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部编版七年级初一语文上册《诫子书》课件(校内公开课).ppt,共(19)页,409.500 KB,由baby熊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84593.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诸葛亮你知道他有哪些事迹吗?•三顾茅庐•隆中对策•草船借箭•舌战群儒•七擒孟获•挥泪斩马谡•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书愤》•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蜀相》•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八阵图》代表作:前《出师表》“苟
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后《出师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诫子书》“非宁静无以致远,非澹泊无以明志”典故、故事称颂他的诗句:诸葛亮,名亮,字孔明,号卧龙先生;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被称为“古今第一贤相”。“前四史”是“二十四史”中的前四部史书,即为《史记》(司马迁)、《汉书
》(班固)、《后汉书》(范晔)、《三国志》(陈寿)。教学目标:1、读准字音,熟读成诵。2、注意词语的积累和文句的精确翻译与理解。3、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理念和父对子的殷殷期望。夫(fú)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
以养德;非淡泊(dànbó)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yín)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suì)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
何及!放声朗读////////////////////读一读,议一议,读懂了什么,哪些词语、句子不理解的?用心解读组内翻译⑴夫(fú):句首发语词,无实在的意义。⑵君子:品德高尚的人。⑶行:操守、品德。⑷澹(dàn)泊:也写做“淡泊”,清静而不贪图名利。⑸明志:表达自己崇高的志向⑹宁静:这
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⑺致远:实现远大目标。⑻广才:增长才干。⑼淫慢:过度的享乐,慢:懈怠,懒惰。淫,过度⑽励精:奋勉,振奋。⑾险躁:冒险急躁,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⑿治性:治通冶,陶冶性情。【注释】⒀驰:消失、逝去。⒁日:时间。⒂遂:于是,
就。⒃枯落:枯叶一样飘零,形容人韶华逝去⒄接世:接触社会,承担事物;有“用世”的意思。⒅穷庐:破房子。⒆将复何及:怎么还来得及。⒇才:才干意与日去:意志,本文中指学习的意愿夫君子之行:操守、品德。三人行:同行。意与日去:志愿。宾客意少舒:心情。非澹泊无以
明志:志趣。志虑忠纯:志向。【注释】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品德高尚、德才兼备的人,是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的,是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的。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不看轻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是身心宁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译文:夫学须
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习。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才智,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过度享乐和怠惰散漫就不能振奋精神,轻浮急躁就不能陶冶性情。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
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年华随着光阴流逝,意志随着岁月消磨,最后就像枯枝败叶那样(成了无所作为的人)对社会没有任何用处,(到那时,)守在破房子里,悲伤叹息,又怎么来得及呢?(穷庐,亦可解为空虚的心灵。)2、文中表达中心意思的中心句(中心论点)是哪一句?1、诸葛亮写这封家书的
用意是什么?诫子“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告诫儿子要注重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培养自己的品德,表达了他希望后代志存高远的厚望。3.在谆谆告诫的过程中,作者诸葛亮是从和两个方面进行论述的。修身治学本文用了(正反)论证方法?4、文本作者抓住一个“”字,告诫儿子要成材必须
具备哪几个条件?请分别找出原句。淡泊立志惜时淡泊: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立志: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静围绕学习探究文章的结构提出论点——正(静)反(躁)两方面论证(治
学、修身)——劝戒惜时,有所为A、论点句:静以修身,俭以养德;B、治学(静):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正)。C、修身:(躁):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反)。D、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悲守穷庐
,将复何及!找出你喜欢的警句,谈谈你的理解和受到的启示。•惜时诗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满江红》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
卿《劝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非澹泊无以明志,()。夫学须静也,(),非学无以广才,()。淫慢则不能励精,()。年与时弛,(),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诫子书诸葛亮俭以养德非宁静无以致远才须学也非志无以成学险躁则不能治性意与日去
自然成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