岸的景物是_
______的(以上均选填“运动”或“静止”),以上结论初步表明:物体的运动和静止都是________的.15.凸透镜和凹透镜都是利用光的___________规律工作的,我国古代曾有人用冰做成透镜,利用透镜和太阳光取火,该透镜属于_________
__透镜.16.如图(a)、(b)所示表示力的两种作用效果,图(a)主要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________,图(b)主要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___________.力的作用效果,不仅与力的大小有关,同时也与力的_________有关.17.如图是光线在
空气和玻璃中传播的情形,其中MM′⊥NN′,∠3=∠6=30°,则折射光线是________,反射角是___________,玻璃在界面的___________侧(选填“上”、“下”、“左”或“右”).18.小刘同学身高1.7米,站在竖直放置的平面镜前1.5米处,他的像高
是___________米,若他向平面镜走近些,则他的像到平面镜的距离将___________,像的高度将___________.(后两空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19.如图所示,一束光线斜射入容器中,在容器的底部形成一个光斑.当往容器中加入水后
,光斑向___________(选填“左”或“右”)移动.在加水的过程中,入射角___________,折射角___________(此两空均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最后当___________时,此
光斑不再移动.20.人眼的晶状体相当于—个___________,外部物体可以通过它在视网膜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与________的镜头相似.用眼过度疲劳会使得晶状体变凸,焦距变短,使像成在视网膜前,这便是俗称的“___________眼”
,(选填“近视”或“远视”)21.如图所示,物体通过凸透镜在光屏上成一个清晰的实像,此凸透镜的焦距约为___________厘米(选填“5”、“10”、“15”).若凸透镜位置不变把物体和光屏互换位置,在光屏上成清晰倒立________
__的实像;若只把凸透镜向左移动___________厘米,在光屏上再次成清晰的实像.22.某同学利用“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装置来比较甲、乙,丙三个凸透镜的焦距大小.实验时,将烛焰放在离凸透镜16厘米处,并保持不变,烛焰分别通过三个凸透镜的成像情况如下表所示,对记
录成像情况的分析可以断定:___________凸透镜的成像情况记录有错误,记录正确的两透镜___________凸透镜的焦距较大.凸透镜像的性质甲正立放大虚像乙倒立放大实像丙正立缩小实像23.某小组同学通
过查阅资料知道:做直线运动的物体,快慢不变的运动称作“匀速直线运动”、快慢改变的运动称作“变速直线运动”.他们决定通过实验研究物体的直线运动情况.他们在玻璃管中装入液体,并在管中留一个气泡,观察并记录气泡的运动请况.实验前,先将玻璃管有气泡的一端向下倾斜,让气泡在玻璃管中向上缓慢运
动,气泡运动过程中保持玻璃管的倾角不变.玻璃管旁放一把刻度尺,用秒表记录气泡通过某一位置的时间,用记号笔在玻璃管上标出此时气泡的位置.该小组同学两次实验记录的数据如图(a)、(b)所示,请分析他们的实验数据,判断气泡的运动
情况.①分析比较图(a)中的相关数据可得:物体沿直线运动,由此可判断物体在做_________________运动.②分析比较图(b)中的相关数据可得:物体沿直线运动,由此可判断物体在做加速直线运动.三、作图题
24.在图中根据已知的入射光线,做出反射光线,并标出反射角及其大小.()25.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在如图中画出物体AB在平面镜MN中所成的像A′B′26.完成如图所示的凸透镜和凹透镜光路图.()27.如图,一束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根据入射光线,画出折射光线的大致位置,并标
出折射角.()28.如图所示,重8牛的小球静止在水平地面,用力的图示法画出它受到的重力G.()四、计算题29.―列长200米的火车做匀速直线运动,以20米/秒的速度通过长1800米的大桥.(1)求出火车完全过桥通过的路程.(2)求出火车完全过桥的时间.30.甲、乙两车沿同一直线同时同地做
匀速直线运动,乙车的速度是甲车的一半.过了5秒,甲车运动了20米.求:(1)甲车的速度;(2)乙车运动的路程;(3)甲乙两车相距多少米.五、实验题31.弹簧测力计是测量力的工具,如图所示的弹簧测力计的最小分度
值为___________牛,读数为___________牛.32.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中,为确定像的位置,实验室采用___________作为平面镜,并将其___________放置在水平桌面上;为确定像的虚实,需在___________(选填“点燃”或“未
点燃”)的蜡烛位置放一个光屏,并在图中的___________位置观察光屏是否有像(“A”或“B”).在这个实验中,两只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___________的关系;所用刻度尺的作用是便
