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音乐【人音版】三年级上册《演唱 唱给妈妈的摇篮曲》课后反思6.docx,共(2)页,14.745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203238.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唱给妈妈的摇篮曲》课后反思《唱给妈妈的摇篮曲》是一首曲调深情、优美,歌词富有童趣的儿童歌曲。歌曲生动地表达了孩子对妈妈那种浓浓的、真挚的爱意。现在根据本课的教学思路和教学设计,结合课堂教学情况谈谈我的教学反思。在设计
本课教学环节时,我以《新课程改革标准》的理念为原则,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基点,让学生通过感受、模仿、体验、实践等一系列的音乐活动进行学习,从而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审美、感受及创编能力。在整节课中,浓浓的母子、母女情这一主题始终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通过音乐的感受和体验,对歌词中关键词的
哼唱模仿,再加上音乐活动的实践,来体验小朋友们爱妈妈的真挚情感,较好地完成了本课的教学内容并达到了设计的教学目标。我认为在课堂上,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得比较好:一、以情动人、以情促学《音乐课程标准》指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是音乐教育中最基本的理
念。要理解音乐作品的思想内容,就要把握住它的情感性和形象性,而要把握音乐中的情绪和形象,则必须通过学生自己的音乐实践来感受和体验才能获得,这个过程就是音乐审美体验的过程。因此,整课以浓浓的母子、母女情贯穿始终,注重以情动人、以情促学。例如:
(1)我的开课是以一个经典的舒伯特《摇篮曲》来表达孩子对妈妈的喜爱;(2)引导学生通过对“轻轻走上前”和“我把灯熄了”等动作的模仿,唱出歌中小朋友给妈妈熄灯、害怕打扰妈妈的心情;(3)通过播放一位小女孩演唱
的音乐视频,激发学生心中对妈妈浓浓的爱意并升华母子、母女之间的感情。学生通过老师一系列的教学手段,他们从初学到会唱再到能有感情地演唱、表演歌曲,演唱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对妈妈的情感得到了升华。最让我惊喜的是下课后还有三个小朋友跑到我的面前,对我说:“
老师,我最爱我的妈妈了!”一句轻轻的话语甜进了我的心坎里,也让我对自己的教学效果充满了自信!二、关注全体学生,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一个领路人。我在教学中努力追求人性化、个性化的音乐教学,尽可能地变教师的“指令性”为学生
的“选择性”,让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例如:我在教授学生学习歌词时,问:“你觉得歌词中哪里最能表现孩子对妈妈的爱呢?”,他们有的说是“给妈妈披上小花袄”这一句,有的说是“亲爱的妈妈呀”等,通过这样自由选择乐句并指导有感情地演唱后,他们比原来更熟练、
更富有感情了。课上完后,我感到自己在教学中还有遗憾之处,比如一些学生不能够熟练地演唱这首歌、可以再加入一些动作的创编等,虽然我关注到了,但是一节课的时间有限,还要关注到整体,所以不能在某个环节停留太多的时间。尽管如此,我仍然觉得课已停——意尤存!相信经过后
续教学,孩子们一定会唱得越来越熟练,越来越有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