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部编版七年级初一语文上册《诫子书》公开课课件(定稿).pptx,共(12)页,103.702 KB,由baby熊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84459.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诫子书诸葛亮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fúy
ínsuìbó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译文:君子的行为操守,以宁静专一来修养身心,以节俭来培养品德。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摒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品德高尚的人指操守、品行非淡泊
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译文:不能内心恬淡、不慕名利,就无法明确志向,不能宁静专一,就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内心恬淡,不慕名利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办法明确志向达到远大目标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
非志无以成学。译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于学习。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不定下志向就无法学有所成。增长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译文: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
志随岁月而丧失,最终凋落衰残,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陋室,(那时再悔恨)又怎么来得及!疾行,指迅速逝去意志于是,就凋零,衰残。比喻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对社会有贡献又怎么1.诸葛亮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
么?告诫儿子要修身养德。“儿子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诸葛亮给兄长的信中谈论儿子2.资料补充1.文章表达中心意思的中心句(中心论点)是哪一句?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2.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
阐释中心论点的?这几个方面是如何展开论述的?A.就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B.无论做人还是学习,作者都强调一个“静”字,修身要静,学习要静,获得成功也取决于静,把失败归结于“躁”字,把“静、躁”加以对比,增强了论述的效果。4.第四句话阐明了什么?作用是什么?从反面论述说明不“静”即“
淫慢”和“险躁”的害处,实际上在说明“静”的重要性。5.第五句话表达了什么内容?讲述了不珍惜时间的后果,从反面论述珍惜时间的重要性,告诫儿子珍惜时间,勤学成才,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文章思路总结1.论点: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2.论证(1)阐述“静”的价值:非
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2)治学(须“静”):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正面)(3)修身(戒“躁”):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从反面论证“静”的重要性)3.结论:劝诫儿子惜时勤学提出论点正(静)反(躁)论证(治学、修身)劝诫惜时勤学诸葛亮劝
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淫慢险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