于比较像与物体_________的关系.33.在“验证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中(1)在实验前,应首先观察并记下凸透镜的___________.(2)在如图所示的位置中,A是___________,B是___________.(3)组装和调试实验装置.(4)调整好凸透镜
的位置,使物距大于凸透镜的两倍焦距,前后移动光屏找像.在移动过程中,眼睛要注意观察______________________.(5)在归纳实验结论时,要将从光具座上读出的物距和像距的值分别跟凸透镜的___________相比较,并
记录相应的成像情况.34.如图所示,凸透镜A的焦距为15厘米,若保持图中透镜的位置不变,调整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在___________.将蜡烛移至光具座的“30厘米”刻度处,则应在___________
厘米刻度范围内移动光屏寻找像(选填“65—80”或“大于80”),所成的像是一个倒立、___________的___________像.若继续保持蜡烛位置不变,用另一个焦距为8厘米的凸透镜B替换透镜A(位置不变),此时移动光
屏,在光屏上的像一定是___________的(选填“倒立”、“正立”、“放大”或“缩小”).35.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实验数据如下:实验次数物距u(厘米)像距v(厘米)像高h(厘米)像的大小物像之间距离l(厘米)1489.60
.6缩小的像57.622811.21.239.231614.42.432.441320.84.8放大的像33.8512246.036.2610401250①分析实验序号1、2、3或4、5、6像距v和像高h随物距u的变化关系可得出初步结论:__
_______________.②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6中物像距离l随物距u的变化,可得出初步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如果物像距离l=35厘米,则像高h的范围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初二物理期中试卷一、单选题1.对
于光和光线,下列描述错误的是()A.光是实际存在的B.光线是理想模型C.光线的箭头代表光的传播方向D.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最快的【答案】D【解析】【详解】A.光是实际存在的,因为有光,我们才能看到各种物体,A正确,不合题意;B.人们用一条看得见的实线来表示
光线,是种理想模型,B正确,不合题意;C.实线上有个箭头,它代表光的传播方向,C正确,不合题意;D.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并不是最快的,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才是最快的,D错误,符合题意.2.光污染已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如果将墙壁做成凹凸不平的面,其作用之一可以使照射到墙
壁的太阳光变成散射光,达到保护视力的同的,它利用了光的()A.直线传播B.漫反射C.镜面反射D.折射【答案】B【解析】【详解】如果将墙壁做成凹凸不平的面,其作用之一可以使照射到墙壁的太阳光变成散射光,这反射面是粗糙的,它利用了光的漫反射,
而镜面反射是把光线集中于某个方向反射,这情况不合题意,故选B.3.一束光以与水平成60°角的方向斜射到竖直放置的平面镜镜面上,则反射角为()A.0°B.30°C.60°D.90°【答案】C【解析】【详解】平面镜是竖直放置,光线与水平成60°角的方向斜射到平面
镜上,如下图所示,那么它的入射角为60°,根据平面镜的反射定律可知,它的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大小为60°,故选C.4.当光线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入射角为45°,则折射角可能是A.0°B.32°C.45°D.55°【答案】B【解析】【详解】由光的折射定律可知: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
,折射角小于入射角,由于入射角等于45°,所以折射角小于45°,且只有垂直入射时,入射角和反射才等于0°,故只有B选项是可能的.故选B.5.如图所示,小杰同学站在平面镜前观察自己的全身像,此时他在平面镜中所看到自己的全身像应是()A.B.C.D.【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平
面镜成像规律可知,小杰同学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是对称的,球在小杰同学的左边,那么在平面镜中的像,球应该在小杰同学的右边;小杰同学裤子上左边的装饰物,在平面镜中的像,装饰物应该在小杰同学裤子上的右边;故选A.6.关于速度的概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物体通过的路程越长,速
度越大B.物体运动的时间越短,速度越大C.物体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越长,速度越大D.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所用的时间与通过的路程成正比【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速度的公式svt,物体通过的路程越长,它消耗的时间也可
