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青岛版(五四制)数学四年级下册《信息窗二(2、5的倍数的特征)》教学反思.doc,共(3)页,165.500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136480.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1玩中学学中思-----《2和5的倍数特征》课后反思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体会和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依据课程标准,我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
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2和5的倍数特征作为概念教学虽然简单,但是比较枯燥,如何吸引学生的眼球,让他们在玩中不知不觉得学到知识,又同时有所思考,有所收获,我精心设计了这节课,我认为本节课上,在以下方面做得比较有效:1、魔术导入,贯穿全课,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一个好的开始,等于成功了一半。2、5倍数
的特征比较抽象,小学生学习起来容易感到枯燥。因此,我特意创设了一个小魔术,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引导发现并提出疑问,老师是怎么猜到的,这些数有什么秘密呢?这样不但大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而且顺其自然地把问题抛给了学生,激起了学生探索的欲望。在学生学会了5的倍数的特征并会
运用这个特征玩魔术时,我又向学生发起一个挑战,利用老师提供的数字卡片,创造出一个新的玩法。既把学生的兴趣再次调动起来,同时又引入了2的倍数特征的探究中。课的结尾,让学生又带着新的魔术走向课外,运用本节课学到的方法去探究3的倍数的特征,为下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整节课由一个魔术的不同玩法,贯穿
全课,每一处教学都紧紧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抓住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兴趣是学习的最好动力。”学生始终保持着昂扬的学习兴趣和斗志,在玩中学习探索,在探索中思考收获。2、合作探究,构建模型,经历科学探索的过程。2数学学习过程中充满了观察、实验、推断等探索性与挑战性活动。由于5的倍数
的特征比较容易发现,我便把它调到2的倍数的特征前面来进行教学。首先让学生圈出100以内5的倍数,独立观察,看看你有什么发现?学生很容易发现“个位上是0或5的数是5的倍数。”而这只是猜测,结论还需要进一步的验证。我们不能满足于学生能够得到结论就够了,而应该抱着科学严谨的态度,引导学生认识到这
个结论仅仅适用于1—100这个小范围。是不是在所有不等于0的自然数中都适用呢?还需要研究。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开始认识到还要继续拓展范围,研究大于100的自然数中所有5的倍数是不是也是个位上的数字是5或0。在这一过
程中,学生感受到了科学严谨的态度。再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回顾探究5的倍数的特征,整理探究方法,构建出一个简洁、清晰、应用性强的数学模型,学生由此知道了在进行一项数目巨大的研究过程中,可以从小范围入手,得到一定的猜想,然后逐渐扩范围大,举例验证,最后得出科学的
结论。这样,当在研究2的倍数的特征时,学生就会应用模型,并有方法来验证自己的猜想了。“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学习方法的指导必可少,数学方法的教学会让学生感受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数学研究的方法就在平时的学习中,并不神秘,这为学生以后的数学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3、精心选题,贴近生活,发挥习题
的探索性和趣味性。习题的设计力争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上,体现趣味性、基础性、层次性、灵活性、生活性。本节课我设计了4道练习题。在巩固练习部分,第(1)、(2)题是基本题,学号是偶数的同学起立,偶数、奇数部落大招聘等,这些练习内容使枯燥的数字练习变得
生动了。学生非常喜欢这样的形式。第(3)(4)题目的是让学生根据2、5倍数的特征灵活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让学生感知3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把数学和生活有机联系起来,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和价值,初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事物、思
考问题,解决问题。本节课还存在着一些不足:首先对概念的解释不到位。在给出奇数、偶数的定义后,我就急着进入后面的练习,而没有让学生进一步的理解。给出定义后,可以让学生联想在生活中哪儿见过偶数、奇数。通过举一些生活实例,促进学生对2的倍数的特征和奇数、偶数概念的理解。其次,我还
要注意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比如:出现疑难问题或意见不一时,要通过小组或集体讨论解决,在发挥教师引导的作用的同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反思促进教学的成长。”每次课后进行反思,总结经验和不足,时时鞭策自己在今
后教学中更加深入研究更好的、更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从而促使自己的教学水平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