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初一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潼关》导学案(校级公开课)

DOC
  • 阅读 54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6 页
  • 大小 31.000 KB
  • 2022-12-03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baby熊】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部编版七年级初一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潼关》导学案(校级公开课)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部编版七年级初一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潼关》导学案(校级公开课)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部编版七年级初一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潼关》导学案(校级公开课)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在线阅读已结束,您可下载此文档阅读剩下的3 已有0人下载 下载文档3.00 元
/ 6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部编版七年级初一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潼关》导学案(校级公开课).doc,共(6)页,31.000 KB,由baby熊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84722.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潼关》导学案【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2.运用想象和联想描绘诗歌画面,通过解读诗歌意象了解诗歌主旨。3.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体会情绪的感染和心灵的震撼。【教学重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运用想象和联想描绘诗歌画面,通过解读诗歌意象了解诗歌主旨。【教学难点】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体会情绪的感染和心灵的震撼。【自主先学】1、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2、自读课文,解决重点字词,疏通课文。3、

收集有关雨的诗句,课堂交流。【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活动一:(展示交流)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千百年来,灿若星辰的诗歌把中国文坛照耀得分外明亮。诗人们用诗歌诉说的一个个故事,至今为人们传唱;他们抒写的缕缕情怀,感动了代代的中国人;他们创设的种种意

境,迷醉了古今多少读者。古人云:腹有读书气自华!今天,就让我们漫步在这个风光旖旎的古诗苑,去吟唱,去感动,去陶醉吧!二、研讨·拓展师生共学(合作•展示)活动二:学习《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一)情境导入在中国古代所有的诗人里面,有两位最让我感动,一位是诗圣“杜甫”,一位

是被梁启超赞为“亘古男儿一放翁”的陆游。今天,就让我们通过一首诗,来认识一下这位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二)整体感知1.走近作者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诗人。一生创作诗歌很多,今存九千多

首,内容极为丰富。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批判当时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风格雄浑豪放,表现出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强烈爱国热情。代表作有《关山月》《书愤》《示儿》等篇,与尤袤、杨万里、范成大并称“中兴四大家”,亦作“南

宋四大家”。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等。2.诗词背景《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是1192年(绍熙三年)十一月陆游退居家乡山阴时所作,时年六十八岁。父亲陆宰是个具有爱国思想的知识分子。家庭的教育,使陆游从小就树立了忧国忧民的思想和杀敌报国的壮志。

他自幼好学不倦,“年十二能诗文”,他还学剑,钻研兵书。二十五岁左右,向具有爱国思想的诗人曾几学诗,受益不浅,从此确定了他诗歌创作的爱国主义基调。他一生以诗文作武器,反复呼吁国家统一,表达强烈的爱国感情。他积极主张抗金,却遭到当权的投降派陷害,终于被排挤罢官。尽管如此,陆游收

复中原的信念却始终不渝。这是年近七旬的陆游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寒夜,支撑着衰老的身体,躺在冰凉的被子里写下的一首热血沸腾的爱国主义诗篇。3.诗词吟诵播放情境课文,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三)疏通课文1.重点字词僵卧:躺卧不起,形容老病。不自哀:不为自己哀伤。戍:守卫。夜阑:夜阑(l

án),夜深,夜将尽。铁马:披着铁甲的战马。2、课文翻译我僵直地躺在孤寂荒凉的乡村里,没有为自己的处境而感到悲哀,心中还想着替国家守卫边疆。夜将尽了,我躺在床上听着风吹雨打的声音,披着铁甲的战马驰过冰河征战疆场的情景又进入我的梦境中来。(四)合作探究1.首句中“僵”与“孤”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处

境?在诗中有什么作用?“僵”“孤”写出了诗人当时卧病在床、孤苦无助的处境。其作用是以“僵卧孤村”反衬“不自哀”,表明诗人志向的坚定不移。2.“夜阑卧听风吹雨”一句语意双关,应怎样理解?一方面交代了特定而真实的时间和环境,另一方面这种特定的时间和环境又象征着南宋王朝的处境和

命运,如同风雨飘摇的海上孤舟,随时都有覆灭的危险。3.主题思想本诗以“痴情化梦”的手法,深深地表达了诗人收复国土、报效祖国的壮志和那种“年既老而不衰”的矢志不渝的精神,向读者展示了诗人的一片赤胆忠心。活动三:

学习《潼关》(一)整体感知1.走近作者谭嗣同(1865—1898),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清末维新派政治家、思想家,戊戌变法“六君子”之一。中日甲午战争后,愤中国积弱不振,在浏阳倡立学社。遍历北京、上海、南京,吸收新学知识。189

7年9月政变发生,被捕入狱,与林旭、杨锐、刘光第、杨深秀、康广仁等同时遇害,史称“戊戌六君子”。2.诗词背景14岁的谭嗣同面临的祖国正是一个软弱无力,被列强随意欺凌的国家。谭嗣同对此深感愤慨,在随父上任的途中已经是满腔热情渴望为民族国家

争取光荣,面对北方的壮阔山水,感觉跟自己的那种冲破罗网、勇往直前、改造国家命运的心情相似,移情于物,写下了这首诗。3.诗词吟诵播放情境课文,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二)疏通文本1.重点字词终古:久远簇:簇拥束:拘束2、课文

翻译从古到今,这巍峨的雄关就被白云团团簇拥着,清脆的马蹄声被猎猎西风吹散、吹远,飞入滚滚的云涛里。黄河奔向平坦广阔的原野,好像仍嫌河床箍得太紧;山峰刚入潼关便突兀而起、耸入云天,唯恐自己显得平庸。(三)合作探究1.诗的前两句,通过“高云”“秋风”等意象刻画了怎样的环境?营

造了怎样的气氛?前两句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描绘了一幅“白云潼关图”。第一句写高高的白云簇拥着古城,虽然没有写孤城之高而高度自然显现出来了;第二句写清脆的马蹄声被猎猎秋风吹散,又显出孤城的寂寥与辽远。2.诗歌的后两句主要运用了什么修

辞手法?渲染出了怎样的意境?运用的是拟人的手法。前句写出了河流奔腾壮阔、不可阻挡的气势;后一句刻画出了秦岭山脉冲破一切束缚的情态,营造出雄浑奔放的意境。3.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诗歌通过对潼关附近地

理环境的生动描绘,含蓄地表达了诗人渴望冲决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豪迈)4.主题思想这首诗反映了诗人豪迈奔放的激情和冲破封建束缚、追求思想解放的愿望,而这愿望、这激情,同当时神州大地上正在崛起的变革图强的社会潮流,是完全契合的。三

、提炼•反馈1、背诵并默写这两首诗词。2、收集有关雨的诗句,不少于3句。【教后反思】

baby熊
baby熊
深耕教育类文档。
  • 文档 5820
  • 被下载 248
  • 被收藏 0
广告代码123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395972555 (支持时间:9:00-21: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