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科学【苏教版】二年级上册《专项学习 像工程师那样》教学设计6.docx,共(7)页,33.004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209370.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苏教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上册专项学习像工程师那样STEM教育教学案例自制雨量器一、案例导读:下雨是生活中一种常见的天气现象,对于孩子们来说,他们知道雨量有大有小,也有自己判断雨量大小的标准和方法,但这些方法均为个人主观感受,不同的人对同一场雨的大小判断是不一样的。学生通常也会从天气预报中直接得出一
场雨的等级大小,但对于气象站是如何得出这个结论的却不得而知。在此背景下,我在学生学习完苏教版二年级上册《各种各样的天气》一课后,加入《自制雨量器》STEM项目学习活动,让学生了解科学上判断雨量等级的方法,并自制测量降雨量的雨量器。活动融合了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等多学科领域
的内容,以多元融合的方式使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二、学习流程:问题与聚焦如何测量雨量的大小调查与建模活动一:了解判断雨量等级的方法活动二:了
解雨量器的结构和作用设计与制作活动三:设计、制作雨量器交流与优化活动四:参观交流、改进雨量器测试与优化活动五:测试、改进雨量器拓展与应用活动六:测量一场雨的降雨量三、学习目标:科学(S)◆知道雨的等级是根据降雨量的多少来划分的,了解降雨量的概念。◆通过观察雨量器,了解雨量器的
结构和各部分用途。◆能在活动过程中相互合作、交流与分享,不断反思和改进作品。技术(T)◆能够具有初步的设计能力和工程建模能力。◆能够利用身边的材料完成“雨量器”的设计。工程(E)◆会建立实物模型,能够按照模型完成“雨量器”的制作,并在制作过程中
针对遇到的问题调整改进。◆体会“提出问题——设计方案——建立模型——制作——测试——改进——测试——成品”的工程技术的最基本流程。◆通过迭代,不断优化,有效测试“雨量器”的效果。数学(M)◆认识厘米、毫米,了解刻度尺上的分度值。◆会使
用刻度尺正确测量并读出数值。◆认识一些常见形状,如圆柱形等。四、适用年级:小学二、三年级五、建议课时2—3课时六、材料清单:注:每组一份易耗材料名称及规格数量非易耗材料名称及规格数量矿泉水瓶子1个剪刀1把刻度纸(
15厘米)1条美工刀1把双面胶1个防割手套1副水槽1个喷壶1个七、注意事项:1.使用美工刀、剪刀时要集中精神、注意安全,戴好防护手套,使用完毕及时放回托盘里。2.注意要将切割下来的塑料瓶边缘修剪整齐,防止割伤手。八、案例
过程:(一)聚焦问题1、同学们,通过上学期的学习,我们知道下雨是一种常见的天气现象,还认识了关于雨的气象符号(出示不同等级的雨的气象符号图),我们来看看,这是什么等级的雨?2、前些天,无锡就下了一场雨,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是一场什么雨(播放视频)?3、你是怎么判断雨的大小的
?4、聚焦问题:我们科学上又是如何来判断一场雨的等级的呢?(二)认识雨量器1、到底同学们说的对不对呢?我们来看下天气预报。2、气象播报员是根据什么数据把这场雨定为暴雨的?90毫米指的是什么?(水的深度),科学上称它为降雨量。3、那什么是降雨量呢?我们来看一段小资料
。降雨量是指在24小时内,从云中降落到地面上的水的深度。注意,它的单位是毫米。雨的等级是按降雨量的多少来划分的(板贴)。4、请同学们拿出尺子,在上面找一找1毫米有多深。1毫米就是刻度尺上1厘米中间的一个小格。5、气象学家根
据24小时内降水量的多少,把雨划分成不同等级。(出示《降水量等级表》)在直尺上看看90毫米的降雨量有多深,用手比出来。6、刚刚我们了解了降雨量的概念和单位,关于降雨量,你还能提出哪些想研究的问题?(雨量是用什么测出来的……)这些问题都
很有研究价值,今天我们先来研究降雨量是怎么测出来的?7、你们知道怎么测出来的吗?为了准确的测量,必须要有专业的测量仪器。(出示雨量器实物)这就是气象站用来测量降水量的仪器,叫雨量器。8、学生观察雨量器,说一说它的外形:从外面看,它是
一个上下一样粗的圆柱形不锈钢桶。那它的里面是什么样子的呢?老师带来了一个小的雨量器,打开雨量器,它一共可以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下面的部分有两个筒,一个内筒,一个叫外筒。筒上有刻度,方便我们读出雨量的多少。上面部分的里面有个漏斗,叫漏斗盖。下雨时,雨顺着漏斗流到内筒里。看看筒
的底部,它的底部是平的。(三)制作雨量器1、认识了雨量器,你们想不想自己制作一个雨量器?今天我们就来制作一个自己的雨量器。(补充课题:自制雨量器)2、看,今天我们将用它来制作一个雨量器(出示一个矿泉水瓶子
),同学们先来观察一下,它和雨量器有哪些相似的地方?(圆柱形的身体、可以装水、瓶子上半部分很像倒过来的漏斗。)3、今天老师给大家提供了这些材料和工具(出示材料:矿泉水瓶、小刀、剪刀、双面胶、刻度纸),小组讨论一下,如何利用老师给你提供的材料来
做一个雨量器?小组之间怎么分工合作?4、学生汇报交流,相互补充完善。双面胶的作用是什么?老师给点小建议:在塑料瓶的圆柱体上端绕一个圆圈,起到定位的作用,再用小刀沿着双面胶将塑料瓶切割成两部分,这样就不会割偏掉。剪刀能把边缘修剪得更平整。5、做的
时候还要应该安全,记得戴上防割伤手套,剪刀、美工刀使用时集中精神,旁边的同学不要靠太近,使用完毕及时放回托盘里。6、小组制作,教师巡视指导。(四)交流改进雨量器1、制作完成后交流:你们在制作过程中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你们小组是怎么解决的?2、参观
学习:别的小组做的雨量器和我们组做的有什么不一样?小组成员轮流去观察别的小组制作的雨量器,看看别的小组的雨量器有没有好的地方值得我们借鉴?或者有不足的地方我们可以提醒他们。3、参观完毕后交流:你有什么收获?4、改进雨量器:同学们通过观察和交流,发现了很多问题,现在就请动手改进自己小组的作
品吧。5、交流:我们小组改进了哪里?(五)模拟测量降雨量1、大家非常棒,自己制作出了雨量器,接下来我们就来试试用自制的雨量器测降雨量吧。2、(师先示范)我们用喷壶喷水来模拟下雨,请一个同学上来读出雨量。请同学们注意看她是怎么读
的?(眼睛要与水面平齐)能读出来吗?为什么读不出来?3、学生加水到0刻度线。4、用30秒的喷水来模拟24小时的降雨量,我们一起来读读这是多少毫米?5、学生进行模拟实验、汇报:我们小组测量的降雨量为()毫米,下的是一场
()雨。(六)拓展延伸1、刚刚我们在教室模拟了测量降雨量,完成得很不错。课下请大家用我们做好的简易雨量器测量一场真正的雨的降水量,好吗?2、测量时老师还有两个问题需要你们去帮忙思考解决,雨量器应该放在什么地方比较好?用大小不同的雨量器测量对结果有影响吗?请同学们课
后继续探究,做好记录,下节课我们再一起交流测量时的问题和发现。板书设计:自制雨量器降水量(单位:毫米)雨量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