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3.2《力的存在》(第一课时)教案 (2).docx,共(6)页,30.950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43641.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第三节力的存在(第一课时)上虞区百官中学陈秋华执教时间:2017年4月18日上午第三节,一(10)班教学目标:认知目标:1.能根据力的作用效果来确认力的存在。2.能从力作用所产生的现象概括出力作用的两种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
物体受力发生形变和改变运动状态情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2.通过观察实验和生活中的体验,培养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3.举例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情感目标:1.通过力的存在的
认识,让学生认识到科学就存在于我们的身边,从而亲近科学、热爱科学、热爱生活。通过学校足球比赛、神五发射视频等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热爱学校、热爱国家、热爱科技等情感。2.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实践、既动手又动脑,创设能使学生主动参
与的学习情景,激发他们学习科学的积极性。教学用具:饮料瓶、橡皮筋、螺旋弹簧、磁铁、回形针、小车两辆、光滑的画板、演示小桌等教学流程:一、创设体验情景引入活动一:比一比:伸开左手,利用你自己的身体部位或身边的物体,哪位同学能
有更多的方法使自己的左手心有痛感?(请注意,只要有轻微的痛感,不要太伤害自己哦)学生活动。请学生交流。师:小结指出,人类最初对力的认识就是从人的肌肉紧张酸痛中感爱的。那么,力究竟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力的存在(揭示课题并板书)。二、探究新知(一)力的概念课件展
示力的存在(课本图3-17、3-18、3-19)请思考:1.你能说出下列各图所示现象中涉及的力吗?2.各个力涉及哪几个物体?反映的是物体之间有何种作用?讨论交流。师:根据刚在的讨论论,你能给力下个定义吗?生: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师:大家同意吗?生:同意师:很好。板书力的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
的作用。活动二你能利用身边的物体再创造几个力吗?试一试。学生活动,教师点评。想一想:同学们认为应该怎么样理解力的定义?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讨论分析①力是作用。力是推拉提压吸引等作用。发生作用才是力。没有发生
作用就没有用(反思维)活动四:体验两只手掌轻轻接触与两只手掌用力挤压。请同学们谈手掌的紧张酸痛感觉(而不是手臂)②产生力要有物体。没有物体不能产生力,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存在。③产生一个力要有一对物体。④“对”是能改成“和”吗?不能。因为A对B,A是施加力的物体,B是
受到力的物体。所以产生一个力必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师:还有其他想探究的吗?有没有其他疑惑?„„师:学习要动脑筋。能提问题表明你有水平。既然大家提不出,老师有个问题:这种作用是不是一定要产生在直接接触的物体之间?
不直接接触能产生力吗?生:不是。不直接接触也能产生力。师:你有证据吗?生:磁铁吸引铁钉。师:很好。教师演示:回形针放在(可移动)小桌上(走近学生身边),磁铁靠近,请学生观察。师:刚才的实验证明了不直接接触的物体也能产生力。活动五:两辆小车静上在光滑的画板上(增强实验效果)适当距离,上放二根异名相对
的磁铁,请学生实验验证不直接接触也能产生力的作用。⑤拓展:力的这种作用可以发生在不直接接触的物体之间。物体之间不一定要直接接触才产生力。(二)力的作用效果1.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课件展示:风力作用下,小树形状的改变。师:图中有风吗?你是如何判断的?生
:有。树的形状变化。师:很好,我们无法直接看到风,但是可以通过风在树上、旗帜上产生的作用效果来感知风的存在。在科学上,许多事物都不能直接观察到,但是可以根据事物产生的效果来确认事物的存在,这种科学方法叫替换法,我们以后将会经常用到。活动六:请
学生用力挤压饮料瓶,拉橡皮筋、挤压螺旋弹簧。谈谈观察到的现象。师:小结,力的作用效果,能改变物体的形状。(并板书)师:生活中还有哪些例子能说明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课件展示车辆相撞,足球不小心撞到脸上。想一想:用手按玻璃瓶时,玻璃