以很长,那么它的速度不一定大;物体运动的时间越短,它通过的路程也可以很短,那么它的速度不一定大;物体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越长,它的速度越大;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它的速度大小不变,那么由svt可知通过的路程与所用的时
间成正比,不能说所用的时间与通过的路程成正比;故选C.7.我们可以看到露水下的花脉更“清晰”,此中露水相当于()A.照相机B.幻灯机C.投影仪D.放大镜【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可知,露水下的花脉更“清晰”,这是放大的像,并且像和物都在同一侧,这露水相当于放大镜;照相机
是成缩小倒立的实像,幻灯机和投影仪是成放大倒立的实像,这些情况像和物都在不同的一侧;故选D.8.如图所示,一个小球通过细线悬挂在天花板上.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小球对细线的拉力与小球受到的重力是一对平衡力B.若细线重力不计,小球对细线的拉力与天花板对
细线的拉力是一对平衡力C.小球受到的重力与细线对小球的拉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D.小球受到的重力没有对应的相互作用力【答案】B【解析】【详解】AB.根据平衡力的条件可以知道,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小
球对细线的拉力作用在线上,小球受到的重力,作用在球上,这两个力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不是同一物体,它们不是一对平衡力,A错误;一个小球通过细线悬挂在天花板上,细线重力不计,细线处于平衡状态,细线受到小球的竖直向下的拉
力,还受到了天花板对它竖直向上的拉力,这两个力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它们是一对平衡力,B正确;CD.相互作用力是指两个力作用在两个物体上,小球受到的重力与细线对小球的拉力这两个力都作用在同一个物
体小球上,这不是相互作用力,C错误;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有力存在,必有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小球受到的重力一定有对应的相互作用力,那就是小球对地球的引力,D错误.9.有一光电控制液面高度的仪器,是通过光束
在液面上的反射光线打到光电屏上来显示液面高度的,光路图如图所示.当光屏上的光点由S1移到S2时,表示液面()A.下降B.上升C.不变D.先下降后上升【答案】A【解析】【详解】光屏上的光点由S1移到S2时,由于入射光线的方向固定不变,那么它的反射光线方向也不变,过S2作平行
线平行于过S1的反射光线,这条平行线与入射光线交于O点,O点在CD线上,液面CD相对于液面AB是下降,如图所示,故选A.10.将某一物体放在距一个凸透镜30厘米处,物体通过凸透镜所成像在凸透镜的另一侧60厘米处,
由此可以判定像是()A.倒立放大的实像B.正立放大的实像C.正立缩小的实像D.倒立缩小的实像【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可知,当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像的位置2vf,;可知物距30cmu,像距60cmv,这种情况下物距像距满足关系vu,它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故选
A.11.水平地面上的甲、乙、丙三小车同时同地在同一直线做匀速运动,甲、乙的s-t图像如图所示.运动10秒时,甲与乙的距离为2米,甲到丙的距离小于乙到丙的距离,下列关于丙运动情况的判断,正确的是()A.丙的速度一定大于甲的速度B.丙的速度可能小于乙的速度C.丙与甲
的运动方向一定相同D.丙与乙的运动方向可能相同【答案】C【解析】【分析】(1)由图象读出甲、乙运动的路程和时间,根据svt求出其速度;(2)根据svt求出经过10s时甲和乙通过的路程,根据甲、乙的距
离为2m,判断出甲、乙的运动方向;根据甲到丙的距离小于乙到丙的判断出丙的速度,最后比较三小车的速度大小关系。【详解】由图可以知道甲的速度为0.9m0.15m/s6ssvt甲甲甲,乙的速度为0.3m0.05m/s6ssvt乙乙乙,运动10s时,甲
走过的路程为''0.15m/s10s1.5msvt甲甲甲,乙走过的路程为''0.05m/s10s0.5msvt乙乙乙,由于运动10s时,甲与乙的距离为2m,那么甲、乙运动的方向相反;又知道甲到丙的距离小于乙到丙的距离,那么可以推理出甲和丙的运动方向相同,丙的速度可能小于、等于
、大于甲的速度;设丙的速度为v丙,运动10s时,丙通过的距离为'10svtv丙丙丙丙,由甲到丙的距离小于乙到丙的距离可知1.5m10s0.5m10svv丙丙,求解可得0.05m/sv丙,所以丙的速度不可能小于乙的速度;甲和丙的
运动方向相同,甲、乙运动的方向相反,那么丙、乙运动的方向相反,不可能相同;故选C。12.物体放在凸透镜前30厘米处;在透镜另一侧距离透镜20厘米的光屏上成清晰实像.则()A.焦距可能为18厘米B.此时凸透镜成
