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春望》赏析(定稿).doc,共(1)页,28.500 KB,由baby熊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65064.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忧国思亲,满腔愁情。———《春望》赏析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杜甫(712~770),字子美。杜甫一生坎坷,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界文化名人,与李白并称“李杜”。杜甫的诗篇
流传数量是唐诗里最多最广泛的,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杜甫的春望,写于唐肃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春,身处沦陷区的杜甫目睹了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的景象。诗人眼前是山河依旧而国破家亡,春回大地却满目荒凉,触景生情,引起无限感慨与伤怀
,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名作。这是一首在战乱中忧国思家....的抒情诗...。“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使
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一般解释是: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另一种解释为,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
花也溅泪,鸟亦惊心。两种说法虽然不同,但其内涵却能相通,一.是.触景生情,.....另.一.则是..移情于物....,可见诗内涵之丰富。“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自安史叛乱以来,“烽火苦教乡信断”,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仍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
胜过“万金”啊!“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都会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寥寥十字,使一位愁绪满怀的白发老人的形象兀立在读者眼前
。作者望春,并没有得到任何快慰,却为“感时”、“恨别”所困,终至烦躁不安,频频抓挠头发。尽管诗人这时才四十五岁,但因终日愁情煎熬,头发越来越少,简直连簪子也插不上了。从章法上看,这一联是把前面分别抒写的“感时”、“恨别”两
种感情统一起来,收结全篇。作者选用搔发这一下意识动作把满腔的愁情变成了可见可感的生动形象,很自然地引导读.......................................者进入诗的意境,产生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