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音乐【苏少版】(五线谱)一下《听:我有一双万能的手(领唱与齐唱)劳动最光荣(童声独唱) 铁匠波尔卡(管弦乐)》教学设计4.doc,共(6)页,27.000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206466.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铁匠波尔卡》教案教学目标:1、让学生喜欢聆听管弦乐曲《铁匠波尔卡》,并能在系列音乐活动中获得愉悦的审美体验。进而培养节奏感和表现力。2、在各种形式的反复聆听过程中加强对音乐主题的记忆,能听辨乐曲主题旋律的特点和变化,感受乐曲的音乐形象。3、通过参与乐
曲《铁匠波尔卡》的系列活动,能与他人相互配合积极参与,培养孩子与他人的合作意识以及良好的节奏感和表现力。4、通过欣赏乐曲《铁匠波尔卡》,让学生了解波尔卡这种音乐形式,拓展学生的音乐思维,培养孩子们喜爱古典音乐的兴趣。教学内容:管弦乐《铁匠波
尔卡》曲奥地利作曲家约瑟夫?施特劳斯作于1869年,同年3月在险箱制造商为制成两万个保险箱而举行的焰火庆祝大会上首次演出。是作曲家所作100余首波尔卡中流传最广的一首。做保险箱少不了铁匠,在德语中“铁匠”与“火的节庆”是同一个词,因此,乐曲喻意为这次大会的内容和形式。据说在焰火大会上首次演
出时,乐队曾采用两台打铁用的铁砧作为节奏乐器。乐曲采用D大调,2\4拍,复三部曲式,主题轻快活泼,表现了人们欢快的心情,其中在每个乐句末尾,小节强调后一拍,并突出打铁的节奏,使人联想到铁匠们劳动时的快乐心情。中间转为G大调,乐曲轻松跳跃,形成舞蹈气氛,再现第一部分
后,在简短的结尾中铁砧叮当叮当的造型性音乐效果和活跃欢快的气氛结束全曲。教学重点:采用不同形式感受、表现乐曲活泼、热烈、欢快的主题。教学难点:能听辨出乐曲主题出现的次数。教学准备:电子琴、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律动引入课堂。(
播放《单簧管波尔卡》师生一起拍手律动。)师:“孩子们,让我们听一段好听的音乐,请大家随音乐一起动起来吧!”师:请大家说一说,你对这段音乐的感受是什么?生:欢快、活泼、有舞蹈感、适合跳舞。师:这首乐曲的名字叫《单簧管波尔卡》你们想知道什么叫波尔卡吗?2、介绍“波尔卡”一种捷克民间舞蹈,起源于
波西米亚的一种二拍子舞曲,这种舞蹈的舞曲就叫做波尔卡。特点:轻快、活泼、节奏感强。3、感受打铁的声响师:大家听,这是什么声音?(课件生猜乐器的声音)看图片,他们在做什么?(打铁)怎样打铁呢?用铁锤有节奏的敲打铁块。(图片)师:大小铁锤声响有什么区别吗?(教师
出示大小铁锤对比敲击)生:大铁锤声音沉重,小铁锤轻盈。师:我们一起来有节奏的敲击。(师敲大铁锤、生敲小铁锤)4、出示课题《铁匠波尔卡》今天,我们来欣赏一首非常特别的乐曲《铁匠波尔卡》让我们随着音乐来听一段音乐小故事!二、欣赏《铁匠波尔卡》1、欣赏全曲。听到了打铁的声音了吗
?有没有感受到铁匠们快乐的劳动心情呢?2、欣赏主题旋律(1)师:下面我们来听一段旋律,这段旋律在这首乐曲中出现了很多次,叫做主题旋律。(2)师生用动作表演主题音乐。(拍手、拍腿)(3)用“啦”模唱主旋律。(4)旋律的情绪是欢快的?还是安静
的?(欢快的)师生用动作表现第一部分(呼吸、敲打铁磁、拍节奏)3、欣赏第二部分(1)师:听到这段欢快的音乐,小铁匠的师傅老铁匠也来帮忙一起打铁了,听一听,老铁匠是怎么打铁的?(听音乐)生:强大、沉重的。(
2)师:老铁匠干起活来更加用力,手持大铁锤,哐哐的敲着。(师用大铁锤示范)(3)大铁锤敲击了两次,生来模仿。大铁锤敲完之后,紧跟真又是小铁锤,听一听,它敲击了几次?(小锤六次)学习敲节奏。(4)表演第二部分。(师当大铁锤、生当小
铁锤)4、欣赏第三部分(合作劳动)(1)师:两位铁匠师傅们合作劳动,他们有节奏的交替敲击铁块,一人一下,我们也来试一试吧。(2)师生合作、男女生合作表演。(叮---拍手当----拍腿)(3)听音乐表演
第三部分“合作劳动”。5、欣赏中间部分“拉风箱”(1)师介绍音乐中间部分“拉风箱”。师:铁匠师傅们在打铁时候除了铁锤之外,还离不开一个重要的工具,那就是火,要先将铁块烧热再打。可是在过去技术还不够发达的时候,人们就靠拉风箱使火越烧越
旺。当这段音乐中,听不到大小铁锤的声响时,我们就来帮助他们一起拉风箱,好吗?(2)师生随音乐一起“拉风箱”。四、完整的聆听并表演。师:铁匠师傅打出的宝剑非常锋利、打出的剪刀咔嚓咔嚓响,因为他们精湛的手艺赢得了当地人们的尊重!下面让我
们来当一回快乐的小铁匠,跟着音乐一起动起来吧!动作:引子---主题---拉风箱---大小铁锤---合作劳动---结束。五、介绍作曲家师:大家劳动的非常投入,这么好听的乐曲到底出自哪位音乐家之手呢?(出示课件)六、带上乐器来表演(串铃)师:请小朋友拿起手中
的乐器,我们再来完整的表演一下这首好听的乐曲《铁匠波尔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