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公开课《愚公移山》导学案.docx,共(5)页,25.284 KB,由baby熊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65513.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愚公移山》导学案达成目标:1、准确熟练的朗读课文,掌握重点字词义和重点句子的翻译。2、能结合注释翻译课文,了解故事大意。学习重点:掌握重点字词义和重点句子的翻译。学习难点:.结合注释翻译课文,了解故事大意。一、复数《愚公移山》的故事二、检查预习,走入文本1、《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
,《列子》相传是战国时期郑国人列御寇(列子,名寇,又名御寇)著,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列子》这部书中保存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本文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色彩,历来脍炙人口。2、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寓言,就是把一定的道理寄
托在故事之中,情节比较简单,篇幅较小,寓意深刻而含蓄。三、疏通字词,理解文意1、愚公要移的是两座什么样的山?太行王屋二山,方(方圆,指面积)七百里,高万仞(古代长度单位,七尺或八尺为一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山南,水北)之北。译文:。2、愚公他几岁了
?你怎么知道的?为什么要移山?北山愚公者,年且(将要)九十,面山而居。惩(苦于)山北之塞(阻塞),出入之迂(曲折,绕远)也。译文:。3、愚公移山的目的是什么?家里的人是什么态度?聚室而谋(谋划,商量)曰:曰:“吾与汝(rǔ)(你们)毕力平险,指(直)通豫南,达于汉阴山北水南),可乎?”杂然(纷纷)
相许(赞同)。译文:。4、愚公的妻子献疑是反对吗?倒土的地点是哪里?其妻献(提出)疑曰:“以(凭借)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哪里)置(安放)土石?”杂曰:“投诸(兼词,之于)渤海之尾,隐士之北。译文:。
5、愚公挖山的队伍有几个人?他们用了什么先进的工具没有?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凿)石垦壤,箕畚(簸箕和箩筐,这里是用簸箕和箩筐装土石的意思)运于渤海之尾。译文:。6、智叟他智吗?他对移山持什么态度?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同慧,聪明)。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其如土石何?译文:。7、愚公是怎样反驳他的?北山愚公长息(长叹)曰:“汝心之固(顽固),固不可彻(通,这里指思想改变),曾不若孀妻弱子。虽(即使)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无”,没有
)以应。译文:。8、两座山移掉了吗?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停止)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通“措”,放置)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山北水南),无陇断焉。译文:。四、读故事情节,体会愚公精神1
.愚公家周围的环境如何?2.愚公为什么要移去这两座山?3.愚公要把山移成何种程度?4.大家都知道,对于愚公来说移山是艰难的,难在何处?5.愚公这一壮举是否得到家人或邻里的赞同,从哪里看出来?6、愚公之妻和智叟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是否相同?7、分析愚公
与智叟的观点:8、这则寓言的结尾写天帝“感其诚”,命大力神背走二山,以此作结,好与否?这个结尾是宣传封建迷信呢,还是具有神话色彩呢?五、小结全文:1、概括中心:课文叙述了,塑造了。寓言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的毅力和的精神。说明了。2、写作特色:(1)对比:。(2)衬托:文中运用衬托的例子也不少,
如写。六、快乐闯关:(一)愚公精神是建立在其做事的正确方法与思路之上的: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产生移山的;2、指通豫南,达于汉阴:设立移山的;3、聚室而谋,征求支持:有移山的周密;4、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有敢于移山的;5、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何苦而不平:有移山成功的。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还可以这样来总结愚公的形象:他是一个、、的老人。(二)写“智叟笑而止之”是为了与愚公进行,在现实生活中也不乏其人,他们、、这样的人永远不会做成一件事的;而、、愚公精神也永远不会过时。七、迁移拓展:一个人的一生中肯定会遇到无数的困难险阻,我们应以怎
样的态度却面对?《愚公移山》这篇课文给了我们一个明确的答案。八、布置作业:请同学们根据下面的句子,表达自己要克服困难的决心。例句:对我来说,历史就是一座大山,我要发扬愚公精神,永不言败,持之以恒,我相信我一定
能把它克服。对我来说,就是一座大山,我要发扬愚公精神,,,我相信我一定能把它克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