瓶有没有发生形变?生:„„师:你有办法来证明玻璃瓶的形变吗?请设计实验把微小的形变放大呈现?教师有温度计引导。交流,实验方案一、玻璃瓶里灌红墨水,加盖,盖上钻孔,插细管,用胶带封严。用手挤压玻璃瓶(注意不要整手握住)。实验方案二、激光点光源射向玻
璃瓶,观察远处墙上的红点。然后用手挤压玻璃瓶,再观察远处墙上的红点的位置,有没有改变。师:这二个方案,哪种方案好?启发,引导:第二个,操作简便,现象明显。师:可见,当物体上有力的作用时,物体一定会产生形变,有的形变大,看的见,有的形变小,
不易看见。讨论交流:你认为图中的运动员(跳水、撑杆跳、射箭)用力了吗?理由是什么?2.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师:我校2016年入选全国校园足球试点学校,课件展示校足球队员比赛和训练时的图片,适时进行情感教育。视频播放,足球比赛片段。读图,讨论分析三个瞬间的足球运动状态的改变。踢足球
由静止变运动(或速度由小到大,)扣足球由运动变静止(或速度由大到小)。我们说这二者都是速度大小的改变。顶球,足球的运动方向发生了改变。师:我们把速度大小的改变和运动方向的改变统称为运动状态的改变。刚才的足球运动状态的改变
都是因为受到力的作用。可见,力除了能使物体发生形变外,还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并板书)教师说明:速度的大小和方向任一发生改变,都称为运动状态的改变。看图说一说:他们的运动状态改变了吗?说明了什么?1.起跑的运动员2.在椭圆形
赛道上匀速行驶的自行车(三)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师:用手提一桶水时,你有什么感觉?生:累。师:为什么?教师帮助学生分析手提水桶的过程,手和水桶分别受到的力。小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板书。当A对B发生作用,B对A有反作用力。看视频解释:1.游泳时,是什么力使人前进呢?
看图说说,2.又是什么力使船前进呢?看视频解释:3.火箭升空的推动力从哪里来?活动七:做一做,体会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学生活动:按教师指令,同时用手掌拍击桌面,体会手的痛感。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这种相互作用力是同时产生,同时消失的。看课本图:汽车撞在柱子上,为什么反而
自己受损?三、课堂小结说一说: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请学生说。试一试,你能以图的形式把今天学到的表达(展示)出来吗?学生交流汇报,教师补充。这节课我们还学到很多科学学习方法:观察、设计实验、论证、替换法科学思维等等。刚才课堂上的很多小实
验都可以从身边找器材实验论证,很多生活现象都能揭示科学知识和规律,科学就在身边,学习科学并不能。以图的形式把今天学到的表达(展示)出来,实际是就是又一种学习方法:知识框架图或思维导图。今后我们要常常归纳总结。四、反馈练习1.下列情况中存在着力的作用吗?请说明理由。①在草地上
越滚越慢的足球②从树上下落的苹果③绕着地球匀速飞行的人造地球卫星④在水平地面上,两张紧挨着的课桌之间2.下列事例中,哪一个不能说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A机场附近不能有鸟巢,因为起飞或降落的飞机撞上鸟,飞机会被鸟撞出洞B把鸡蛋往碗里一磕,蛋壳破了C物体受到力的作用时会发生形变或改变物体运动
方向D把篮球掷到墙上,篮球被反弹回来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物体间发生力的作用时,一定存在着两个物体B.两个物体没有直接接触也能产生力的作用C.力的产生离不开物体,但可以只有一个物体D.用手推墙壁,人先推墙,墙再推人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相互接触的物体才会产生力的作用
B.一同学推讲台,同时讲台也推同学C.人坐沙发,沙发陷下去,这表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D.运动员用头顶球,球运动方向改变,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五、作业布置:作业本教后反思:本案教学亮点:1.重在学生活动体会,凸显实验教学。2.关注学法指导,注重情感教育。注重科学思维训练
如归纳、反向思维应用、逻辑推理等,注重培养科学学习方法:观察、实验(设计、论证)、转换法、微小放大法、知识结构图和思维导图运用等。进行关注科技、热爱学校、热爱科学、热爱生活等情感教育。3.以生为本,问题设计、情境创设、实验体会、练习
反馈、应用解释,都从学生的认知和兴趣出发,问题设计降梯难度梯度,实验体会强化感性认识,加深理解。教学不足:1.课时安排还可更合理。中间因视频,情感教育等略费时,下课延迟了三分钟。2.练习在前,小结在后,最后小结没能达到很好的效果。3.因其他事务,备课时间不够,没准备微
小放大的直观实验和视频播放,微小放大法学习效果有一定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