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列表法》教学设计(公开课).doc,共(5)页,106.000 KB,由baby熊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64142.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56、57页例1、“练一练”以及练习九的1-2题。【教学分析】从教材来看,解决问题的策略——列表法是在学生已经学习统计表的基础上开展的教学,与统计表教学不一样
的地方在于,列表作为一种解决问题策略重新审视其价值,而非“统计与概率”领域的教学,通过本课的教学能让学生掌握新的解决策略,丰富他们的解题方法。从学情来看,学生在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列表法之前,已经学过了画线段图等解决问题的策略,他们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数学活动经验,对策略价值的理解
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列表策略也有自身的特殊性,如何整理信息、提取信息、分析信息,对于部分孩子来说还有一定的困难。【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的作用,感受列表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能用适当的方法进行检验。2.在用列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增加
学生整理信息、提取信息、分析信息等处理信息的能力。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教学重点】使学生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能利用列表
的策略,整理信息、提取信息、分析信息,初步体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的作用,感受列表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能用适当的方法进行检验。【教学难点】使学生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能利用列表的策略,整理信息、提取
信息、分析信息。【教学过程】一、整理信息,感悟价值1.出示信息:2.(一个一个出示)看到这些信息,你有什么感觉?学生指出:信息太多,太乱,需要进行整理。你打算怎么整理呢?动手试一试。学生自己尝试整理,汇报:预设一:小芳家栽了3行桃树、8行杏树
和4行梨树。桃树每行7棵,杏树每行6棵,梨树每行5棵。他这样整理,你们感觉怎样?生1:比刚才好点了。生2:把桃树的信息放一起更好。预设二:桃树3行,每行7棵。杏树8行,每行6棵。梨树4行,每行6棵。他是怎么整理的?像他这样按果树的种类整理,你感觉怎样?生
:感觉更清楚了。预设三:加上表格线,现在看这个表格又有什么感觉?学生指出:现在信息条理清晰,很有序。(指着孩子的表格)师:这就是整理信息的价值,其实像这样就是利用列表来整理信息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板书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列表。【设计意图
:构建主义认为,数学教学时要设置问题情境,引发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在上面的教学活动中,因为教材中的例1呈现的信息虽然多,但不够乱,所以教者改变了例1的呈现方式,信息量大、没有次序,从而让学生产生整理信息的动机,让用列表策略来整理信
息显得非常有必要。此外,教者还与教材有两点不同:一是,让学生注意到预设一、预设二用的都是列表的策桃树杏树梨树3行8行4行每行7棵每行6棵每行6棵略,只不过一个有表格线,一个没有,丰富了学生的认知。二是
,在例1的呈现时,只出现条件而没有出现问题,因此预设三是从条件出发,整理出了3组信息,教者把从问题出发整理条件进行了下移。】二、分析信息,解决问题1.根据整理出的信息,你能想到什么问题?预设一:桃树、杏树、梨树一共多少棵?预设二:桃树、梨树一共多少棵?预设三:杏树比梨树多多少棵?„„瞧,大家想到的
问题还真不少啊!下面我们先选择其中的一个:桃树和梨树一共多少棵?2.想一想,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用到我们刚吃整理的哪些信息?学生指出:桃树和梨树的相关信息。为什么不需要与杏树相关的信息?问题与杏树无关。(隐去与杏树有关的信息)是的,根据问题我们只需要整理桃树和梨树的相关信息
。出示:之前我们是从条件想起整理信息的:如果已经知道了问题,我们也可以从问题想起来整理信息。出示:(在黑板上贴上“从条件想起”“从问题想起”“整理信息”)3.看一看表格中的条件或者问题,想一想我们可以先算出什么
?生:先算出桃树和梨树的棵树。怎么想到的?生:要求“桃树和梨树一共有多少棵?”要先知道桃树和梨树分别有多少棵。你是从问题想起的,还可以从什么想起?生:从表中的条件想起,桃树3行,每行7棵可以求出桃树有多少棵。梨树桃树杏树梨树3行8行4行每行7棵每行6棵每行
6棵桃树梨树3行4行每行7棵每行6棵4行,每行6棵,可以求出梨树有多少棵。同意吗?是从条件想起的举手,是从问题想起的举手。不管是从条件想起,还是从问题想起,我们都要先算出桃树和梨树的棵树。刚才这个过程,就是分析数量关系的过程。(黑板上贴“分析数量关系”)你们会列式解答吗?(黑板上贴“列
式解答”,口答)第一步3✖️7=21(棵),这个得到的是?(桃树的棵树)第二步4✖️6=24(棵)这步得到的是?(梨树的棵树)第三步21+24=45(棵),45是?(桃树和桃树的总棵树)。4.答案是否正确呢?接下来我们就检验反思。学生尝试验证,交流检验方法。检验的主要方法有两种:把算式再计
算一遍来检验,或者把答案当作已知条件来进行检验。小结:刚才我们从条件或问题入手利用列表的方法整理了条件,分析了数量关系,列式解答并进行了检验反思。5.如果要求杏树比梨树多多少棵,你们能利用刚才的经验来解决这个问题吗?学生尝试完成,作业展示。并且检验。【设计意图:本部分的设
计有两大特点。第一个特点是,设置了开放性的问题。有人说,提出问题比发现问题更为重要。因此教者没有给学生设定问题,而是让学生自己根据条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为接下来的“想一想”的题目呈现做好了预设。第二个特点是,教者引导学生将问题
“桃树、梨树一共多少棵?”与表格中整理的信息进行比较,发现与杏树这一条件没有关系,从而引出了整理信息的另一种视角,即,从问题出发进行整理。在此基础上,教者指出,两种方法都可以,从而让学生对列表策略的灵活运用提供方法指导。】三、回顾总结,积累经验出示PPT,展示刚才的学习过程。1
.回顾上面的解题过程,我们在解决问题时经历了哪些步骤?预设一:先要弄清题意,明确已知条件和所求的问题。预设二:再分析数量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预设三:算出答案后,还要进行检验与反思。2.你获得了什么经验
?预设一:我认为在分析数量关系时,可以从条件想起,也可以从问题想起,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预设二:列表的时候,既可以从条件入手整理条件,也可以从问题入手整理条件。预设三:可以用再算一遍或者把答案当作条件的方法进行检验。现在你
们会用列表的策略来解决问题了吗?【设计意图:著名数学家、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指出:只要儿童没能对自己的活动进行反思,他就达不到高一级的(思维)层次。由此可见,引导学生反思的重要性。基于这样的理论,苏教版教材安排设置了“回
顾与反思”这样的环节。通过“回顾与反思”不仅从能仅仅停留在列表策略知识的层面,还要关注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更要引导学生看到“回顾反思”活动本身的价值——总结经验、归纳方法、提升能力、调整方向。正如郑毓信
教授所说,要让他们自觉地运用数学的思维方法去观察、分析社会,解决现实问题,进而提升学习质量、生活质量乃至人生境界。】四、巩固练习,提升能力练一练第1题。你打算怎样整理?听懂了吗?开始动笔。这节课学习了?你有什么收获?【设计意图: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发现:今天学习什么策略就是什么策
略,往往只关注某种策略的优点,而没有忽略了其不足。就像本课,学习列表策略,满眼都是列表的好处与价值,我们是否可以让学生看到策略的多样化,看到策略运用的局限性呢?为此,教者在课的结尾进行了引领,从列表策略中走出来,让学生学会辩证地看待策略的价值,从整体的高度引导学生灵活运用策
略。】板书:解决问题的策略——列表从问题入手整理信息从条件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