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美术-书法《第六课 生活推动笔行走 行书》教学设计6-湘美版

DOC
  • 阅读 99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7 页
  • 大小 55.500 KB
  • 2022-12-13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0.99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喜鸽】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高中美术-书法《第六课 生活推动笔行走 行书》教学设计6-湘美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高中美术-书法《第六课 生活推动笔行走 行书》教学设计6-湘美版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高中美术-书法《第六课 生活推动笔行走 行书》教学设计6-湘美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在线阅读已结束,您可下载此文档阅读剩下的4 已有0人下载 下载文档0.99 元
/ 7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0.99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高中美术-书法《第六课 生活推动笔行走 行书》教学设计6-湘美版.doc,共(7)页,55.500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113392.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1生活推动笔行走·行书——选自湘美版高中美术《书法》教材第六课一、课业类型:书法选修二、授课班级:高二年级三、课时:第一课时四、教材分析:第一课时行书产生、形成的社会、历史、文化艺术原因;行书的审美特征、用笔特点与独特的个性

;魏晋时期“书法自觉”现象形成的原因。第二课时尝试体验行书基本笔画的书写方法。第三课时尝试掌握行书的结构规律。五、学情分析:高中学生在初中的美术课中对书法的基础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尤其是开学以来学习了隶书、楷书一些知识,对中国书法艺术有了一

定的认识,能够简单的赏析书法艺术作品。但现在的高中学生传统文化素养普遍较差,书法基础知识薄弱,本学科又是非高考科目,所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高,对本学科的学习目的模糊,因此教师的正确引导对学生学习过程的顺利进行,以及对学生成长过程中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六、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行书产生的社会、历史、文化艺术原因;行书的审美特征、用笔特点和鲜明的个性;魏晋时期“书法自觉”现象形成的原因。中国书法既是一门艺术,又体现了自然、人生之道。过程与方法: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并结合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热情,结合

中国传统文化讲解书法知识和技能,加深学生对书法艺术的深刻理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审美情趣,从而感受中国书法艺术的独特魅力,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和理解。七、教学重点:通过赏析、对比了解并掌握行书的审美特征,用笔特点,

以及魏晋时期“书法自觉”现象形成的原因。八、教学难点:理解、感悟行书的用笔特点以及“书法自觉”现象形成的原因。2九、教法、学法:直观教学、启发教学;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实践操作、归纳法、演绎法。十、教具学具:教材、多媒体课件、笔墨纸砚等。十一、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4

分钟)1、多媒体展示“五大书体”图片,请学生认一认?2、请同学们说说中国书法艺术发展的两个阶段?3、魏晋时期“书法自觉”现象形成的原因?此问题在最后“知识拓展”环节回答,学生先思考。4、传达日前“甲骨文”入选《世界级以遗产

名录》的好消息,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提升文化自信。(二)新授(39分钟)1、行书产生的原因。(3分钟)教师提问: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本课内容了,那么请同学们说一说行书形成的原因。教师在学生阅读与分析的过程中可以

给出如下提示:请同学们从社会、历史、文化艺术几个方面来思考。学生活动: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小组内讨论总结答案,各组派代表回答问题。教师总结归纳:行书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社会生活的变化与需要;行书与楷书、草书一样都由隶书演变而来;它既如隶书

、楷书一样容易辨识,同时又具有草书的简省流便,是实用性与审美性的高度统一,所以受到人们广泛喜爱。2、何谓行书及行书的审美特征。(4分钟)行书是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书体,既有楷书的容易辨认、平整方正,又较楷书生动简便,既有草书的简省流畅

,且不像草书放纵难认。行笔不滞,如行云流水,故名行书。教师提问:在行书的定义里归纳其审美特征。学生活动:“简便、流动”是行书的组主要审美特征。教师总结:《兰亭集序》奠定了“妍美流便”新体行书风格,经后世千百年的发展未有大变,显示了它既深且巨的影响力。妍美:优美、妩媚

;流便:流畅、不滞涩。高超的书法艺术能够体现自然界中万物的存在方式和变化规律。行书的“简便、流动”的审美特征是通过书法的用笔和结构等来体现的,本节课我们就以《兰亭集序》为例来了解、体会行书的用笔特征。3、行书的用笔特

点(22分钟)行书的用笔特点共有六点,前四个特点分别由四个学习小组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的3学习方法得出结论,最后每组选一名代表到黑板前利用幻灯片阐述本组结论,最后由教师补充归纳出完整结论。第一小组:(1)凌空取势,藏

露结合,露锋居多。教师提问:通过观察屏幕上的行书“畅”字和楷书“畅”字,比较分析行书“畅”字起笔和收笔的特点。学生活动:第一组学生组内讨论归纳特点,最后由代表阐明观点。其他小组学生进行补充。教师补充:行书与楷书相比用笔上最明显的优点就是较多的使用露锋。行书起止用笔有露有藏,而露多于藏

。露锋起笔容易连接,笔法流畅;露锋收笔,则便于钩挑与转换。露锋讲究凌空趋逆势,这样线条方显得圆厚而不单薄。行书应当露中有藏,一味露则少含蓄。黄宾虹先生:“五笔七墨”之说。第二小组:(2)中锋为主,中侧并用。教师提问:(多媒体课件展示)通过观察屏幕上的“所