倒立放大的实像C.当物体远离凸透镜10厘米,移动光屏找到实像后,此实像变大了D.当物体靠近凸透镜10厘米,为了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实像,光屏应远离透镜10厘米【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当2uf,2
fv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即uv;由题意可以知道物距30cmu,像距20cmv,这种情况是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即30cm2f20cm2ff化简可得10cm15cmf所以凸透镜的焦距不可能是18
cm;当物体远离凸透镜10cm,物距变大,依然大于两倍焦距,像距变小,所成的实像会变小;当物体靠近凸透镜10cm,物距20cmu,那么2fuf为了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实像,根据光路的可逆性,此时像距30cmv,光屏应远离透镜10cm;故选D.二、填空题13.物理学中,把一个物体相对于另
一个物体的___________,叫做机械运动.力是由于物体间的_______产生的.力的国际单位是___________,用符号___________表示.【答案】(1).位置变动(2).相互作用(3).牛顿(4).N【解析
】【详解】[1]物理学中,把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变动,叫做机械运动;[2]根据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所以说力是由于物体间的相互作用产生的;[3][4]力的国际单位是牛顿,用符号N表示.14.国庆长假期间,小丽随父母一起乘坐“浦江号”观光船游览时,浦江两岸的景物接踵而至
.若以大地为参照物,两岸的景物是_______的;若以观光船为参照物,两岸的景物是_______的(以上均选填“运动”或“静止”),以上结论初步表明:物体的运动和静止都是________的.【答案】(1
).静止(2).运动(3).相对【解析】【详解】若以大地为参照物,两岸景物的位置不变,是静止的;若以观光船为参照物,两岸的景物相对于船,位置发生了变化,是运动的;据此可知,物体的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的.【点睛】理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选择不同的
参照物来描述同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可能得出不同结论,所以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15.凸透镜和凹透镜都是利用光的___________规律工作的,我国古代曾有人用冰做成透镜,利用透镜和太阳光取火,该透镜属于
___________透镜.【答案】(1).折射(2).凸【解析】【详解】[1]凸透镜和凹透镜都是利用光的折射规律工作的;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2]利用透镜和太阳光取火,主要是利用太阳光线经过透镜后会聚在同一个点,这应该是用凸透镜.1
6.如图(a)、(b)所示表示力的两种作用效果,图(a)主要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________,图(b)主要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___________.力的作用效果,不仅与力的大小有关,同时也与力的_________有关.【答案】(1).形状(2).运动状态(3).作用点、方向【解析】
【详解】[1][2]力有两种作用效果,一是改变物体的形状,二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从图(a)可以看到气球的形状发生改变,这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图(b)气球由静止飞出,这是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3]力
的作用效果,不仅与力的大小有关,同时也与力的作用点、方向有关.17.如图是光线在空气和玻璃中传播的情形,其中MM′⊥NN′,∠3=∠6=30°,则折射光线是________,反射角是___________,玻璃在界面的___________侧(选填“上”、“下”、“左”或“右”).【答
案】(1).CO(2).60°(3).右侧【解析】【详解】[1][2][3]MM′⊥NN′,∠3=∠6=30°,可知道∠4=∠5=60°,由图可以看到∠6不等于∠1,那么BO和CO肯定不是入射光线或反射光线,只能是AO和BO,那么CO就是
折射光线;'MM右侧应该是玻璃,不是左侧,因为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在左侧,也不会是上侧或下侧;因为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分在法线的两侧,那么AO应该是入射光线,反射角是∠5,等于60°.18.小刘同学身高1.7米,站在竖直放置的平面镜
前1.5米处,他的像高是___________米,若他向平面镜走近些,则他的像到平面镜的距离将___________,像的高度将___________.(后两空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答案】(1).
