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青岛版(六三制)六年级数学上册《信息窗二(分数乘分数)》教学反思.doc,共(3)页,25.500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141615.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分数与分数相乘》教学反思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以折纸涂色活动为主线,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动手操作的时间和观察交流,思考的空间,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从不同的角度去探究问题。探索并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并能够正确计算,还要
能运用分数乘分数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我还重视将操作过程、文字语言、图形语言和符号语言的结合,相辅相成,鼓励学生讨论如何折纸表示3/4×1/4及其结果,这样不仅解释了符号语言的意义,也直观形象地展示了3/4×1/4的计算方法,使学生在
折纸过程中,充分体会到分数乘分数的意义,感受计算分数乘分数时为什么是“分子乘分子,分母乘分母”的道理。满足了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首先向孩子们提出并应用了数形结合的方法。例如在引入中:把一张长方形的纸对折一次,用斜线涂出它的1/2,然后对其再对折第二次,用红色涂
出斜线部分的1/2,请你说一说红色部分占整张纸的几分之几。从学生的反馈来看,能够直观得从图中看出网格部分所占几分之几,但是学生很难列出乘法算式。(1÷4的比较多)。说明学生不能够充分理解两次做为单位“1”的量。两次折纸中有两个单位“1”,比如第一次的1
份占整个图形的1/2,此时的单位"1"是1,但是网格部分却占斜线部分的1/2,此时的单位“1”是1/2,也就是说网格部分对于整个长方形来说是1/4,这其间隐含着两个不同的单位"1"。在此说明,学生对于分数的意义掌握还不牢固。又例如在验证分数乘法法则的过程中,让学
生通过折纸的方式来理解。其次,本课我力图让学生亲自经历学习过程。即让学生在动手操作——探究算法——举例验证——交流评价——法则统整等一系列活动中经历“分数乘分数”计算法则的形成过程。这里关注了让学生自己去做、去
悟、去经历、去体验,去创造,同时也关注了学生解题策略的自主选择,关注了合作意识的培养。在教学的整体设计上是由“特殊”(分子位1分数相乘)去引发学生的猜想,再来举例验证、然后归纳概括,力图让学生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不完全归纳思想。首先让学生通过活动概括得出
“分数乘分数”只要“分子相乘,分母相乘”的计算方法,再由学生自己用折纸、化小数、分数的意义等方法来验证这种计算方法。但是对于折纸的验证方法,有个别学生还是很难理解,允许他们用小数的方法来验证,但这种方法只适用与能够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因此在出现不能转化为有限小数的分数相乘时,这些学生就只
能听同学发言,没有自己的思考过程了。所以,如何面对学生的差异,促使学生人人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还是课堂教学中值得探索的一个问题。把握好教材是基础,处理好生成与预设是关键,这是我上完了这节课后最大的收获。本课也
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1、由于我对新课程教材的理解不够深刻,在学生涂一涂理解分数乘法算理时,出现了三种不同的图示方法,而我只认同自己头脑中预设的那种,这样显然是不够的,数学学习的方法是多样性的,学习结果的呈现也是多样性的,开放性的。2、教学中,过分依赖于课前的预设,丢失课堂中及时生成的教学资源,错过
了挖掘课堂中学生的内因动态的生成,没有创造条件促使内因向提高数学素养的方向转化。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多学习教育理论知识,强化学科知识,深刻领会教材,用好教材,处理好教材,把握好生成与预设的关系,提高自己的课堂应变能力,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
平。这样才会使学生学会数学、热爱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