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孝敬父母、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也体现着人世间美好的情感——亲情。其实,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一直都沐浴着亲情。哪位同学能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从哪里感受到了亲情?许多同学都从日常生活中感受到了浓浓的亲情。其实亲情就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哪怕是一家人一起散步这样平常的小事,也能体现浓浓的亲情。《散步》这篇课文就为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温馨的故事。散步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人物性格,体会文章主题。(重点)2.学习以小见大、结尾深化主题的写作方法;领悟本文用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感情的方法。(难点)3.培养尊老爱幼、珍惜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重点)第一课时莫怀戚,1951年出生,男,汉族。笔名周平安、章大明。当代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重庆作协副主席,重庆人。1982年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为重庆师范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新闻系副主任、教授。1980年开始文学创作,其中篇小说《诗礼人家》曾获“四川文学”奖。著有《莫怀戚中短篇小说选》、小说集《大律师现实录》等。信服嫩芽分歧取决拆散委屈粼粼一霎时qíxìnnènshàchāiwěilínjué【熬】忍受(病痛或艰苦生活等)。【委屈】受到不应有的指责或待遇,心里难过。这里是使儿子受到委屈的意思。【粼粼】这里形容水的明净。【各得其所】每一个人或事物都得到合适的安顿。1.自由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要求:声音洪亮、吐词清楚;字音正确、停顿恰当;做到抑扬顿挫。2.根据课文内容快问快答:初春田野“我”、母亲、妻子、儿子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我”的儿子要走小路。“我”决定委屈儿子,走大路;母亲改变了主意,走小路。“我们”一家人向前走去,其乐融融。1.“我”为什么会选择走大路?2.“母亲”又为什么改变主意,决定走小路?①因为“我”伴同儿子的时日还长;①疼爱孙子,满足他的想法;②相信儿子,能够背她过去。②“我”要尽可能多的孝顺母亲。进一步思考以下问题:从他们的选择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尊老爱幼的浓浓亲情,家庭的温馨和睦!请你给这个家庭中的四个成员分别加一个修饰语(概括人物的品质和性格),并说说在文中的依据。()的母亲()的儿子()的妻()的“我”从文中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家庭?A.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为母亲的身体着想,不把母亲当累赘,要母亲出来,在初春的好天气
- 浏览量:0
- 下载量:0
- 价格: 10.00 元
- 页数:30 页
- 大小: 8.823 MB
- 时间: 2022-12-03
-
《济南的冬天》教案(共2课时)教学目标1.继续训练朗读,掌握重音和停连的要领。2.学习课文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体会体会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3.品味精美语言,学习比喻和比拟的修辞手法。第1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说起冬,尤其是中国北方的寒冬,我们脑海中浮现的多是朔风怒号、冰封雪飘、天寒地冻的萧条画面。但在老舍先生的这篇文章中,不仅感受不到这些,反而使人感到温暖的春意。那么,称为“宝地”的济南的确如作者描绘的那般温暖舒适吗?今天,就让我们在老舍的引领下,一起去观赏如水墨画般的济南的冬天吧!二、新课教学目标导学一:重点字词积累与预习济南伦敦着落髻儿看护镶上宽敞水藻贮蓄澄清响亮:指天气极为晴朗、明亮,与上文“响晴”意义相近。温晴:天气温暖、晴朗。出奇:特别、不寻常。安适:安静而舒适。慈善:原指仁慈、善良,对人关怀,富有同情心,本课指温和,合人心意。贮蓄:储存积蓄。空灵:灵活而不可捉摸。修订时加句中意,此处或讲解时都可以。目标导学二:整体感知首先来朗读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请同学们做到两点:(1)听朗读,注意朗读重音和停连;(2)自由朗读,读好重音和停连。按描写的不同景物,给文章分段,归纳段意。明确:第1段:写济南的冬天“温晴”的天气特点。阳光朗照下的山景第2—5段:写济南冬天的山景小雪覆盖下的山景城外远山第6段:写济南冬天的水色。目标导学三:济南“山”的特点1.第1段作者用什么样的方法写出济南冬天的总体特点?明确:对比方法,用“异地之冬”和“济南冬天”对比。“异地”主要写了北平、伦敦、热带三个地方,分别介绍了它们多风、多雾、日光毒、响亮的特点;而济南冬天则无风声、响晴、无毒日,从而突出了它“温晴”的特点,是块宝地。2.对比手法的作用明确:突出被表现物的本质特征,使形象更鲜明,主题更突出,思想感情更深刻。【答题格式】将……与……对比,突出了……,更好地表现了事物的……特征/人物……形象/文章……的主题。3.研读2—5段,说说这部分写了山的什么特点?(1)阳光朗照下的山作者怎样写出阳光朗照下的小山特别可爱、充满温情的?明确:“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蓝天下很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他们唤醒。”一句,运用拟人手法,烘托出舒适温暖的环境。“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他们全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一句,运用比喻和拟人,将小山比作“小摇篮”
- 浏览量:0
- 下载量:0
- 价格: 3.00 元
- 页数:6 页
- 大小: 45.000 KB
- 时间: 2022-12-03
-