1.7(2).减小(3).不变【解析】【详解】[1][2][3]根据平面镜的成像规律,像与物的大小相等;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小刘同学身高1.7m,那么他的像高也是1.7m;若他向平面镜走近些,物到平面镜的距离变小,像到平面镜的
距离也变小,人的身高不变,那么像的高度也不变.19.如图所示,一束光线斜射入容器中,在容器的底部形成一个光斑.当往容器中加入水后,光斑向___________(选填“左”或“右”)移动.在加水的过程中,入射角_______
____,折射角___________(此两空均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最后当___________时,此光斑不再移动.【答案】(1).左(2).不变(3).不变(4).水装满【解析】【详解】[1]当往
容器中加入水后,会出现折射光线,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光斑向左移动,如图所示.[2][3]在加水的过程中,入射光线的传播方向不变,入射角大小不变,那么它的折射角也不变;[4]最后当水装满时,此光斑不再移动.20.人眼的晶状体相当于—个___________,外部物体可以通过它在视网膜上成倒立、缩小的
实像,与________的镜头相似.用眼过度疲劳会使得晶状体变凸,焦距变短,使像成在视网膜前,这便是俗称的“___________眼”,(选填“近视”或“远视”)【答案】(1).凸透镜(2).照相机(3).近视【解析】【详解】[1][2]人眼的晶状体相当于—个凸
透镜,它与照相机的镜头相似,都是成倒立、缩小的实像;[3]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强,将远处物体的光会聚在视网膜前,这便是俗称的“近视眼”.21.如图所示,物体通过凸透镜在光屏上成一个清晰的实像,此凸透镜的焦距约为___________厘米(选填“5”、“10”、“15”).若凸透镜
位置不变把物体和光屏互换位置,在光屏上成清晰倒立__________的实像;若只把凸透镜向左移动___________厘米,在光屏上再次成清晰的实像.【答案】(1).10(2).放大(3).7.5【解析】【详解】[1]由图可以看到,物距30cmu,像距15c
mv,uv并且成一个清晰的实像,那么应该是倒立、缩小的实像,满足条件2uf、2fvf,即30cm2f、15cm2ff,化简可得15cm7.5cmf,可知此凸透镜的焦距约为10cm;[2]若凸透镜位
置不变把物体和光屏互换位置,那么物距15cmu,像距30cmv,可知道此时2fuf,2vf,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在光屏上成清晰倒立放大的实像;[3]若只把凸透镜向左移动一定的距离,在光屏上再次成清
晰的实像,这应该是倒立、等大的实像,2uvf,可知30cm15cm45cmuv可得22.5cmu,把凸透镜向左移动30cm-22.5cm7.5cm能在光屏上再次成清晰的实像.22.某同学利用“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装置
来比较甲、乙,丙三个凸透镜的焦距大小.实验时,将烛焰放在离凸透镜16厘米处,并保持不变,烛焰分别通过三个凸透镜的成像情况如下表所示,对记录成像情况的分析可以断定:___________凸透镜的成像情况记录有错误,记录正确的两透镜___________凸透镜的焦距较大.凸透镜像的性质甲正立
放大虚像乙倒立放大实像丙正立缩小实像【答案】(1).丙(2).甲【解析】【详解】[1]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可知,所成的实像都是倒立的,没有正立,如果是正立的像一定是虚像,所以丙凸透镜的成像情况记录有错误;[2]记录正确的两透镜应该是甲、乙,由于通过甲透镜所成的像是正立、放大的虚像,那
么它的物距一定小于甲透镜的一倍焦距,即uf甲,16cmf甲;乙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那么这个物距一定符合16cm2ff乙乙,可知ff甲乙,甲凸透镜的焦距较大.23.某小组同学通过查阅资料知道:做直线运动的物体,快慢不
变的运动称作“匀速直线运动”、快慢改变的运动称作“变速直线运动”.他们决定通过实验研究物体的直线运动情况.他们在玻璃管中装入液体,并在管中留一个气泡,观察并记录气泡的运动请况.实验前,先将玻璃管有气泡的一端向下倾斜,让气泡在玻璃管中向上缓慢运动,气泡运动过程中保持玻璃管的倾角不变.玻
璃管旁放一把刻度尺,用秒表记录气泡通过某一位置的时间,用记号笔在玻璃管上标出此时气泡的位置.该小组同学两次实验记录的数据如图(a)、(b)所示,请分析他们的实验数据,判断气泡的运动情况.①分析比较图(a)中的相关数据可得:物体沿直线运动,由此可判断物体在做_____________
