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音乐【花城版】四年级上册《歌曲《快乐的铁匠》教学设计2.doc,共(5)页,19.000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187817.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快乐的铁匠[教学内容]:《快乐的铁匠》[教材分析]:亨德尔(1685-1759),著名的英籍德国作曲家。一生共创作了《阿尔西那》、《奥兰多》等四十六部歌剧,除五部外,其余均在伦敦创作。他的代表作有管弦乐曲《水上音乐》,《焰火音乐》,清唱剧《弥
赛亚》等,《弥赛亚》中的《哈里路亚》流传最为广泛。巴洛克时期:音乐的巴洛克时期通常认为大致是从1600年至1750年,即从蒙特威尔地开始,到巴赫和亨德尔为止。“巴洛克(Baroque)”一词来源于葡萄牙语,意思是形态不够圆
或不完美的珍珠,而且最初是建筑领域的术语,后来才逐渐用于艺术和音乐领域。巴洛克音乐大多是多声部的宗教音乐,以复调音乐为主,采用多旋律、复音音乐的复调法,节奏特别强烈、活跃,短促而律动;旋律精致、跳跃且持续不断,富于表现力,装饰性很强,高贵庄严,气势雄伟,富有动力,常给人以紧迫感。《
快乐的铁匠》,原名《咏叹调与变奏》,是亨德尔为古钢琴所作《古钢琴组曲》第一集第五组曲中的第四首《终曲》。后人改名为《快乐的铁匠》。乐曲由主题及五个变奏组成,称为“咏叹调”的主题简练纯朴,跳跃却又略显单调的旋律和丁丁当当的节奏,使人联想起铁匠作坊中那种特有的愉悦气氛,其后的五个变奏都建立在这
个主题之上。第一变奏采用连续不断的十六分音符,乐曲气氛更为欢快,但主题依然清晰分明;在第二变奏中,十六分音符连缀而成的音型移至低声部,主题隐伏在上面两个声部中;第三变奏和第四变奏采用川流不息的急速三连音,先出现于上声部,后移至低声部,情
绪兴奋活跃;由音阶式上下进行的波浪式的旋律线组成的第五变奏,充分运用力度的强弱变化等表现手法,使乐曲在欢快的气氛中结束。[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够以积极的态度参与感受、体验巴洛克音乐代表亨德尔的音乐,扩展音乐视野,提高音乐素养;2、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简单了解音乐
大师亨德尔,能哼唱出《快乐的铁匠》,了解巴洛克时期、清唱剧等音乐名词;3、过程与方法:侧重兴趣的激发与持续;使用聆听、学唱、体验等方法,让学生主动进行相关的学习与探究活动。[教学课型]:讲授课、教唱课、创编课[教学方法]:教唱法、欣赏法、讨论法[教学重点]:学唱歌曲《快乐的铁匠》
,通过对音乐要素的分析,感受歌曲特点。[教学难点]:注重对歌曲《快乐的铁匠》、合唱曲《《哈里路亚》音乐风格的把握。[教学准备]:钢琴、多媒体课件[教学年级]:小学四年级[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讲授新课1、出示课件,聆听歌曲《快乐的铁匠》要求:关注歌曲的音色、节
奏、速度、旋律、演唱形式等。2、跟随录音学唱歌曲,注意乐谱中的力度记号,找出难点。①变化音﹟4教师在钢琴上分别弹奏:36756﹟45和3675645,让学生辨听4与﹟4的音色。②十六分音符3、3517766554352等。4、简介①歌曲作曲家——亨德尔[德国]②巴洛克时期5
、歌曲的情绪:(欢快、明朗)学生随教师钢琴伴奏有表情演唱歌曲,朴素、明朗的旋律中,感受18世纪德国古老乡村的生活气息。小故事:伦敦附近的埃治威尔有一家铁匠店。传说有一天音乐家走过店门前,看见一个愉快的铁匠,一面打铁,一面唱歌,铁锤打击铁砧的
声音,和谐而匀称地伴随着歌声的节拍。音乐家顿时被这动人的歌声所打动,以致久久不能忘怀;家后,他根据铁匠的歌唱的曲调,写了一首古钢琴变奏曲,取名《快乐的铁匠》。二、教唱歌曲1、师边弹电子琴边教唱《快乐的铁匠》;2、观看图片,走进铁匠的生活,了解铁匠这个职业及打铁的用途;3、集
体边唱边跟着老师做简单的音乐律动。三、理解内涵问题:1、这首歌主要赞美的是谁?(老铁匠)2、他是个怎样的人,具有什么样的精神品质?(诚恳慈祥、面带笑容、自食其力、不嫌工作繁忙快乐)3、从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要积极乐观、不怕苦和累、待人和善、自得其乐)四
、课外拓展1、提问:人生中你都知道哪些职业?(鞋匠、工人、农民、医生、教师、木匠、花匠、战士、清洁工等)2、改编歌词,更换职业,讨论回答;3、边做律动边唱改编歌曲。五、小结,布置作业,下课![板书设计]:快乐的铁匠1.创作背景、作品简介2.作曲
家简介3.速度:行板4.变化音﹟4①36756﹟45和3675645,4与﹟4②十六分音符35177665543525.力度记号和表情术语[课后反思]:聆听《快乐的铁匠》,要求学生边听边体会歌唱时的情绪和歌曲的旋律,能感受到
这首歌是欢快明朗的。铁匠的工作是很辛苦的,但是老铁匠爷爷却很快乐、热爱生活,从这首歌中教育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要善待他人,积极乐观,吃苦耐劳,不怕苦不怕累,自得其乐,每天都开开心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