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沪教版数学(五四制)四年级上册《圆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4.docx,共(5)页,63.292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138184.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圆的初步认识【教学内容】九年制义务教育课本四年级第一学期第五单元第一课时P74-75【学情分析】学生在一年级第二学期时已经通过描下物体的表面等活动,能够识别圆、正方形、长方形这些基本平面图形,初步体验到“面在体上”,并且通过几年的学习
与生活中积累的经验,学生对圆形的物体已经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但是对圆的本质特征是缺乏认知和探究的,并且从圆形物体过渡到平面上的圆有一个抽象的过程,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仍需借助动手剪、动手画等实际操作,探寻圆的特征,帮助他们形成圆
的初步概念。【教材分析】“圆的初步认识”是四年级新教材几何小实践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多种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展开的,学生从学习直线图形的知识到学习曲线图形的知识,不论是内容本身,还是研究问题的方法上,都有所变化。教材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生
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通过生活中的圆,激活已经能够存在于学生头脑中的感性经验,促使学生逐步归纳内化,上升到数学层面来认识圆,体会到圆的本质特征。作为本单元的第一课时,主要是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了解它们的意义。同时,通过欣赏由各种生活中的圆,巩固学生对圆的认识,启发学生对几何美的感受,从中体会数学
的美,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也为今后学习圆的周长、圆的面积、圆柱等知识打好基础。【教学目标】1.认识圆心和半径,了解它们的意义,并会用字母来表示。2.通过实践操作活动初步认识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探索能力,能发现问题并进行探究。3.体验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感
受到圆的美,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教学重点】初步认识圆,认识圆心、半径、直径。【教学难点】初步认识圆上所有的点到固定点都有相同的长度。【教学准备】课件、正方形彩纸、剪刀、图钉、线、卡纸、橡皮筋、白纸。【教学过程】•课前准备自
主预习•预习书本P74-75•观看翻转视频:《学剪正八边形和正十六边形》,尝试剪纸二、图片欣赏揭示课题1.尝试剪圆,初步感知圆的基本特征多媒体:介绍《割圆术》(视屏)刘徽是我国魏晋时期的数学家。一次,刘徽看到石匠在加工石
头,觉得很有趣便仔细地观察起来。哇!原本一块方石,经石匠师傅凿去四角,就变成了八边形的石头;再去八个角,又变成了十六边形。一斧一斧地凿下去,一块方形石料就被加工成了一根光滑的圆柱。这件在一般人看来非常普
通的事情,却触发了刘徽智慧的火花:石匠加工石料的方法,可不可以用在圆的研究上呢?于是,刘徽采用这个方法,把圆逐渐分割下去,一直分割到了正3072边形,发明了亘古未有的“割圆术”。他在《九章算术注》中这样描述“割圆术”:割之弥细,所失弥少,割之又割,
以至于不可割,则与圆合体,而无所失矣。提问:为什么对折的次数越多剪出来的正多边形就越接近圆?圆是一个怎样的图形?到底有哪些特征?【设计意图】读史使人明智。对“割圆术”还原和解读的过程,就是一个领悟数学思想方法、体验科学精神的过程,更是一个感受、欣赏、传播数学文化的过程。学生从中获得的不仅仅是
“原来如此”的感叹,更重要的是感悟人类永不停歇的探索精神。“高手在民间”,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2.揭示课题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带着这些问题去探究有关圆的奥秘。(出示课题:圆的初步认识)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欣赏生活中的圆学生交流生活中圆形的物体。2.尝试画圆①第一次:自主选择学具
画圆②第二次:教师演示画圆③第三次:选择卡纸或线画圆【设计意图】学生通过选择不同材料尝试画圆,在操作过程中体验“定点、定长”是画圆成功的必要条件。3.认识圆心、半径和直径1)认识圆心明确图钉的位置(固定点)就是圆心,用
大写字母“O”表示。学生尝试在自己画的圆里标好圆心。2)认识半径①明确画圆的绳子就是圆的半径,用小写字母“r”表示。②探究:同一个圆内半径有无数条③揭示半径的概念。④练习:判断半径⑤探究:圆心决定圆的位置,半径决定圆的大小。3)认识直径①认识直径,及其字母表示。②探究:
同一个圆内直径有无数条③揭示直径的概念④探究:直径与半径的关系,直径同样决定圆的大小。⑤练习:判断直径【设计意图】通过观察、画圆等活动,感受并发现圆的有关特征,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探索能力,能发现问题并进行探究。四、课堂总结1.谁来分享一下,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释疑:为什么对折正方形纸的次数越多,剪得圆越标准?(媒体演示)五、拓展练习(机动)如图,大圆的半径是10cm,小圆的半径是()六、板书设计