”字,分析讨论其笔法特点。学生活动:第二小组学生观察分析,组内再讨论归纳特点,最后代表阐述结论。其他小组学生补充。教师补充:中锋与侧锋是对立的两种用笔方法,在篆书、隶书、楷书诸体中多强调要“笔笔中锋”,而行书、草

书中,则往往较为灵活,常以中锋为主,中侧互见。中锋用笔圆润厚重,侧锋用笔姿态优美。中以取劲,侧以取妍,中以立骨,侧以取态,二者不可偏废。学生活动:临摹“所”字,亲身体会行书中“中锋和侧锋”的不同笔法效果。第三小组:(

3)以转代折,以曲代直。教师提问:通过观察屏幕上《兰亭序》中的范字,分析理解行书的“以转代折,以曲代直”的特点。学生活动:第三小组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活动,形成本组结论后,代表上台交流展示。其他小组学生进行补充。教师补充:(多媒体课件展示)行书中

转折处,一般来说是转折并用,转多折少,体势尚圆。楷书中常常该折的地方,行书中多以转代替。转法以圆润力匀为上,富有一种弹性和婉转的力度美,如“折钗股”。转中须含折意,注意其提按顿挫,反之则易圆而无骨,缺乏方圆兼容之妙。许多楷书直笔在行书中发生了弯曲,

弯曲是快速流变的自然体现,又使行书增加了4妩媚的效果与空间的变化。注意要不离楷意,过分扭曲则乖张、做作。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演绎推理教学方法,培养锻炼学生由一般到个别的认知方法。第四小组:(4)以点代画,以简代

繁。教师提问:通过观察屏幕上的范字,请同学们理解行书笔画特点中的“以点代画,以简代繁”。学生活动:第四小组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活动,形成本组结论后,由代表上台交流展示。其他小组学生进行补充。教师补充:(多媒体课件展示)行书中有

许多简化笔画和借代的写法,如以点代横、以点代竖、以点代撇、以点代捺等使其显著的特点显得便捷而富有流动性。但无论怎样变化,也终不能离通过先贤们锤炼形成的规矩和法度。那种随意所为、信手所至是极其不严肃的。(5)以楷为本,牵丝映带。教师提问:(多媒体课件展示)请同学们理解一下教材中明代书法家文

徵明说的那段话。学生活动:学生通过思考、小组内讨论后,回答问题。教师讲解:为了说明行书的这个特点,教材中引用了明代书法家文徵明说过的一段话,他说“真书血脉贯通,放之便是行草,行草动必有法,整之便是正楷,能书者要一以贯之。”

启功先生也说过:“行书就是楷书的快写。”(举例讲解)行书以楷书为本,增以牵丝映带。牵丝映带使点画之间的关系显露和加强,是行书流美的重要特征,贵在空灵轻巧。牵丝映带又紧又松,有断有连,顺势而为,忌讳强扭妄连

,破坏字势。观看教学视频:中国第一位书法博士,中国美术学院教授白底先生临摹颜真卿的行书《乍奉辞》。设计意图:通过直观的欣赏书法名家的临摹示范,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6)笔顺自然,画无定型。教师讲解:(多

媒体课件展示)行书特点的最后一个特点,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了解一下。各种书体的笔画顺序是有规律的,但却各具特点。篆、隶、楷的笔顺较为确定,违反规则笔势就不顺畅。因此,写篆、隶、楷,遵守笔顺就非常重要。行书因其点画结构随意性较大,加之运笔节奏较快,为了顺势与追求形美,故

笔顺与楷书相比,较为自由。学生活动:观察大屏幕上的20个“之”字的不同写法。教师提问:20个“之”字能否互换位置,为什么?5教师讲解:不能交换。第一、这篇作品是即兴写下来的,当时的情绪和感受,自然而然的流露其中,正因为如此,他是不可重复的。第二、他的创作仅仅是为了把自己当

时的感受表达出来,是一种相对纯粹的自我娱乐和情感抒发,没有外在的目的。第三、书法讲究气韵生动,如果置换位置,整篇书法的疏密大小,黑色的轻重都将会发生变化,气韵必然会不贯通,不自然。设计意图: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通过欣赏书圣王羲之高超的的书法技艺,提高审美情趣,让学生感受中国书

法艺术的独特魅力,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和理解。4、知识拓展:(10分钟)结合所学历史知识,从社会政治、思想文化两个方面谈谈中国书法艺术到东晋时期进入“自觉”阶段的原因?设计意图:只有深刻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才能真正理解、欣赏这

时期的书法艺术。正如只有真正理解中国的文化,才能真正读懂中国的艺术。同时本题旨在强调书法艺术与历史、哲学等学科间的知识渗透。学生活动:学生分小组讨论后,回答问题。学生基本能回答出东汉末年的社会政治状况,思想文化方面由老师进行分析讲解。教