散步贾宝泉散步的时候我走直路儿子却故意把路走弯我说把路走直就是捷径儿子说把路走弯路就延长仰望星空脚踏实地散步——莫怀戚莫怀戚,笔名周平安、章大明,重庆人。1994年获全国庄重文文学奖,散文《散步》和《家园落日》选在了中学语文课文之中。视写作为生活的一部分;写作必得使其愉快,否则不写。胸无大志,重视世俗生活中的乐趣。2008年又成就了一部新的长篇小说《白沙码头》,其中有人给予了及其作品很高的评论,称他是一位“写人性的高手”。作者简介一、读准字音,解词释义。咕咕分歧一霎时水波粼粼信服蹲下来两全gūqíshàlínxìndūnliǎng(鱼鳞,麒麟)预习检测一、读准字音,解词释义。各得其所:原指各人都得到满足。后指每个人或事物都得到恰当的位置或安排。一霎时:顷刻间;很短的时间;一会儿。分歧:(思想、意见、记载等)不一致;有差别随意:任由自己的心意;随手;随便。本文指初春的田野充满生机和活力,自由而不受拘束的情景。预习检测听读课文a.散步的季节?b.散步的地点?c.出现了哪几个人?d.在散步过程中发生了什么?结果如何?a初春b南方的田野c母亲、我、妻子、儿子d分歧母亲顺从孙子,走小路初读●感知文本默读课文文中的哪一句话能概括文章内容?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修改后)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在田野散步。在这个温暖的家庭里,四口,三代,两对母子,你最欣赏的人是谁呢?为什么?找出相关语句,有感情地朗读。再读●分析形象小孩子(1)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2)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1)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2)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3)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母亲(1)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2)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3)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我(1)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2)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伴同母亲的时日已短,我说:“走大路。”(3)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4)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当时莫怀戚父亲去世不久,照料了莫怀戚多年的母亲似乎一下子给抽调了了生活的目标,身体情况变得很复杂。莫怀戚有个弟
- 浏览量:0
- 下载量:0
- 价格: 10.00 元
- 页数:21 页
- 大小: 15.333 MB
- 时间: 2022-12-03
-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咏雪—《世说新语笺疏》同学们,雪花是严寒的冬天里仁慈的上帝送给我们的礼物,它是那样的纯洁、轻盈,你能拿什么比拟它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咏雪》,你们和文中的两位才子才女比试比试如何呢?导入新课咏雪“咏”,歌咏、赞美,“咏雪”,即歌咏白雪。标题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一、作者简介:刘义庆(403—444),字季伯,南朝宋宗室,袭封临川王,曾任荆州刺史。文学家。自幼才华出众,爱好文学,喜纳文士,组织编写了志人小说集《世说新语》。《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除《世说新语》外,还著有志怪小说《幽明录》。预习检测二、作品简介:《世说新语》原为8卷,今本作3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识鉴、赏誉等36门,主要记录晋代士大夫的言谈逸事,较多地反映了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谈放诞的风气。鲁迅称其为“一部名士教科书”。《咏雪》这一则被编入书中“言语”一门,《陈太丘与友期》这一则被编入书中“方正”一门,“方正”,即正直不阿,为人正派,是一种好品格。预习检测一、读准下列字音。太傅fù俄而é雪骤zhòu差chā可拟nǐ无奕yì撒sǎ柳絮xù预习检测二、解释重点词语。内集: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文义:文章的义理。儿女:子女,这里泛指小辈,包括侄儿侄女。俄而:不久,一会儿。骤:急。欣然:高兴的样子。未若:不如,不及。差可拟:大体可以相比。因风起:趁、乘风。预习检测初读●整体感知自由朗读诗歌,把课文读通读顺,注意读准字音、节奏。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乊/妻也。初读●整体感知翻译重点句子,把握特殊文言句式:①白雪纷纷何所似?宾语前置句翻译: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②撒盐空中差可拟。状语后置句翻译:在空中撒盐大体可以相比。③未若柳絮因风起。翻译:不如比作柳絮乘风漫天飞舞。初读●整体感知翻译重点句子,把握特殊文言句式:译:谢太傅在一个寒冷的雪天把家人聚集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论文章的义理。不久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白雪纷纷扬扬的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可以相比。”他哥哥的女儿谢道韫说:“不如比作柳絮乘着风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大笑了起来。(谢道韫)是
- 浏览量:0
- 下载量:0
- 价格: 10.00 元
- 页数:20 页
- 大小: 1.368 MB
- 时间: 2022-12-03
-
《散步》任务学习单学习目标1.继续朗读课文,揣摩语气,把握节奏。2.多角度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3.品读文章细节,探究语言特点。自主学习1.阅读下面的小资料,完成积累。(1)作家作品莫怀戚,1951年6月3日生于重庆,笔名周平安、章大明。当代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重庆作家协会副主席。《散步》:一文叙写了祖孙三代人在一起散步的平凡小事,表现出一家人之间互敬互爱的真挚感情,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霎.时()分歧.()委屈.()桑.树()(3)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A.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各得其所:B.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委屈:2.根据你的知识积累填空。(1)《散步》是一篇展示人间亲情的散文,作者是当代作家。(2)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____(铺伸延)着,有的浓,有的淡。