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青岛版(五四制)数学一年级下册《信息窗一(厘米的认识)》教学反思2.doc,共(6)页,229.000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135412.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厘米的认识》教学反思《厘米的认识》观评记录《厘米的认识》评测练习《厘米的认识》效果分析《厘米的认识》教学反思本节课利用师傅让徒弟量衣服的故事引入,让学生感受到尺的发明有必要,接着介绍各种各样的尺,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达到了与教材例题异曲同工的效果。紧接着设疑激趣,激发
学生主动观察自己的学生尺,不仅为下面认识厘米与用厘米量作了孕伏,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在生动愉悦的气氛中学会观察,学会分析,学会从变化多样的表象中把握事物的本质,同时也提供学生主动提出问题的契机,便于学生进入积极探求新知的
状态,从而揭示课题,导入新课。在探索新知的环节中,让学生指一指、比一比、说一说、想一想、找一找、量一量、画一画、估一估,多种感官的参与,不仅不断激发学习热情,对学生的智力发展与创新精神的培养也大有益处。在能力拓展环节,教师故作为难,请学
生帮忙用断尺如何测量物体的长度,培养了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真实生活情境中问题的能力,逐步完善了自己的思考过程,真正学会了数学地思考,体验到了数学的价值,并学会了如何根据直尺的特点选择测量物体长度的方
法。同时也使学生享受到了成功的愉悦。因此,在课的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丰富学生的厘米表象;给予学生充分的探索空间,让学生自己实践;多样化的测量方法在学生的体验之中得以优化,丰富数学活动的经验,科学的、合理的测
量的方法在学生的体验之中不知不觉地生成。《厘米的认识》观评记录老师:《认识厘米》一课,这堂课老师旨在通过为学生创设一种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的形成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在教学
活动中,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并初步学会用工具量物体的长度。首先,这节课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的知识经验和生活背景出发,在研究现实生活问题的过程中理解数学、学习数学,发展思维能力。但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
学的重要方式。在本节课中,老师注重将主动权放给学生,引导学生操作、思考、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从一个古代量体裁衣的故事开始,引入新课的学习,深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进而在“尺寸相同,而衣服做小”的矛盾冲突下使学生认识到要统一长度单位的
必要性,也使学生对本节课新知的学习产生了兴趣。另外,在教学中赵老师注重了估算教学意识的渗透。因为物体的长度往往不是整厘米数,这样在教学时渗透了“大约”一词,即物体长度最接近几厘米那我们就说他的长度大约是几厘米。老师:本课的教学让学
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是个难点,厘米是个抽象的概念,小学生的形象思维还未成熟,抽象思维还未形成,赵老师是这样让学生认识1厘米的。在学生认识尺的时候,先是让学生说说在尺上看到了什么?认识1厘米时,先是让学生找一找尺上的
1厘米,老师再讲解0到1是1厘米,1到2也是1厘米,然后让学生在尺子上找找,还有几刻度到几刻度之间的长度也表示1厘米的?这也是一个开放式的提问,结果学生思维活跃,有说2-3、4-5、6-7等等,学生的答案多种多样,有助于加深学生对1厘米的认识。紧接着,
赵老师引导学生用手指间的距离比划出1厘米的长短。这个充满创意的设计让厘米这个抽象的概念先是很形象地让学生初步感知1厘米有多长,抽象出1厘米后,让学生再找一找生活中长1厘米的物体,通过这样一个过程,学生对厘米的认识不再停留在1厘米上,而是更加丰
富了学生对厘米的认识。尤为值得我们学习的是学生所有对厘米的认识都是在学生亲自参与的过程中学习到的。这样习得的知识对学生来说是不容易忘记的。教学效果较好,学生积极投入学习。在教学完用厘米量物体的长度后,老师提出一个现实问题,尺断了,怎么办?这就让学生运用前面所
学过的如何看厘米数来解决问题。这一问题的设计,训练了学生在非标准状态下,怎样看线段的长度,怎样算线段的长度,拓宽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的技能,开发学生创造的潜能。具体到本节课的不足,就是培优补差方面要兼顾不同学生的差异做好辅导工作,提问题要面对全体,要注意给学生留有更多的思考时间,让
学生能够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而不仅仅依靠老师的提问来完成整节课的教学。总之,本节课注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准确把握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借助多媒体,以“问题”为主线,实施扎实、开放的数学活动,让学生通过预习、思考、交流等形式去理
解知识,掌握方法。《厘米的认识》评测练习小动物运动会一、填一填1、赛程全长______cm。2、小蚂蚁已经爬了________cm。3、小蜗牛已经爬了________cm,还有________cm到终点。4、小蚂蚁比小蜗牛多
爬了________cm。二、看谁跳得远?蜗牛蚂蚁蟋蟀蚂蚱三、量一量()cm()cm()cm()()cm()cm《厘米的认识》效果分析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直观比较物体长短和高矮的方法,这是学习本单元内容的重要基础。学生在生活中对厘米这个常用的长度单位有过接触,认识
厘米是建立抽象的数学概念的过程,需要经历从直观到抽象,再由抽象回到具体的过程,学生要通过不断的感知、体验、实践和交流反思,形成理性认识。这对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一年级学生来说无疑是一大挑战。为了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
、抽象的能力,在教学"厘米"这一概念时,我安排了以下几个环节:创设情境,引起学生兴趣。1、看一看。观察直尺,直观感知"1厘米"的长度。让学生从直尺上找出"1厘米",并且知道从0刻度到1刻度之间就是1厘米。然后让学生找一找,还有哪两个数之间
也是1厘米?从0到2之间是多少?2厘米里有几个1厘米?0到5之间是几厘米?0到10之间呢?从而使学生充分认识直尺,认识1厘米和几厘米的长度。2、比一比。让学生在直尺上比划出1厘米,直观感知1厘米,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领悟到:长度不是一个点,而是一条线。
3、量一量。给学生提供学具,让学生利用学到的测量方法进行实际测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4、找一找。从生活中找出长度大约是1厘米的物体,把数学和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总之,在"厘米"概念的教学中,利用看、量、找、比等环节,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清楚地建立起1厘米的实际长度
和空间观念,并学会了测量物体的长度。。通过对前后测情况的分析,学生对于厘米的认识是学生学习长度单位中的一个难点,要让学生地正确建立起米、厘米的表象是比较困难的,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体验数学。通过实践活动,
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可以挖掘学生身边的一些教学资源,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要有充分的时间给学生操作、感悟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