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青岛版(六三制)六年级数学上册《信息窗二(分数乘分数)》教学设计2.doc,共(6)页,1.049 M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141527.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分数乘分数》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6~7页。[教学目标]1.结合现实情境和直观图示,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探索并掌握一个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理解算理。2.在操作、观察、归纳、反思等活动中,提高发现和提出问题
、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合情推理的能力和演绎推理的意识,培养学生规划、反思意识。3.经历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渗透数形结合思想,积累研究分数问题的数学活动经验,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教学重点]理解一个数
乘分数的意义。[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分数乘分数的算理。[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纸条。[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自主探索出示课件情境图。(见图1)师:在学校举行的“小手艺展示”活动中,王芳同学获得了“编织能手”的称号,她每小时能织15米长的围巾。师:
从图中你发现哪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预设1:王芳2小时能织围巾多少米?预设2:王芳12小时能织围巾多少米?预设3:王芳23小时能织围巾多少米?……师:怎样列式?学生口头列式,教师板书算式。图1师:要求2小时能织围巾多少米,为什么用乘法呢?预设:要
求2小时围巾多少米,就是求2个15米相加是多少,用15×2,结果得25。师:观察后面两个算式与第一个算式有什么不同?预设:第一个算式是分数乘整数,后两个算式是分数乘分数。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个数乘分数。(板书课题)【设计意图】结合生活中的实际情境引入,不仅激发了学
生的兴趣,也抓住了学生的认知起点,沟通新旧知识的关系,培养了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的能力,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做好铺垫。二、理解意义,体会算法(一)用画图的方法研究
15×121.规划研究方法师:要求“12小时能织多少米围巾?”为什么用乘法,你是怎样想的?引导学生说出数量关系:每小时织的米数×时间=织的总米数。师:对于分数乘分数这个新问题,你想用什么方法开始我们的研究?小结:我们就从画图开始今天
的研究。如果用一个长方形表示1米长的围巾,要画图表示12小时织多少米,应该先画什么?再画什么?想好之后小组合作在图中画出来。2.小组合作学生尝试画图,教师巡视指导。3.展示交流师:怎样表示15米?预设:用长方形表示1米长的围巾,平均分成5份,把其中一份涂色就表示15米。师
:那12小时织多少米,应该怎样画?通过交流,使学生明确:12小时表示1小时的12,每小时织15米,那12小时织的米数就是再把涂色的15米平均分成两份,取其中的一份,也就是求15米的12是多少。4.演示课件(图2)规范过程,明晰意义,初步感知算法,引导学生结合图形理解1
5×12表示求15的12是多少,通过看图知道结果得110。(二)用画图的方法研究15×23师:你能画图表示15×23这个算式吗?学生画图,展示交流。课件演示(见图3)。小结:15×23表示求15的23是多少,通过看图知道结果得215。(
三)拓展延伸师:李丽是手工编织比赛的冠军,她每小时能织34米,34小时织多少米?学生列式并画图理解意义和结果。教师课件演示(见图4)。小结:34×34表示求34的34是多少。(四)总结分数乘分数的意义观察×、×、×这几个算式的探究过程(见图5),你发现
了什么?引导学生总结:一个数乘分数,可以看作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图3图2图4图5【设计意图】理解分数与分数相乘的意义,是一个难点,因此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通过两分两取的数形结合的画图方式,帮助学生理解“一个数乘分数就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
几是多少”的分数乘法的意义,让学生感受数形结合思想的作用,也将分数乘法的抽象算法形象化、具体化,为接下来的猜想算法,理解算理做好准备。三、猜想算法,理解算理1.猜想算法师:你能画图研究7125×38的结果是多少吗?预
设:不好画,125太大了。师:其实我们的数学学习不能老是停留在画图上,还得要探索一种更有效、更通用的方法,有什么更好的方法吗?学生猜测:分母乘分母,分子乘分子。师:这个猜想是不是正确呢?还得需要验证。2.验证算法出示题目47×
35,让学生用画图的方法进行验证。教师结合课件演示画图过程(见图6),验证算法。3.明晰算理师:回想我们的验证过程,想一想,分母相乘表示什么?分子相乘又表示什么呢?师:你能用刚才的方法研究一下58×37的
结果是多少吗?学生独立完成,汇报交流。教师课件演示过程(见图7)。图5图6图7课件呈现刚才研究的两道算式(见图8),引导学生归纳算法。小结: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分子和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和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能约分的要约分。解决教材中绿点的问题:王芳815小时能织多少米?学生独立完
成,交流时重点关注学生是否进行约分及约分的书写格式。【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多个不同层次的论证,使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在学生头脑中逐渐明晰。猜想验证的过程利用了“数形结合”的思想,再次让学生感受数形结合思想的优
点,突出了分数乘分数的算理和计算方法,这个过程加深了学生对算理的理解。四、巩固练习,运用新知1.教材P7第1题画一画、填一填。2.教材P8第2题3.教材P8第5题图8图8【设计意图】练习内容由易到难,层层深入,由“扶”到“放”,满足不同学生发展
的需求。在练习中,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深化了认识,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提高,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五、课堂回顾,总结提升师: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引导学生从知识、方法、情感等方面谈收获。知识:一个数
乘分数,可以看作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分数乘分数,其实就是把两个因数分子相乘的积做积的分子,把两个因数分母相乘的积做积的分母……方法:通过画图来探究新知识……情感:感受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教师总结提升:今天这节课,我们通过画
一画、涂一涂等方法理解了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通过比较、分析、猜想并验证了一个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老师想告诉大家:多观察,勤动手,学做有心人,你就会收获很多!【设计意图】引领学生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情感态度”等多方面全面回顾梳理,最后教师总结提升环节,是学生对“比较—分析—猜想—验证”
的数学学习方法的提升,以此来帮助学生积累一些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养成全面回顾的习惯,培养自我反思、全面概括的能力。[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