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____(强大强壮强悍)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____(高高强大高大)的父亲。(3)但我和妻子都是____(缓缓轻轻慢慢)地,____(稳稳静静重重)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3.反复朗读课文,揣摩语气。听读课文朗诵。示例: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合作探究一、初读课文,理清思路1.“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一句中“熬”字当如何理解?2.“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怎样理解这句话?3.“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怎样理解这句话?二、精读语段,品读情感1.“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段初春景物的描写,在文中有何作用?2.《散步》一文的结尾“„„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如何理解?其中“走得很仔细”“整个世界”是什么意思?三、问题探究,提升素养1.对于本文的主旨,可以有以下看法,你怎样理解?二维码《散步》课文朗读本文营造了一家人互敬互爱、互相谦让的和谐氛围。本文赞美了儿女对父母孝心的可贵,弘扬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美德。本文表现了中年人在家庭中的特殊身份和担当。本文旨在表达一种生命的感慨。本文蕴含着“
- 浏览量:0
- 下载量:0
- 价格: 2.00 元
- 页数:4 页
- 大小: 50.000 KB
- 时间: 2022-12-03
-
《济南的冬天》说课稿(区公开课)尊敬的老师同学,你们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济南的冬天》的第一课时,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设想、教学程序及二点补充等六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一)说教材(我把它分为三个方面)1、课文所处的地位及作用《济南的冬天》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中的第二篇课文。它是现代著名作家老舍在1931年初写的,是一篇景美、情美、语言美的写景抒情散文,文章选取了一个个独特的角度,描绘了济南冬天特有的魅力。这其中作者感情的抒发非常别致,不是采取直抒胸臆的方式,而是采取表达一种感受的方式,将自己对济南冬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不露痕迹的依附在对景物的描写之中,因此显得格外自然真挚。从本单元教材编排的意图来看,学习本课,一方面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掌握在《春》中所学到的比喻、拟人的修辞,另一方面是让学生学习文中“情景交融”的写法。《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对作品中感人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据此并结合本单元编排的意图和本文的特点,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2、教学目的a.理解重点词语,品味积累语言,体味济南的冬之美。b.初步培养感悟散文的能力:学习抓住景物的主要特点,体会本文运用比喻、拟人手法的表达效果,学习寓情于景的写作方法。c.通过感受济南冬天的美,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3、教材的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是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及描写景物的方法,以及领会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细致描绘,情景交融的表达对祖国宝地济南的赞美之情。侧重讲析第3段和第5段。教学难点则是作者情景交融的写法。(二)、教学方法1、根据课文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以通读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进行教学。据新《大纲》在《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里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本文是文质兼美的写景散文,适于朗读。学习本课重在引导学生领悟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特征细致描绘的写法,体会作者借景抒发的赞美之情。所以在文章的讲析中引入了诵读法教学,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领悟文章描景绘物的美。2.采用多媒体等电教手段,增强教学直观性,扩大教学容量。(三)、学法指导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我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为主线”的教学思路进行学法的指导,采用了自主学习法、小组讨论法及反馈练习法。在指
- 浏览量:0
- 下载量:0
- 价格: 5.00 元
- 页数:10 页
- 大小: 40.000 KB
- 时间: 2022-12-03
-
《散步》学习任务单一、字音字形辨析。1、给下面的加点字注音。散.步()散.文()咕.咕()水泡.()霎.时()委.屈()信.服()粼.粼()2、指出下面词语中的错别字并订正。分岐()煎遨()铺垫()稠蜜()折散()水波鳞鳞()瞧悴()二、语文综合实践。1、新学校,新同学,为增进友谊,使同学们尽快找到知心朋友,班委会决定召开“结交新朋友”主题班会,请你协助完成以下任务。(1)请你为本次活动取个好听的名称。(注意活动主题哦)(2)请你帮主持人完成下面的开场白:(3)你的朋友小明是班级足球队的一员,在为期一个月的校园足球文化节里,小明参加了不下10场比赛,慢慢地,妈妈不支持小明踢足球了,说每天弄得脏兮兮的,像个野孩子,还影响了学习。你该怎样帮助小明说服他的妈妈支持他继续踢足球?三、阅读技法点津。(一)技法指导:景物描写的作用:解题通法: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类试题。可从景与人、景与情节、景与情感等关系入手分析。A首先,要找准景物描写的角度。①修辞(比喻、拟人、排比);②表现手法(对比、衬托、联想、想象);③感官(视觉、听觉、嗅觉、触觉);④描写顺序(时空顺序、点面结合、整体到局部、移步换景)B其次,结合语境分析作用。内容上:交代故事的时间、地点;为人物活动提供典型场景;有时也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描写„„内;渲染„„氛围;烘托„„心情;表达„„情感等。结构上:为下文„„做铺垫;推动故事情节(二)实战演练:赔偿余显斌①我拿上一尊泥塑,付了钱,转身就走。年轻的店主喊住我,要补我钱。我大方地一笑:“‘泥人曾’的泥塑,值这个价。”说完,挥一挥手,就急匆匆地离开了。②不一会儿,我就拐入一条小巷。巷子两边,粉墙黛瓦,高高低低,延伸向远处。墙头不时冒出一两枝桃花,红艳艳的,引得蜂飞蝶舞;或者爬出几根青藤,嫩嫩的,绿绿的,曲折蜿蜒。我不禁哼起轻快的小曲,放慢了脚步。③突然,身后传来急促的脚步声。我停止唱歌,加快了脚步。身后又传来了喊声:“先生,请停一下。”我侧耳一听,不是店主的声音,于是停下来,慢慢地转过身。原来是一个六十岁左右的老人,浑身上下透着一种儒雅的气韵。④“是叫我吗?”老人点点头,快步来到我面前:“先生刚才在‘泥人轩’买了一尊泥塑?”我赶忙摇头。老人看见我手中的纸盒:“这就是啊!”⑤我,声音不再柔和,厉声问道:“咋的,有问题吗?”老人轻轻地点点头,从我手里拿过纸盒,慢慢打开。只见“关