师总结:东晋时期的“书画自觉”现象形成的原因,有以下两方面:(1)社会政治方面自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学的独尊地位,加强大一统政权,文艺为政治服务。东汉末年社会黑暗、政治腐败,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抱有儒家志平思想

的文人士大夫惨遭杀戮,更难找到精神上的归宿。人们的自觉意识因此焕发出来,开始思考对于不朽思想的追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2)思想文化方面东汉末年,经学衰落,思想多元化,大一统政权的崩溃。一方面儒家独尊地位已

经动摇,思想呈现多元化发展;另一方面文人们追求幻灭、沉沦,心灵痛苦与觉醒,开始寻找新的思想依归。人们后来寻找的新的、统一的思想依归就是玄学,士人学子退隐山林,流觞曲水,赋诗酬唱,进行书画创作表达自我价值。至此中国的书法艺术由自发阶段进入了“书法自觉”阶段。在中国美学史上,魏

晋六朝时期是中国美学思想大转折的关键。这个时代的诗歌、绘画、书法、音乐等,例如陶潜、谢灵运、顾恺之、钟繇、王羲之、嵇康等人的作品,对于唐以后的艺术的发展有着极大的开启作用。6“晋字”是中国文化史上最受人称道的艺术成就,它最突

出的特点,是第一次将书法的个人价值完美的表现出来。行书的代表之作《兰亭集序》其文心与书艺,都体现了晋人的风骨,是中国文人对人事和自然的感悟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王羲之的书法创作再没有“书同文”的大一统的政治使命在身,他关心的是个人存在的终极意义。王羲之父子是率先把中国艺术从实用功利的

目的中解放出来的人。经学:中国古代研究儒家经典学说,并阐述其含义的学问。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玄学:研究幽深玄远问题的学问,崇尚“老庄”,又称“新道家”。“魏晋风骨”又称建安风骨。指建安诗人继承《诗经》及汉乐府优秀

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一方面在诗篇中真实地描写汉末的大动乱、大分裂,表现对民生疾苦的关切;同时又在诗歌中抒发一己欲在天下建立伟业的雄心壮志。《解说》中的“风清骨骏”即“文情并茂的、结构严密的、刚健朗畅的美”,这才是后世人所乐道的“

魏晋风骨”。代表人物:“三曹”、“建安七子”、“竹林七贤”、陶渊明、王羲之等。谈起魏晋,总有叹息,一种慷慨悲凉、雄健深沉、风骨遒劲的美。即便是过了千年,我们仍然可以大胆想象那个由儒雅男人们组成的风雅场面是何等诗意!他们聚在一起仰观宇宙之大,

俯察品类之盛,从言语到姿态、装扮的显得那么洒脱,裸露的身体象征着寡淡的欲求,纶巾张扬着离经叛道、放浪形骸的特异风姿。“魏晋风骨”是先进知识分子精神品格的核心内容,是建立在“民本”思想上的追求实现理想的奋斗精神和在受压抑而理想得不到实现时的抗争精神,它体现了我们民族的高风亮节、铮铮铁骨。

“风骨”一直都是与荡涤柔靡的文风、复归英雄精神相联系。它所强调的是在和谐的审美理想中突出时代的强音与文艺的现实精神,是文人儒士们所关注社会人生的积极态度、刚正不阿的人格力量和健康挺拔的文艺精神。“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中。”在充满战乱、痛苦的魏晋时代,人们通过追求自然与自由

,通过具有自由精神的审美,摆脱了各种生命的枷锁,享受到人的自由和快乐。魏晋士人的那种放诞不羁、潇洒飘逸、旷达超远、啸傲人生的气质,在中国的文化发展过程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超脱、自由之精神。李泽厚说:“魏晋之际,文人们外表

尽管装饰的如何轻视世事。洒脱不凡,内心却更强烈地执着人生,非常痛苦。这构成了魏晋风度的内涵。”。(三)小结(0.5分钟)(多媒体课件展示)下面我们共同来回顾一下本节课的学习内容:1、行书产生的原因。72、行书的审美特征及笔法特点。3、到东晋时期“书法自觉”现

象形成的原因。十二、结束语(1.5分钟)中国书法艺术是土生土长、地地道道的中华民族传统艺术。大自然的神奇与壮丽之美都能通过书法表现出来,“草如狂蛇,行似苍松,楷比高山”。人愉快时面呈笑容,哀痛时放出悲声,这种内心情感也能在中国书法里表

现出来。通过点画的轻重,结构的疏密、行笔的缓急,表现作者对形象的情感,抒发自己的意境。中国书法艺术在其生成和发展中,与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难解难分,她是中国文化精髓的代表。因此,学习中国书法并进而从事书法艺术创作的人,如果缺乏传统文化的修养,或对传统文化缺乏比较深刻的认识

,就难以理解中国书法艺术的精髓和奥妙。中国书法在创造伊始,就在实用之外,同时走上了艺术美的方向,使中国书法不像其他民族文字,停留在作为符号的阶段,而成为表达民族美感的工具。本节课到此结束,谢谢!

小喜鸽
小喜鸽
好文档,与你分享
  • 文档 161806
  • 被下载 27265
  • 被收藏 0
广告代码123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395972555 (支持时间:9:00-21: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