____运动.②分析比较图(b)中的相关数据可得:物体沿直线运动,由此可判断物体在做加速直线运动.【答案】匀速直线【解析】【详解】从图(a)可以看到,从21cm到23cm气泡通过的距离为2cm,所用的时间为5s,速度为2cm0.4cm/s5ssvt从23cm到25cm、
25cm到27cm、27cm到29cm,通过的距离都是2cm,所用的时间也是5s,速度都是相同的,这运动是快慢不变,是匀速直线运动.三、作图题24.在图中根据已知的入射光线,做出反射光线,并标出反射角及其大小.()【答案】【解析】【详解】作法
线垂直于水平面,入射光线和水平面的夹角为45°,那么入射角为90-4545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可知,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也是45°,可用量角器作出反射光线,如图所示.25.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在如图中画出物体AB在平面镜MN
中所成的像A′B′【答案】见解析所示【解析】分别作出物体AB端点A、B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A′、B′,用虚线连接A′、B′即为AB在平面镜中的像.如图:【点睛】在平面镜成像作图中,若作出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要先根据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先作出端点和
关键点的像点,再用虚线连接各点即为物体的像.26.完成如图所示的凸透镜和凹透镜光路图.()【答案】【解析】【详解】由所学可知凸透镜的特殊光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通过焦点;通过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平行于主光轴;凹透镜的特殊光线,通过光心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不改变传播方向,由此可知
只要反向延长这条折射光线即可得到入射光线;入射光线的延长线经过凹透镜另一侧的虚焦点,经凹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与主光轴平行,由此可知连接右侧的虚焦点和折射光线与凹透镜的交点,即可得到入射光线;如图所示.27.如图,一束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根据入射光线,画出折射光线的大致位置,并标出折射角.(
)【答案】【解析】【详解】根据光的折射规律,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折射角应该小于入射角,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应该分别在法线的两侧,先作法线,然后再大致画出折射光线,如图所示.28.如图所示,重8牛的小球静止在水平地面,用力的图示法画出
它受到的重力G.()【答案】【解析】【详解】小球的重力作用在重心上,方向竖直向下,大小为8N,力的示意图如下图所示.四、计算题29.―列长200米的火车做匀速直线运动,以20米/秒的速度通过长1800米的大桥.(1)
求出火车完全过桥通过的路程.(2)求出火车完全过桥的时间.【答案】(1)2000m;(2)100s【解析】【详解】(1)火车完全过桥通过的路程应该是1800m200m2000msss桥车(2)火车完全过桥的时间是2000m100s20m/sstv答:(1)火车完全过桥通过
的路程是2000m;火车完全过桥的时间是100s.30.甲、乙两车沿同一直线同时同地做匀速直线运动,乙车的速度是甲车的一半.过了5秒,甲车运动了20米.求:(1)甲车的速度;(2)乙车运动的路程;(3)甲乙两车相距多少米.【答案】(1)4m/s;(2)
10m;(3)10m或30m【解析】【详解】(1)已知甲车运动的距离为20ms甲,所消耗的时间为5st甲,那么甲车的速度为20m4m/s5ssvt甲甲甲(2)因为乙车的速度是甲车的一半,那么114m/s2m/s22vv乙甲乙车在5s内运动的路程为2m/
s5s10msvt乙乙乙(3)如果甲、乙两车运动的方向相同,由上述可知甲、乙两车相距为20m10m10msss甲乙如果甲、乙两车运动的方向相反,由上述可知甲、乙两车相距为'20m10m30msss甲乙答:(1)甲车的速度是4m/s;(2)乙车运
动的路程10m;(3)如果甲、乙两车运动的方向相同,甲、乙两车相距为10m;如果甲、乙两车运动的方向相反,甲、乙两车相距为30m.五、实验题31.弹簧测力计是测量力的工具,如图所示的弹簧测力计的最小分度值为___________牛,读数为___________牛.【答案】(1).