- 浏览量:0
- 下载量:0
- 价格: 2.00 元
- 页数:4 页
- 大小: 27.825 KB
- 时间: 2022-12-03
-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春—朱自清第一课时1.朗读课文,把握重音和停连,理清结构层次。2.品读课文,揣摩优美词句,抓住景物特征。学习目标作者简介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民主战士。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欧游杂记》《背影》,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散文代表作有《绿》《春》《荷塘月色》《背影》等。本文大致写于1928年至1937年之间。此时,朱自清在清华大学边任教边研究学问,工作的顺利、家庭生活的和谐等,使得他的心境较为平淡恬静,满目的春光把他带入了江南美好的境地,因此,写下了这篇广为传诵的散文名篇。作者写此文时,已没有创作初期诗文的那种淡淡的哀怨的情调,而是鲜明地表现出新鲜的格调和欢乐的情绪。背景链接一、读准下列字音。预习检测朗润嗡嗡嫩绿眨眼酝酿rùn窠巢宛转蓑衣嘹亮抖擞kēwēngnènzhǎyùnniàngwǎnsuōliáosǒu预习检测hèhéhúhuòhuózhǎngzhàngcángzàngyùnyūn水涨起来了涨红了脸躲藏宝藏黄晕头晕应和和平和牌和药和泥朗读技巧早知道1.发音准确、吐字清晰。2.深入理解句子或语段(篇章)的内容、情感等。(朗读的基础)3.气息处理得当。(难点)4.掌握一定的节奏技巧:停顿、重音、语速、语调等。做到声情并茂、引人入胜,你就是最好的朗诵者!初读●感知文本听朗读,说说文章描绘了怎样的景,你感受到了怎样的情感?景——春天生机勃勃、万物复苏的画面情——作者喜爱赞美春天、充满对未来的希望(1)朱自清先生以什么样的心情去迎接春天?(2)作者在文章的结尾对春天进行了怎样的赞美?(3)本文重点描绘了春天哪些美丽的景色?细读课文,思考以下三个问题?初读●感知文本阅读课文并思考: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分为几个部分?盼春绘春颂春第一部分(1)总写第二部分(2-7)具体写第三部分(8-10)总写人们对春天的盼望和兴奋喜悦的心情。景物和感受结合,全面细致描绘春景图。赞美春天,点出了春天的特点:新、美、力。初读●感知文本作者笔下的春天就像一幅幅美丽的图画诶你分别用三个字概括,作者描绘了哪些春日图景。并为每幅图景配上一句古诗。春草图——小草报春春风图——微风吟春春花图——百花争春春雨图——细雨润春迎春图——勤人迎春——“浅草才能没马蹄”、“草长莺飞二月天”——“
- 浏览量:0
- 下载量:0
- 价格: 10.00 元
- 页数:39 页
- 大小: 22.096 MB
- 时间: 2022-12-03
-
- 浏览量:0
- 下载量:0
- 价格: 1.00 元
- 页数:2 页
- 大小: 21.399 KB
- 时间: 2022-12-03
-
迟日江山丽,风吹花草香。——杜甫《绝句》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春1.朗读课文,把握重音和停连。2.理清文章写作思路,把握文章结构脉络。3.理解比喻、拟人手法在写景中的表达效果。第一课时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号秋实;改名自清,字佩弦。在扬州长大,自称“扬州人”,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曾任中学教师,后任清华大学教授。他的散文朴素缜密,清隽沉郁,语言洗练,文笔清丽,极富真情实感,散文代表作品有《背影》《绿》《荷塘月色》等。听朗读示范,注意朗读的重音和停连。重音:朗读时,为适应传情达意的需要,对语句中的某些词或短语以重读的形式加以强调。停连:指朗读语流中声音的中断和延续。声音的中断即停顿,声音的延续即连接。无论停还是连,都要与文章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要求相适应,不是任意的。朗润酝酿窠巢应和黄晕烘托蓑衣抖擞lǎngrùnsuōhōngtuōdǒusǒuyùnyùnniànɡhèkēcháo一年之计在于春:春是一年的开始,应该把全年要做的事尽早安排好。呼朋引伴:呼唤朋友,招引同伴。宛转:形容声音抑扬动听。现在多写作“婉转”。卖弄:有意显示、炫耀(自己的本领)。赶趟儿:本义是时间赶得上,这里指众多果树争先恐后地开花。花枝招展:形容女子打扮得十分艳丽。这里比喻姿态优美。跳读课文,思考以下几个问题?1.文章的写作结构是怎样的?2.文中具体描写了春天的哪些景物?3.假如你是一个画家,你能根据本文画出几幅图画,并且给每一幅加上小标题吗?如:____图。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三)颂春(二)绘春(一)盼春总领全文,开启下文反复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总分总总结全文,概括春天的特点作者为什么按照盼春、绘春、赞春的顺序写春天?这三部分的顺序和作者思想感情的发展是一致的。春天尚未来临,热切地盼望她的到来;待到她降临人间之后,则尽情地欣赏这美好的大地回春的景象;最后以赞美作结,用三个比喻句颂扬春天,深化题旨。修辞手法有哪些?比喻排比拟人夸张反问对偶反复设问找修辞,看谁找的又快又准?反复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两个“盼望着”语气应该是递进的,表达一种急切而欣喜的“盼望”心情。“春天”本无脚步,是作者想象有的,一上来就传达了一种欢快而热烈的心情。找修辞,看谁找的又快又准?比喻像
- 浏览量:0
- 下载量:0
- 价格: 10.00 元
- 页数:33 页
- 大小: 20.328 MB
- 时间: 2022-12-03
-
