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部编版七年级初一语文上册《秋天的怀念》第1课时教案(校内公开课).doc,共(4)页,47.500 KB,由baby熊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84548.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课题秋天的怀念(第一课时)授课模式展评学习教学目标1、积累本课的生字生词,理解课文内容。2、学习运用语言、细节、动作、心理等多种描写手法刻画人物。3、体会文中深沉无私的母爱和所蕴含的自强不息、热爱生活的精神。教学重难点重点学习
作者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和运用色彩烘托情感的写作手法。难点体会磨难对于人生的意义,学习在磨难中成长坚强的品质。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板书设计秋天的怀念儿子淡雅母亲瘫痪高洁憔悴砸热烈躲摔深沉扑捶烂漫抓教教学过程教
师活动二次备课一、激趣导入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力量。20岁时不幸因病瘫痪,风华正茂的他不得不终生以轮椅为伴,永远离开了正常人的生活。这是一份多么沉重的苦难呀!瘫痪的双腿,残缺的天空,不完美的人生,曾一度使他失
去了生活的信心。他终日沉浸在自己的苦难中难以自拔。以至于忽视了慈爱的母亲对他的无微不至的照顾,尤其是母亲身患重病,他竟全然不知。当他发现母亲病情严重时,母亲却永远地离开了他。下面让我们一同走进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感受一下他对母亲的深切怀念之情。二、作者简介学环节史铁生(1951~2010),原
籍河北涿县,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维持生命。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史铁生创作的散文《我与地坛》鼓励了无数的人。著有散文集《我与地坛》《秋天的怀念》《病隙碎笔
》三、检查预习积累词语瘫痪暴怒无常憔悴翻来覆去捶打絮絮叨叨四、整体感知1.初读课文,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首先让学生放声朗读课文,读通、读顺。然后默读,让学生带着任务有目的地去浏览,捕捉课文中有用的信息。2.默读思考。(1)试着给文章划分段落。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母亲强忍疼痛,激励安
慰因双腿瘫痪而暴怒绝望的儿子。第二部分(第2~5自然段):秋日的一天,已重病缠身的母亲为宽慰儿子,和儿子约定去北海看花,但未能实现,临终的母亲对子女无比牵挂。第三部分(第6自然段):在母亲去世后又一个秋日,作者与他的妹妹一起去北海看了菊花,表达了对母亲的无比怀念。五、初步感知
1你觉得文中的“我”,性格脾气是什么样的?试找出相关的语句。性情暴躁,脾气很坏。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妈妈让我去看菊花,我会说——不,我不去!我可
活什么劲!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2面对我的暴躁,母亲——悄悄地躲出去理解、体贴——偷偷地听我的动静牵挂、关切——扑过来、抓住手坚定、执着——忍住哭坚强——好好儿活坚韧3品读第三段,母亲又是怎样对待儿子的?——挡在窗前理解、体贴——央求般
的神色母爱执着——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喜悦——比我还敏感细心、体贴4母亲此时,自己的情况是怎样的?身患绝症儿子瘫痪女儿未成年六、拓展阅读那时的我,作为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想,我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她有一个长
到二十岁上忽然截瘫了的儿子,这是她唯一的儿子;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可这事无法代替;她想,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也行,可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这条路呢
,没有谁能保证她的儿子终能找到。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我与地坛》七、理解文本1、读下面的话,比较用上“悄悄地”、“偷偷地”“红红的”和去掉“悄悄地”、“偷偷地”“红红的”有什么不一样,选择一处谈谈:A“„„
母亲这时候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时,她又悄悄地过来,眼圈红红的,看着我。B调整后——“„„母亲就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时,她又进来,眼圈红的,看着我。运用了叠词,两个“悄悄地”描写母亲来去时小心谨慎的动作,其中
包含了无限的宽容和忍耐。“偷偷地”表现了母亲不忍打扰我、不想激怒我,耐心等待“我”安静下来的心理和情态。“红红的”含蓄地表明母亲刚刚哭过,面对“我”的不幸,她比“我”更为痛苦,又无可诉说。2、细读课文,看看母亲又是
怎样对待儿子的?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她说:“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挡住的究竟是什么?实际是母亲像一扇门一样,挡住的不是窗外“唰唰啦啦”地飘落的树叶,而是儿子郁闷烦躁的思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踩”和”跑”一类的字眼,他比我还敏感。细心,怕又勾起
“我”的烦恼,内心沉重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急切她高兴的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热烈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俩儿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母亲反应的强烈,沉重,贴心就是这样一位母亲,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母亲想说什么?你能把母亲的话补充完整吗?“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未成年的女儿,”你们俩在一块儿要好好活,好好儿活。八、课堂总结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