0.2(2).3.2【解析】【详解】[1]如图所示的弹簧测力计0到1中间有5格,那么它的最小分度值为1N0.2N5[2]弹簧测力计的指针指在3N的下面第一格,那么它的读数应该为3N0.2N3.2N32.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中,为确定像的位置,实验室采用__________
_作为平面镜,并将其___________放置在水平桌面上;为确定像的虚实,需在___________(选填“点燃”或“未点燃”)的蜡烛位置放一个光屏,并在图中的___________位置观察光屏是否有像(“A”或“B”).在这个实验中
,两只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___________的关系;所用刻度尺的作用是便于比较像与物体_________的关系.【答案】(1).玻璃板(2).竖直(3).未点燃(4).A(5).大小(6).到平面镜距离【解析】【详解】[1][2]为确定像的位置,实验室
采用玻璃板作为平面镜,能透过玻璃板看到另一个蜡烛;应该将玻璃板竖直放置在水平桌面上;[3][4]为确定像的虚实,需在未点燃的蜡烛位置放一个光屏,并在图中的A位置观察光屏是否有像,不能在B位置,否则会看到点燃蜡烛反射的光线;[5]在这个实验中,用两只完全相同的蜡烛做实验,如果未点燃的蜡烛和像的大小相
同,那么这个像和点燃的蜡烛大小也相同,这是为了比较像与物大小的关系;[6]用刻度尺是为了测量像与物体到平面镜距离,比较它们的距离关系.33.在“验证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中(1)在实验前,应首先观察并记
下凸透镜的___________.(2)在如图所示的位置中,A是___________,B是___________.(3)组装和调试实验装置.(4)调整好凸透镜的位置,使物距大于凸透镜的两倍焦距,前后移动光屏找像.在移动过程中,眼睛要注意观察____________
__________.(5)在归纳实验结论时,要将从光具座上读出的物距和像距的值分别跟凸透镜的___________相比较,并记录相应的成像情况.【答案】(1).焦距(2).光屏(3).光具座(4).光屏(5).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
【解析】【详解】(1)[1]在实验前,应首先观察并记下凸透镜的焦距,便于总结成像规律;(2)[2][3]在如图所示的位置中,蜡烛的像成在A上面,那么A应该是光屏,B是光具座;(4)[4]在移动过程中,眼睛要注意观察光屏,看有没有成清晰的像;(5)[5]要把光
具座上读出的物距和像距的值与凸透镜的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作比较,从而确定大于两倍焦距、等于两倍焦距、两倍焦距和一倍焦距之间、一倍焦距之内所成像的规律.34.如图所示,凸透镜A的焦距为15厘米,若保持图中透镜的位置不变,调
整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在___________.将蜡烛移至光具座的“30厘米”刻度处,则应在___________厘米刻度范围内移动光屏寻找像(选填“65—80”或“大于80”),所成的像是一个倒立、___________的
___________像.若继续保持蜡烛位置不变,用另一个焦距为8厘米的凸透镜B替换透镜A(位置不变),此时移动光屏,在光屏上的像一定是___________的(选填“倒立”、“正立”、“放大”或“缩小”).【答案】(1).同一高度(2).大
于80(3).放大(4).实(5).倒立【解析】【详解】[1]只有调整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烛焰的像才能成在光屏的中央位置;[2][3][4]将蜡烛移至光具座的“30厘米”刻度处,此时物距20cmu,2fuf,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这时所成的像是倒立、放大的实像,像距2vf,
即30cmv,凸透镜在“50厘米”刻度处,那么应该在大于80cm刻度范围内移动光屏寻找像;[5]保持蜡烛位置不变,用另一个焦距为8cm的凸透镜B替换透镜A,物距20cmu,焦距216cmf,这时物距
与焦距的关系为2uf,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移动光屏,在光屏上的像一定是倒立的.35.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实验数据如下:实验次数物距u(厘米)像距v(厘米)像高h(厘米)像的大小物像之间距离l(厘米)1489.60.6
缩小的像57.622811.21.239.231614.42.432.441320.84.8放大的像33.8512246.036.2610401250①分析实验序号1、2、3或4、5、6像距v和像高h随物距u的变化关系可得出
初步结论:_________________.②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6中物像距离l随物距u的变化,可得出初步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如果物像距离l=35厘米,则像高h的范围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物距越小,那
么像距越大、所成的像越大(2).凸透镜成缩小的像时,物像距离l越小,像高h越大,所成的像越大;凸透镜成放大的像时,物像距离l越大,像高h越大,所成的像越大(3).1.2cm~2.4cm或者4.8cm~6.0cm【解析
】【详解】[1]比较实验序号1、2、3或4、5、6可知,物距在变小,那么像距和像高都在变大;[2]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6中的数据可知,当凸透镜成缩小的像时,物像距离l越小,像高h越大,所成的像越大;当凸透镜成放大的像时,物像距离l越大,像高h越大,所成的像越大;[3]成缩小的像时
,当物像距离l=39.2cm,像高h=1.2cm;当物像距离l=32.4cm,像高h=2.4cm;所以物像距离l=35cm,像高的范围是1.2cm2.4cmh成放大的像时,当物像距离l=33.8cm,像高h=4.8cm;当物像距离l=36.2cm,像高h=6.0
cm;所以物像距离l=35cm,像高的范围是4.8cm6.0cm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