春(第一课时)【自主学习】一、作者介绍本文作者是,原名自华,字,号秋实,原籍浙江绍兴。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朱自清的散文素朴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炼、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代表作有诗文集、散文集、、等。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散文代表作有《绿》《春》《荷塘月色》《背影》等。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朗润..()嫩.嫩的()眨.眼()酝酿..()窠.巢()嘹.亮()蓑.衣()抖擞.()水涨.起来了()应和.()黄晕.()他涨.红了脸()和.平()头晕.()躲藏.()和.牌()宝藏.()和.药()和.泥()二、解释下列词语。1.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欣欣然:2.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朗润:3.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湿润的空气里酝酿..。酝酿:4.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花枝招展:三、整体把握,理清思路。自读课文,注意语气、语速、语调、重音及情感的把握。并思考下列问题。1.文章描绘了怎样的景,你感受到了怎样的情感?景——情——2.试着梳理文章的段落层次。第一部分:(第段)春第二部分:(第段)春第三部分:(第段)春3.作者笔下的春天就像一幅幅美丽的图画,请你说说作者描绘了哪些春日图景?分别用三个字概括。并写出景物的特点。春草图:图:图:图:图:春(第二课时)【精读课文】a.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b.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c.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1.第一段中的划线句子各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a.拟人。生动形象的写出花的争奇斗艳、竞相开放,表现花的繁多。b.比喻、排比。写出花的色彩,突出花的艳丽。c.比喻、拟人。比喻生动形象的写出野花亮而多的特点;拟人生动形象的突出野花随风摆动、若隐若现的情态。2.第
- 浏览量:0
- 下载量:0
- 价格: 1.00 元
- 页数:2 页
- 大小: 29.646 KB
- 时间: 2022-12-03
-
《再塑生命的人》教案教学目标1.继续学习默读,逐步提高阅读速度。2.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感悟莎莉文老师这一形象,理解作者对莎莉文老师敬爱和感激的情意。3.品味和揣摩关键语句,体会作为盲聋哑人的作者对生活的独特感悟。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一个一岁半就失聪失明,生活在无声无语无光的世界里,连爸爸妈妈都不能认识的孩子,她几乎丧失了生活的能力和勇气,她坠入了一个黑暗而沉寂的世界,陷入了痛苦的深渊。但她顽强地生活了下来,考进了著名的哈佛大学,长大后又成为一名作家,用自己的生花妙笔激励别人,给人生存的勇气。这一奇迹的创造,当然与她自身的努力分不开;但在那段困难的日子里,她能走出心灵的障碍,重新塑造生命,却不能不归功于一位伟大的女性——她的老师莎莉文女士。今天我们要学习海伦·凯勒的《再塑生命的人》,听听她和莎莉文老师的故事。二、新课教学目标导学一:学习默读,把握内容1.默读课文,再塑生命的人是谁?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明确:人指的是莎莉文老师。明确:老师是一位富有爱心、耐心、慧心的出色的老师。2.默读课文,理一理文章的行文脉络。明确:围绕再塑生命的人,写了相识前:“我”的内心惶恐、绝望(1-5)。相识后:莎莉文老师教“我”拼写词(6-7)。莎莉文老师教“我”区别具体事物(8-9)。井房散步,从自然中认识“水”(10-13)。目标导学二:细读感悟,体会感情细读课文,思考:1.课文1-4段,作者在莎莉文出场前铺垫了哪些内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明确:铺垫的内容:(1)到“我”家的时间及对“我”的重要性。(2)介绍“我”内心的烦躁、苦恼以及对光明的渴望。好处:(1)写莎莉文到“我”家的时间及对“我”的重要性,能激发读者的阅读欲望。(3)介绍“我”内心的烦躁、苦恼以及对光明的渴望,既为下文埋下伏笔,又与下文经过莎莉文老师的教导,“我”对生活充满期望形成对比,突出了莎莉文老师对“我”的重要性。2.莎莉文老师到来后,发生了哪些事情?海伦她的感受又是如何?读文填写表格。段落事件海伦的感受第5段第一次亲密接触陌生第6、第8段给“我”洋娃娃,教“我”拼写自豪、高兴第7段教“我”学会简单的字领悟第9—12段教“我”学会区分“杯”和“水”不耐烦——恍然大悟,求知欲油然而生第13段教“我”比较复杂的字喜悦、幸福3.找到文中描写“我”学有收获后动作行为或心理活动的语句,体会“我”学习的艰辛和收获的快乐。明确:动作
- 浏览量:0
- 下载量:0
- 价格: 3.00 元
- 页数:7 页
- 大小: 43.000 KB
- 时间: 2022-12-03
-
1部编本七年级上册《咏雪》教案【教学目标】1.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2.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汇。3.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教学重点】1.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2.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汇。【教学难点】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汇。【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进程】一、情景导入同学们,看看这几幅图画讲的是什么故事?(出示“曹冲称象”“孔融让梨”“司马光砸缸”“王冕学画”图画)在我国古代文献记录中记录了许多类似的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他们的故事至今流传。今天,让我们走进《世说新语》,跟随古人刘义庆一起再去认识2两位古代的少年英才吧!二、有关资料1、文体知识“志人小说”是指魏晋六朝时期流行的专记人物言行和人物传闻逸事的一种杂录体小说,又称清谈小说、逸事小说。它具有以下特点:一是以真人真事为描写对象;二是以“丛残小语”、尺幅短书为主要形式;三是善于运用典型的细节描写和对比衬托手法,突出刻画人物某一方面的性格特征;四是语言简练朴实、生动优美、言约旨丰。这些艺术特点对后世小说产生了很大影响。2、作者介绍刘义庆(403—444),南朝宋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宋宗室,袭封临川王,曾任南兖(Yǎn)州刺史。自幼才华出众,秉性简素,爱好文史,喜纳文士,组织编写了志人小说集《世说新语》。《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除《世说新语》外,还有《幽明录》《宣验记》等小说和文集,但已散佚。3、作品介绍《世说新语》南朝宋刘义庆组织编写,是一部以汉末、魏、晋士人生活为题材的小说,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志人小说”的代表作。主要描写从东汉到刘宋时期的一些著名人士的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全书共8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夙慧等36门。《咏雪》选自“言语”一门,《陈太丘与友期行》选自“方正”一门。这部书不仅保留了许多珍贵的史料,也因为3其语言凝炼、人物形象鲜明成为古典小说的源头之一。三、预习设计1、请把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一诗补写完整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2、根据课文填空⑴春天像小姑娘,___________,笑着,走着。⑵水何澹澹,____________。⑶_____
