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青岛版(六三制)六年级数学上册《信息窗二(圆的周长)》教学反思.docx,共(2)页,4.120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141617.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教学反思:《国家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探索和富有个性的过程。”也就是说,学生学习数学并非单纯的依赖模仿和记忆,数学学习过程的实质是学生富有思考性的探索过程。所以,数学知识
的探索轨迹,作为学生是否主动参与的标志,展现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本节课探究的课题“圆的周长”,借助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从“圆周长意义”的理解,立足于学生的亲身体验和自由表达;“圆周长公式”的建构,则是借助于学生主体的测量、计算、自学、推导、论证等充分的实践活动而展开的。可以说,每个知识
点的发现,都是学生自主探索的成果,而不是学生被动接受的结论。探索,作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达到了最大化。为此设计了三个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的学习环节。1.动手实践,探究圆周长的测量方法。怎样测量圆的周长呢?首先让学生在教师提供的学习材料——圆片、细绳、
直尺中开动脑筋自主地选择解决问题的材料,接着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当学生通过“看——想——做——悟”等一系列活动,探究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后,抑制不住兴奋的心情,在小组内自觉地展示交流。同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全班交流中形成共识。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
调动多种器官参与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自己求出了问题的答案,体验了自主获取知识的快乐,而且在探究的过程中,加深了对圆的周长概念的理解,并为以后探究圆的周长公式打下基础。2.大胆猜想,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新课标》明确提出:“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
步的演绎推理能力”。我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然后通过实验操作、寻找规律、合理验证,让学生在猜想——验证的活动中发现“圆周率”,有意识的向学生渗透猜想意识,从而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和直觉思维能力。3.探究圆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寻找圆周长的计算方法。在这个活动中,让学
生按合作学习的要求,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要形式来测量大小不等的圆的周长和直径的长度,并通过计算求出周长除以直径的数值,进行汇报、总结。学生在经历了观察、思考、合作的学习过程,会发现无论大圆、小圆,其周长除以它的直径的商总是三倍多一些的特征后,
教师及时引导学生实现知识的迁移。在测量、计算、比较中,使学生理解了圆周率是周长除以直径的商,而且从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体验了周长与直径的关系。这节课我转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变知识的接受过程为科
学探究的过程。这样做既教会了学生探究科学知识的学习方法,同时又培养了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学习知识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是《新课标》一直倡导的。于是我引导学生利用公式解决了在导入环节中提出的数学问题,这样做不仅体现了学以致用,更使学生感悟到了学习的价值。本节课带给
我的不仅仅是这些收获,还有关于教学不足的思考,比如小组间的互帮互助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练习的设计上考虑的还是有些不到位,这也是我在今后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殛待各位专家、老师多提宝贵意见,让我能不断弥补缺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