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上海黄埔区2022届九年级初三跨学科一模试卷+答案.pdf,共(5)页,690.202 KB,由baby熊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125395.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黄浦区2021~2022年第一学期初三年级质量调研考试地理、生命科学跨学科案例分析试卷本部分共一个案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第42~48题。獐(图1)是一种小型鹿科偶蹄类动物,雌雄均无角,性格温顺,不具攻击性,但胆小敏感、警戒心高。獐喜欢独居,
主要生活在湿地或河滩,晨昏活动较为频繁,非常善于奔跑,领地范围大。獐以草本和灌木嫩叶为食,每年5~7月产仔,具有较强的繁殖力和适应能力。獐原是上海的“土著居民”,但在上世纪初消失。2006年上海实施獐的重引入,在郊野公园建立了人工种群,并逐步释放到野外。目前在上海的南汇东滩、滨江森林公园(图2)等
都可以看到獐的野生个体。42.(1分)滨江森林公园位于上海市__________(选填“北部”或“南部”)。43.(1分)下列行为特征中,支持“獐主要生活在靠近水源的芦苇和茅草丛中”这一论点的是_________
_(填编号)。编号行为特征①獐是反刍动物②獐常潜伏在草丛中,擅长游泳③獐的繁殖具有季节性④獐常于清晨、黄昏活动44.(1分)图2中的数值若大于“零”,表示獐偏好该类型栖息地;反之,则表示獐避开该类型栖息地。
某学生课题小组准备前往滨江森林公园观察獐的行为特征,据图2判断最适合开展研究的区域是__________。A.人工草坪B.公园正门C.生态林保护区D.滨江岸线区45.(1分)科研人员对獐研究并设计实施了4组对比实验(见下表),然后测定各组獐体重增长
量。该项研究可以为上海地区獐的重引入,确定投喂合适的人工饲料的__________(选填“分布”或“种类”或“营养”或“数量”)提供重要參考。獐生长阶段日均青绿饲料投喂量(千克/天)第一组第二组第三组第四组仔獐期0.2~0.30.2~0.30.2~0.30.2~0.3幼獐期0.4~0.60
.4~0.60.4~0.61.0~1.5育成期1.5~2.52.0~3.02.0~3.02.5~3.5怀孕期2.5~3.52.5~3.53.5~4.53.5~4.546.(3分)甲、乙两地均为我国野生獐的分布区,据下面的图
表信息,上海重引入的“第一代獐”应来自于__________(选填“甲地”或“乙地”),判断的理由是__________。47.(4分)“第一代獐”在上海“安居乐业”,人工种群已初步建立。为了扩大种群数量,需
要为“第二代獐”选择野生放养地点,应考虑哪些因素?请阐述理由__________。48.(4分)獐的重引入成为上海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典型示范,基本流程如下图所示。从生态、社会、经济三个方面,说明物种重引入有哪些优势?__________。浦区2
021~2022年第一学期初三年级质量调研考试地理、生命科学跨学科案例分析参考答案42.北部(1分)43.②(1分)44.C(1分)45.数量(1分)46.(1分)甲地。理由:与乙地相比,甲地的年平均气
温和年均降雨量与上海较为接近。或与甲地相比,乙地的年平均气温和年均降雨量与上海差异较大。或上海与甲地的年平均气温和年均降雨量较为接近,与乙地的差异大。(2分)仅回答甲地与上海的比较或乙地与上海的比较,或仅回答年平均气温或仅回
答年均降雨量。(1分)47.以下三个角度分析都可,即自然环境对獐的影响、人类活动对獐的影响,以及獐的生活习性和适应性。(任答两点,每点2分,共4分)回答视角参考答案自然环境对獐的影响因獐喜欢湿地、河滩等自然栖息地,因此需要考
虑气温、降水、地形、河流、植被资源等适宜的环境。人类活动对獐的影响因獐生性胆小、警戒心高,因此需要考虑远离主干道、农田、工厂等人类集中活动的区域,并通过建设隔离网、安装监控跟踪系统等措施尽量减少人类活动对獐的影响。獐的生活习性和适应性因獐的食物、繁殖及领地需求,应选择面
积相对较大的草本和灌木繁茂的地区,以及是否存在獐的天敌。4分,两个维度,两个阐述理由,合理匹配3分,一个维度两个理由;两个维度,一个理由2分,一个维度一个理由或者两个维度1分,一个维度0分,只有一个理由没有维度,或其他不合理答案48.从生态、社会、经济三个方面分析(每个方面至少
回答一点)。(每点1分,共4分).回答视角参考答案生态①作为物种原有的自然栖息地或分布区,气温、降水、地形、河流、植被资源等环境条件都有利于重引入物种的恢复与重建。②完善了食物链、食物网,丰富了生物多样性,提升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③作为“土著居民”重引入的物种在迁入地有与之抗
衡或制约的生物,不会抑制当地原有物种的正常生长,不会破坏当地的生态平衡。社会①物种重引入得到了来自政府、科研机构、社会组织提供的人员、资金等有力支持和保障,确保了研究有序推进。②引导广大市民关爱身边的野生动物,保护生物多样性,增强生态文明的意识。③重引入的物种不会危害当地居民的
身体健康或人身安全。④增加了科研、养护、环保等工作岗位,提升了当地的就业率。经济①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增加了当地的财政收入。②生态环境的进一步修复及改善,确保了当地畜牧业、农业、林业、水产养殖等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带动当地经济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