- 浏览量:0
- 下载量:0
- 价格: 10.00 元
- 页数:12 页
- 大小: 31.919 KB
- 时间: 2022-12-03
-
《春》学习任务单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把握重音和停连。2.激发联想和想象,体会课文优美的情境。3.品味优美词句,揣摩关键语句,积累语言。(重点)4.深入学习比喻修辞手法,欣赏比喻给文章带来的美感,并运用于写作。(难点)自主预习1.阅读下面的小资料,完成填空。(1)作家作品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散文代表作有《荷塘月色》《背影》《绿》等。(2)文体知识定义:散文,是和小说、戏剧、是个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按表达方式的不同,散文分为三种:叙事散文,(写景)抒情散文,议论(说理)散文。本文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3)比喻知识概念用某些有类似特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的某一事物。分类明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例:露似珍珠月似弓。暗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没有比喻词,例:阳光下盛开的百合花就是您的笑容。借喻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例:两只小虫都淹没在老松树下黄色的泪珠里。判断方法有“好像”“像”“是”一类词的句子,不一定都是比喻句。判断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句关键是看是否有本体和喻体。作用可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可感2.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嗡()酝酿()抖擞()朗rùn()wǎn()转hōng()托静mò()jiànzhuàng()应和()风筝()liáo()亮和风细雨()铮铮铁骨()liáo()草掺和()挣扎()眼花liáo()乱3.把下列词语的意思补充完整。朗润:。赶趟儿:本义是时间赶得上,文中指。花枝招展:形容女子打扮。文中比喻。酝酿:本义是造酒的发酵过程,文中是指。宛转:形容声音。4.朗读课文,读出感情,在你喜欢的段落中标出语句中的重音和停连。示例:“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V抚摸..着你。5.通读课文,完成题目。(1)文章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分别用一个二字词语概括为盼春、和赞春,抒发了作者对春天的之情。(2)找出文中的运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在课本中标出来,并体会一下句子好在哪里。合作探究一、体会优美的情境1.课文集中描绘了哪几幅春天的图景?根据课文完成下面的表格。图画名称景物特征描写方法(或顺序)春草图嫩、绿、多、软由景到人春花图虚实结合、动静结合图和煦、芳香、悦耳图从静景到动景,由物到人,由近到远迎春图春到人欢由景及人2.这些春景有哪些共同点?3.课文以写景为
- 浏览量:0
- 下载量:0
- 价格: 2.00 元
- 页数:3 页
- 大小: 58.000 KB
- 时间: 2022-12-03
-
《秋天的怀念》教案第1课时教学目标:1.揣摩合适的朗读语气,在朗读中把握感情基调的变化。2.学习比喻和比拟的修辞手法,体会景物描写中融入情感。一、导入新课:有这样一位儿子,在他二十一岁正值风华正茂之时,却不幸患病,导致双腿瘫痪。他痛不欲生,不能自拔。有这样一位母亲,虽然身患重病但仍然精心照顾双腿瘫痪的儿子,鼓励他重新点燃生活的信心。可就在北海的菊花烂漫开放的时候,母亲却带着无限的牵挂永远地离开了,而这个特别的秋天,也成了儿子永生的怀念。二、认定目标:多媒体课件展示,学生齐读,教师加以点拨后自行认定。三、合作探究:(一)预习检测:(落实双向细目表“字形字音”“重点词语”“解词释义”部分。)瘫痪tānhuàn侍弄shì整宿xiǔ憔悴qiáocuì仿膳shàn豌豆wān诀别jué烂漫màn翻来覆去fù絮絮叨叨xùdāo暴怒无常:形容一个人的脾气坏到了极点,时常极端愤怒,变化不定。猛地:突然、忽然。侍弄:方言,经营、照管、喂养的意思。狠命:使劲、拼命,表示用尽全力。捶打:用拳头或器物砸。田地:这里指地步,指不好的处境或境况。翻来覆去:形容一次又一次,也形容来回翻动身体。絮叨:来回的说,指说话啰嗦。烂漫:颜色鲜明而美丽。(1)作者介绍:(略)(落实“文体知识”部分)作者简介: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出生于北京,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后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自称是“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代表作品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务虚笔记》《命若琴弦》,散文《我与地坛》《合欢树》《病隙碎笔》等。(二)初读文本,概括文章内容,划分文章结构。请同学们默读文章,对文段做好段落标记,勾画圈点出重点词句,概括文章内容,划分文章结构。1.播放课文录音,师生静心聆听,圈画出重点字词和刻画人物语句。2.课文主要讲了什么?请用简洁的语言写下来。明确:记叙了重病缠身的母亲精心照顾瘫痪的儿子,直至自己生命的最后一息的事,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真挚无私的爱。3.初读课文,说一说课文围绕着“我”和母亲写了哪几件事。文章结构如何划分?明确:课文写了四件事:①“我”发脾气时,母亲抚慰“我”。②母亲为了“我”隐瞒病情。③母亲央求“我”去看花。④母亲的临终嘱托。4.速读课文,根据内容划分文章结构:第一部分(第①②段):写双腿瘫痪后的“我”暴怒无常,母亲
- 浏览量:0
- 下载量:0
- 价格: 2.00 元
- 页数:3 页
- 大小: 23.494 KB
- 时间: 2022-12-03
-
