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音乐【苏少版】四年级上册《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红星歌 送别》教学设计2.doc,共(2)页,64.000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204812.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红星歌》教学设计一、组织教学1、师生问好,开始上课。2、律动与发声练习:播放《儿童团放哨歌》请生踏步并演唱。二、音乐实践活动1、律动导入,了解进行曲速度。①师播放《红星歌》A段,请生跟歌曲节奏韵律踏步。②回顾刚才的《儿童团放哨歌》,体会歌曲“能让人有节奏地踏步”这一共同特征
,复习“进行曲风格”。(进行曲是一种富有节奏步伐的歌曲。最初它产生于军队的战斗生活,用以鼓舞战士的斗争意志,激发战士的战斗热情,统一行进步伐。后来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也常采用这种体裁来表达集体的力量和共同的决心。雄劲
刚健的旋律和坚定有力的节奏是进行曲的基本特点。)③师向生介绍《红星歌》,了解电影故事(潘冬子的父亲是一名红军,他的家乡原本处在大土豪胡汉三的统治下。一天,潘冬子挑柴经过胡汉三家门前被胡汉三拦住,吊打拷问,
逼他说出父亲的下落。这时,红军解救了潘冬子,由此潘冬子参加了打土豪分田地的斗争。1934年秋,潘冬子的父亲随红军部队转移,离开家乡。临行前,他给潘冬子留下了一颗闪闪的红星,希望潘冬子遇到困难时红星能给他力量与安慰。不久,胡汉三又回来了,乡亲们只得暂时躲进了深山老林。
为了掩护乡亲们撤退,潘冬子的母亲壮烈牺牲。潘冬子握着父亲留下的红星,坚强地参加对敌斗争,最终砍死了胡汉三,有力地配合了游击队行动。1938年,潘冬子和父亲终于见面了。潘冬子戴上那颗闪闪的红星,成为了一个真正的红军战士
,加入了红军的行列,踏上了新的征途。)及主人公的心理特征(对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心)。2、聆听歌曲,听辨节奏型。①师播放歌曲,生聆听感受歌曲节奏韵律。②师演唱歌曲,生聆听感受变化。③附点节奏练习。(军鼓型节奏型)
④有节奏地念歌词。(声音饱满,有弹性,情绪热烈)3、听唱歌曲旋律,感知旋律特点。①听辨演唱形式(齐唱与合唱)②听唱齐唱部分旋律③听唱一声部旋律,对比。(后两个乐句是前两个乐句的变化重复)④完整演唱一声部歌谱4、复听歌曲,梳理演唱顺序。5、加歌词演唱一声部,对比结束句。6、完
整演唱歌曲一声部。7、学习二声部①分句练习和声,音音对应,句句对应。(师唱一声部,生唱二声部;一组生唱一声部,其他唱二声部;分声部合唱)②合唱歌谱。加歌词合唱。③完整演唱歌曲。8、律动情景表演三、小结1、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传承少年英雄的雄心壮志。2、在旋律中行进离开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