《再塑生命的人》说课稿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再塑生命的人》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三单元第二课,教学目的在于让学生体悟到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孩子们的学习生活,给学生以学习和生活的启迪。本文节选自美国女作家海伦.凯勒的自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选段透过“我”的眼睛,通过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叙述了一个盲聋哑儿童在家庭教师安妮.莎莉文老师的帮助下,重新认识周围的事物,走进大自然,体验人间真情,从黑暗、迷茫走入爱的光明之中,重拾对生活的勇气和信心的故事。本文人文内涵丰富,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对人生、生命有所感悟,在情感、价值观上引导学生理性地思考爱、理解爱。二、说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的设定根据新课标提出的“欣赏文学作品时,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到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的感人形象、情境,能说出自己的体验。”为此,我的教学目标设计如下:1、筛选概括信息,理清文章思路,概括主要事件。品读语言。2、领会莎莉文老师博大深沉的爱心和高超的教育艺术,理解作者对老师的敬爱、感激之情。理解海伦凯勒再塑生命成功的因素。这也是本文的教学重点。3、学习海伦自强不息的精神,学会关注弱势群体,让心灵接受一次爱的熏陶。相对于健全的学生来说,理解盲聋哑作者对生活的独特感受可能是本文教学的一个难点。三、说教法学法的设计(一)教法设计:根据教材特点、初中学生思维行为特点,所带班级学生学情特点,设计“六步教学法”,思路为:导——读——悟——赏——移——结。力求做到灵活应用各种教学法。其中“导”包括课前指导学生,课上播放多媒体图片;读则是研读文本;悟和赏则是对人物,对主题、对语言的理解和品味,移是拓展迁移,结则是小结。(二)学法设计:1、个人情感体验法。以读为本,或速读,或精读,或朗读,或默读,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让学生通过文本与作者交流感情或碰撞思想,读出自己或读出问题。2、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独立思考与小组合作相结合,一方面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一方面善于与人合作,得到更多角度的信息。既突出学生主体性,也体现合作意识。(三)手段选用:教学媒体设计:1、有关画面展示:海伦生活照、邰丽华等人生活照等由大屏幕投影出来,引导学生进入特定情境,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2、音乐播放:课前播放《让世界充满爱》,以烘托课堂“爱
- 浏览量:0
- 下载量:0
- 价格: 2.00 元
- 页数:4 页
- 大小: 34.500 KB
- 时间: 2022-12-03
-
课题记承天寺夜游(第2课时)教学模式目标教学教学目标(三维目标)1.学习本文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及写景抒情的方法。2.品味语言,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1.学习本文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及写景抒情的方法。2.品味语言,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教具多媒体板书设计教学环节小组合作学习、展示内容(按环节学查、展点、悟导等内容)教师点拨导入合作探究一、检查复习:背诵课文二、问题探究概括文章事件: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我”和张怀民一起在承天寺的庭院中赏月。1.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①遂至承天寺。理由:唯张怀民可以同乐②怀民亦未寝。理由:心境相同欣赏趣味相同③相与步于中庭。理由:关系亲密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理由:志同道合志趣相投命运相同】2.请从文中摘录描写“庭院月色”的语句,细细品味,简要说明景物特点。【句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景物特点:月色空灵皎洁。(空明澄澈等)】3.体会这一句的妙处。【“积水空明”用比喻的手法写出月光的清澈透明,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之感。“藻荇交横”则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写竹柏之影参差错杂。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清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4.文中说“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说说句中的“闲人”的“闲”字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这个“闲”字的含义有哪几点?【以别人的不闲反衬两人之闲,点明主旨。①、反映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②、反映了作者身为闲官的闲事。③、慨叹世人忙于名利而无暇顾及良辰美景】5.你是如何理解文中“闲人”的含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或表现作者虽遭贬谪仍强作轻松愉快的复杂心情。既有由赏月咏月而发的自豪自慰,又有为"闲人"的境遇而生的惆怅和苦闷。)】6.本文写作时,苏轼已被贬黄州。当时,他备受监视,近乎流放。揣摩文章最后一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赏月的欣喜;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被贬的无奈寂寞;虽屡遭贬谪,但仍乐观豁达。】7.“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是全文的点睛之笔,请参考下面的背景材料,说说为什么作者称自己为“闲人”,这体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背景材料:苏轼才华横溢,有济世之志
- 浏览量:0
- 下载量:0
- 价格: 2.00 元
- 页数:5 页
- 大小: 26.404 KB
- 时间: 2022-12-03
-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再塑生命的人一个一岁半就失聪失明,生活在无声无语无光的世界里,连爸爸妈妈都不能认识的孩子,她几乎丧失了生活的能力和勇气,她坠入了一个黑暗而沉寂的世界,陷入了痛苦的深渊。但她顽强地生活了下来,考进了著名的哈佛大学,长大后又成为一名作家,用自己的生花妙笔激励别人,给人生存的勇气。这一奇迹的创造,当然与她自身的努力分不开;但在那段困难的日子里,她能走出心灵的障碍,重新塑造生命,却不能不归功于一位伟大的女性——她的老师莎莉文女士。今天我们要学习海伦·凯勒的《再塑生命的人》,听听她和莎莉文老师的故事。1.继续学习默读,逐步提高阅读速度。2.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感悟莎莉文老师这一形象,理解作者对莎莉文老师敬爱和感激的情意。3.品味和揣摩关键语句,体会作为盲聋哑人的作者对生活的独特感悟。第一课时海伦·凯勒(1880—1968),美国著名女作家、教育家、慈善家。她出生于亚拉巴马州,在柏金斯盲人学校莎莉文老师的协助下,她学会了阅读、写作,还学会了说话,上了大学。主要作品有《我生活的故事》《走出黑暗》《乐观》《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搓捻企盼繁衍迁徙遐想拼凑绽放花团锦簇疲倦不堪截然cuōniǎnqǐyǎnxǐxiácòuzhàncùkānjié【不求甚解】现在多指读书学习只求懂得大概,不求深刻了解。【疲倦不堪】形容非常疲乏,身体由于过度劳累而无法支撑。【恍然大悟】形容一下子明白过来。【花团锦簇】形容五彩缤纷、十分华丽的景象。簇,丛集、聚集。【美不胜收】美好的东西太多,一时接受不完。【混为一谈】把不同的事物混在一起,说成是同样的事物。1.默读课文,再塑生命的人指的是谁?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再塑生命的人指的是莎莉文老师。莎莉文老师是一位富有爱心、耐心、慧心的出色的老师。相识前:相识后莎莉文老师教“我”拼写词(6-7)。井房散步,从自然中认识“水”(10-13)。“我”的内心惶恐、绝望(1-5)。再塑生命的人莎莉文老师教“我”区别具体事物(8-9)。2.默读课文,概括文章的行文脉络。1.课文1-4段,作者在莎莉文出场前铺垫了哪些内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1)到“我”家的时间及对“我”的重要性。(2)介绍“我”内心的烦躁、苦恼以及对光明的渴望。激发读者的阅读欲望。既为下文埋下伏笔,又与下文经过莎莉文老师的教导,“我”对生活充满期望形成对比,突出了莎莉文老师对“我”的重要性。第二
- 浏览量:0
- 下载量:0
- 价格: 10.00 元
- 页数:30 页
- 大小: 1.302 MB
- 时间: 2022-12-03
-
【教学目标】1.能借助注释和巟具乢理解基本内容。2.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汇。3.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教学重点】1.能借助注释和巟具乢理解基本内容。2.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汇。【教学难点】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汇。“志人小说”是指魏晋六朝时期流行的丏记人物言行和人物传闻逸事的一种杂彔体小说,又称清谈小说、逸事小说。它具有以下特点:一是以真人真事为描写对象;二是以“丛残小语”、尺幅短乢为主要形式;三是善亍运用典型的绅节描写和对比衬托手法,突出刻画人物某一方面的性格特征;四是语言简练朴实、生动优美、言约旨丰。这些艺术特点对后丑小说产生了很大影响。1、文体知识刘丿庆(403—444),南朝宊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宊宍室,袭封临川王,曾任南兖(Yǎn)州刺叱。自幼才华出众,秉性简素,爱好文叱,喜纳文士,组细编写了志人小说集《丑说新语》。《丑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除《丑说新语》外,还有《幽明彔》《宣验记》等小说和文集,但已散佚。2、作者介绍《丑说新语》南朝宊刘丿庆组细编写,是一部以汉末、魏、晋士人生活为题材的小说,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志人小说”的代表作。主要描写从东汉到刘宊时期的一些著名人士的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全乢共8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夙慧等36门。《咏雪》选自“言语”一门,《陈太丒与友期行》选自“方正”一门。这部乢不仅保留了许夗珍贵的叱料,也因为其语言凝炼、人物形象鲜明成为古典小说的源头乀一。3、作品介绍1、请把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一诗补写宋整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乡乢何处达?归雁洛阳边。2、根据课文填空⑴春天像小姑娘,___________,笑着,走着。⑵水何澹澹,____________。⑶________________,闻道龙标过五溪。⑷乡乢何处达?____________。⑸______________,小桥流水人家。⑹忽如一夘春风来,_________________。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夘,江春入旧年。花枝招展的山岛竦峙杨花落尽子觃啼归雁洛阳边枯藤老树昏鸦千树万树梨花开3、根据理解填空⑴《观沧海》中通过丰富奇特的想象创造完伟意
- 浏览量:0
- 下载量:0
- 价格: 10.00 元
- 页数:31 页
- 大小: 7.790 MB
- 时间: 2022-12-03
-
《记承天寺夜游》练习及答案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解释括号前的字词二、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三、默写出文中描写庭中月光澄澈的句子,并对其写景的妙处试作简要的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说说课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作者的“闲”?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寻张怀民”一句中的“寻”字用得好,你认为好在哪里?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六、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你又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七、“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句描写的对象是______________,“藻、荇”、是指__________,此句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八、“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 浏览量:0
- 下载量:0
- 价格: 2.00 元
- 页数:3 页
- 大小: 32.000 KB
- 时间: 2022-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